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映山红是杜鹃吗? 《记金华的双龙洞》(六年制小语第十册)中有一句话:“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一般认为,杜鹃又名映山红,文中将这两者作比较,岂不矛盾吗? 其实“杜鹃”与“映山红”是有区别的。《辞源》中“杜鹃”的解释为:常绿灌木。高三四尺,叶椭圆深绿,茎叶皆有毛。春日开红紫花,间有白色者,花冠为漏斗状。边缘五裂甚深。每于杜鹃啼时盛开,故名。而“映山红”的解释为:(花木考)“山踯躅,一名映山红”,即指野生之杜鹃花。也就是说,映山红并不等于杜鹃,杜鹃野生者才称为映山红。二、寥寥数笔不可忽视在童话《骄傲的孔雀》(九义人教社新版六年制小语第四册)中,作者先后两次写到花喜鹊,虽只寥寥数笔,但却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衬托。“树上的花喜鹊”看到孔雀。“很有礼貌地向他点头问好”,可孔雀呢?“理也不理”,从当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诗中有这样两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句中的“阿姨”怎么解释,书中没有注解,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把“阿姨”理解为母辈无亲属关系的泛称,或理解为保姆。“阿姨”一词在此究竟作何解释,有必要作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3.
周瘦鹃的小品文《杜鹃枝上杜鹃啼》第二自然段写花鸟同名之趣后 ,接着写“唐代大诗人白乐天诗曾有‘杜鹃花落杜鹃啼’之句 ;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 ,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 ,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 ,句虽平凡 ,我觉得别有情味”。授课时我向学生质疑 :“平凡”指什么 ?“别有情味”是什么情味 ?学生议论之后 ,大体上得出这样的答案 :平凡是指马诗套用了白诗的格式 :“杜鹃”一名两冠在一句诗句中出现。别有情味 ,别于哀鹃的传统说法且与第一段“欢快之声”照应。写其是乐鹃。另一学生对上述答案却提出异议 :“别有情味”不仅…  相似文献   

4.
《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冀君实或见恕也”一句,一般都译成“希望你或许谅解我。”“或”训“或许”义,是一表猜测估量的副词,而此句全无猜测估量的语气,而是带有希望语气的句子。因此将句中的“或”诠释为表猜测估量的副词“或许”义是欠妥当的。笔者认为“或”字在句中是个助动词,它与“恕”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17课《季氏将伐颛臾》中有一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教参和一般文言资料上都这样解释:冉有、子路拜见孔子。笔者认为将“见于”解释为“拜见”似有不妥,应该解释为“被召见”。我的理由是:1、《论语》中其它文章中没有将“见于”解释为“拜见”的,只有“见”解释为“拜见”。如《八佾》中“仪封人请见”、“从者见之”;《阳货》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等句中的“见”都解释为“拜见”。2、同样被选入高中课本的《庄暴见孟子》(《孟子》)一文有这样的句子:“庄暴见孟子”、“暴见于王”、“他日,见于…  相似文献   

6.
《芋老人传》“唯恐或后”一句,部编语文课本未加译注。笔者见到的对此句的译法有两种:一是译为“只怕落后” (见五省(区)初中语文五册教学参考资料);二是译为“只怕落在别人后面”(见《教学月刊》八三年七月)。这两种译文都是把“唯恐或后”句中的“或”字撇开不译。我认为这样的译注,既破坏了原句的语法结构式,又削弱了原句的表达力。  相似文献   

7.
何伟松 《现代语文》2009,(7):130-131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蒲松龄《狼》一文中,对“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句“假寐”一词的解释争议颇多,教材注解中解释为假装睡觉。配套的教参书中,在练习说明第二题第二句解释假寐这一加点词时也解释为假装睡觉。可见,编者对“假寐”一词的释义确凿无疑了,学生手头许多辅导书也对假寐作这样的解释,大家都认同“假装睡觉”这一解释。其实也很好理解,假,假装;寐,《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公羊传·僖公二年》,意为睡觉,这样假寐解释为假装睡觉也顺理成章了。但有人对此提了不同意见。《您真的理解这些词?》一文中(《半月选读》第七期郭灿金许晖)指出“假寐”解释为假装睡觉是错误的,并引用《诗经》:“假寐永叹,维忧用老。”郑玄笺:“不脱冠衣而寐日假寐。”高郭注:  相似文献   

