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每次看到发黄的老照片,就经常想,能把过去的事件.场景用黑白照片保存下来的,一定是远见卓识的人。虽然他最初按下快门的那一瞬,是不经意的,可能也不会想到拍下的画面后人视为珍贵,但只有他记录了当时的原物原貌,使人们窥见到岁月深处的真相,而这种,“真相”后人是无法复制的。 面对着眼前这幅兰州水车旧照时,我就是这  相似文献   

2.
说来惭愧,在兰州住了这么多年,但近距离观瞻其名胜之一的水车,却寥寥可数。 记不清最早一次去看水车是那一年,只隐约觉得那“咿咿呀呀”的音声,至今仍萦绕耳际,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摇动着悠悠远梦。 两年前,我的连襟,照兰州话,就叫“挑担”,他一家三口自张掖来兰州游玩,时值天高气爽的秋日,正是兰州的黄金季节。我们一家陪伴他们先后登上了巍巍白塔山,鸟瞰高楼林立,车流如织的街貌市景,以及滔滔东去的黄河,在  相似文献   

3.
段续创制兰州水车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市西固区新城乡下川的黄河水车,建于清代,至今仍在提水灌园。而黄河风情线上水车园里的两辆水车,则建自1994年,用于旅游观光。100多公里长的兰州市区黄河段上,五六十年代有100多辆水车,安置在南北两岸,夹河滩上,倒挽河水灌田浇园,蔚为壮观。而今惟有3辆水车,凤毛麟角,倍受中外游客青睐。作为西北重镇的兰州,昔日何以有这样多的水车呢,水车是谁引进的?且听在下徐徐表来。  相似文献   

4.
车在人类进步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将牛车、马车与水车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与分析,不是出于一种简单的随意性,而是因为这三个概念有太多相通相近的内涵。首先,它们都是“工具”。  相似文献   

5.
费家营,这个具有浓重的军事色彩的地名,今天仍然沿用着,不过,我们现在只能从公共汽车的站牌上感受它的存在。费家营在兰州市安宁区水挂庄以西一段,站牌南一里许,即是滚滚东去的黄河。 黄河从青海进入甘肃,挟带着沿途大量的黄  相似文献   

6.
一场夜雨,似是上天着意安排好的,在不知不觉中悄悄降下,拉开了此行的序幕。清晨,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着,空气潮润,溽暑稍退,我们束装出发,向景泰县黄河石林驱车而去。 回想几天来的酷热,伴随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使人身心俱疲,加之久居闹市,尘氛噪音,频相污染,时恐避之不及,咸思得一清幽宁静之地,暂为栖身,或略事休闲,且放怀山水,一散襟抱,岂非大佳!“一张一弛”,斯之谓也。此行,遂使吾等得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朝各代都对农业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依靠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水利设施的完善与革新方面不断取得各项进展,作为引水灌溉的农具“水车”就属于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朝各代都对农业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依靠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水利设施的完善与革新方面不断取得各项进展,作为引水灌溉的农具“水车”就属于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9.
大约是在清末的某一天,一位到兰州游历的外国人面对黄河水道上五辆一组庞大的水车群,摁下了照相机的快门。他把这幅照片做成了一帧明信片又寄回了他的国家。有意思的是,时隔一个世纪,有个叫王佳楠的中国人,又从国外的街边小摊上把它买了回来,并出版了一部《明信片清末中国》,  相似文献   

10.
水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农业灌溉机具,从东汉翻车出现到唐宋时期各式水车在农业灌溉中的普遍使用,水车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梳理我国古代各式水车的发展史,研究古代水车的动力设置及灌溉效能。  相似文献   

11.
"2008来了!奥运来了!"随着元月一日零点钟声的敲响,中国人发出这样的欢呼。是的,2008来了,奥运来了!金发的欧罗巴人带着美丽的鲜花来了,紫檀色皮肤的非洲人敲着激越的鼓点来了,美洲的姑娘小伙唱着洋基歌跳着桑巴舞来了,大洋洲的健儿踏着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浪花也来了,还有我们亚洲的邻居,带着欢笑,带着友谊……还有,啊,还有你——我们编辑部小李呱呱坠地的宝宝,也赶趟儿似的来了。新的生命和新的朋友一起来到我们这个古老而新生的国家,聚集在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下,预示着无限的生命力! 2008来了!奥运来了!全世界的眼球聚焦北京!中国的媒体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将最好的画面,用最快的速度,把中国最新的形象传遍全球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12.
多年的军旅生活,从未想过和编书刊结缘。幼时起便很喜爱读文学作品,然而却没有多大建树,倒对写书刊的人、编书刊的人敬仰得不得了更没有想到自己哪天也会编书刊。从部队绕了个弯,竟有缘参与编  相似文献   

13.
八面风来     
《档案天地》2013,(9):64
解密档案披露英国女王曾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演讲稿英国《卫报》网站8月1日发表题为《国家档案:白厅曾为女王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演讲稿》一文,作者是罗伯特·布思、艾伦·特拉维斯。文章称,1983年,有人曾为女王准备过一份演讲稿,她在演讲中呼吁英国人,像前两次世界大战时一样,拿出决心,保卫国家。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来     
《中国新闻周刊》2011,(41):10-10
“逃回北上广”值得小城市政府深思近期,“逃回北上广”的话题引发了新一轮热议。一些人回到小城市工作,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应,因为在一个熟人社会,做事更要讲关系、论人情,发展或许更难,价值观的冲突或许更大。  相似文献   

15.
1981年秋天,副总编林忠要我写一个村实行“联产到劳”生产责任制的调查。我选的那村,叫“草坡大队”,在安丘县官庄镇。  相似文献   

16.
《大观周刊》2011,(4):50-50
130万平方米,汇聚六大街区,打造南亚娱乐产业王国,蕴育昆明未来繁华盛世…南亚未来城,为你打开对一座城市的无限想象。  相似文献   

17.
邹毅 《新闻与写作》2005,(10):i0002-i0002
一袭黑衫衬白髯,面堂红润目凝神,杖头高挑药葫芦,鲜花相伴老顽童.这幅表现老人风采的摄影作品,作者摄于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照片虽然没有表现出古城深宫的背景,但照片对人物的表现,已经将京城老顽童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18.
播客来了     
2005年,播客,被作为一项新的网络技术、一个新的概念推到世人面前。这让互联网从业者看到了一扇新的门,也让它在互联网上风靡至今。2004年9月在Google上有关播客的搜索结果还不到20个,到2006年6月,已经超过6千万个。[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谁来看书     
那天碰到一位大学同学,寒暄中,他问我最近忙些什么,我说正在构思写一篇书评。他听了后显得相当吃惊:“这年头书都没人看了,谁还看你的什么书评?”这话有点刺耳却也够得上精辟,它搅醒了我们沉湎其中的一  相似文献   

20.
读者中来     
这样的"编后"好!人民日报的许多"编后"写得好,深受读者的欢迎.例如,"目标明确,干劲十足"、"反对特殊论"和"蚂蚁啃骨头"等等,思想明确,态度鲜明,标题醒目,文字简短、清新.希望各地报刊也能向人民日报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