8.
近期教授《信陵君窃符救赵》,给学生解释“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一句时,颇觉困惑。教材是这样解释的:“拿出袖子里笼着的铁锤,一锤打死了晋鄙。前一个‘椎’是名词,后一个‘椎’是动词。”我对第一个“椎”的解释没有疑义,而对后一个“椎”是动词的解释存有个人的理解。我觉得,此句中的第二个“椎”字也可理解为名词。  相似文献   

9.
在古诗《悯农》中,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一句。《教参》上解释说:“盘”说是盘子,这里指碗。很多老师在上课时,总把“盘”理解成碗。如果这样,此句诗的意思就是说:“谁知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浸透着农民的血汗。”经过这一番解释,“盘”便成了碗了。殊不知,盘就是盘,碗  相似文献   

10.
林育芳 《学子》2004,(5):56-56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有“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句。我在疏通课文时很自然地将句中的“黎民”一词解释为“老百姓”,谁知课后有学生提出疑问,他还拿出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先生把“黎民”解释为“黑头发的民众,少壮者”。这倒使我不得不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呢?下面是我在指导学生解释《将相和》中“负荆请罪”一词的做法.一、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弄清字义,在“负荆请罪”这个词语中,“负”与“荆”两个字是较难理解的.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负”是个多义字,这里应解释为“背着”“荆”是一种落叶灌木,是古时用来打人的一种刑具,应解释为“荆条”.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字,就为理解整个词语打下了基础.二、读课文,以句解词.待学生弄懂了词语中的关键字后,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有关段落,找出能具体说明“负荆请罪”的一句话,划上“~~~”.学生较快地找准了这句话:“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相似文献   

12.
張志公在《漫談語文教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話: 《醉翁亭記》开头第一句是:“环滁昔山也”。我叫一个学生解释这句話的意思,他說:“滁州周圍都是山,”我問他哪一个字的意思是“四周”,为什么“环滁”就是“滁州周圍”,他回答不出……这說明他对“环”字沒有理解好。这种情形对于过字关是不利的,应当改变。这段話,給了我很大的启示。过  相似文献   

13.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师:你们觉得能用“饱经风霜”来形容我吗?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第12册《古诗三首》中杜甫的《前出塞》有一句“列国自有疆”。对这句诗历来看法不一样。我也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教学参考书把这一句译为“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边界”,而把“列国”译为“建立国家”,这显然欠妥。因为:1.在《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文言字典》等工具书中,“列”也不通“立”,把“列”解释为“建立”,显然不妥;2.许多杜诗版本都是“立国自有疆”。如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新蕾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5.
我在教授《〈指南录〉后序》一课时,做了一次测试,让学生笔译“都督诸路军马”一句。结果全班67人中无一人对“路”做明确解释,都直接译成“统一指挥各路军马”。  相似文献   

16.
郦道元的《三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有“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之句。对于句中的“陵”字,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译文和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教材全解》都把其译为“小山包”,而长春出版社的《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则把其解释为“丘陵”。笔者以为,把“夏水襄陵”之“陵”解释为“小山包”或“丘陵”都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17.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王必无人”一句,教材将其中的“必”解释为“一定、实在”,我认为这一解释欠妥,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8.
“惩”     
《国殇》有“首身离兮心不惩”句,课本把“惩”注释为“惩创”、伤损”,把这句解释为“首身分离,斗志依然不屈”。我认为,这一解释不够恰当,《说文》云:“惩,(乂心)  相似文献   

19.
张凯 《学语文》2005,(4):37-37
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本)八年级下册收录了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但对“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句中“或”的解释却不尽人意。文中把“或异二者之为”解释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笔者认为.“或”不当作“或许”来讲。而应释为“常常”。  相似文献   

20.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篇目,课文最后一段中有“雨村详加审问”一句,作为课后练习让学生解释其中“详”的含义。许多人把句中的“详”解释为“详细、周密”,几经翻印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级中学第五册语文教学参考》第187页的答案和由未来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初中语文思考和练习解答》中第437页的答案也都是“详细、周密”。对此种解释,笔者不敢苟同,窃以为“详”应看作“佯”,解释成“佯装、假装”,才切合课题与文章主旨,其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