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尽江南》于2011年8月出版,这部小说是格非《人面桃花》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均创作于新世纪,分别写了国民革命早期、五六十年代和当下的中国。作者用优雅、精致、坚韧的语言一步步地逼近现实,用花家舍的兴衰消解了乌托邦的神话,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示了人类各种情感的幻灭与破碎以及命运的无常与宿命感。虽然言辞之间可见淡淡的悲伤与无奈,却也大大迥异于创作初期的虚无主义和绝望感,更多的是通过对个体生命在历史的沧桑变幻、时代的交替更迭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叙述,揭示时代的症结。  相似文献   

2.
在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中,花家舍作为“乌托邦”精神的象征在三部小说中出现且发生变化。论文试图通过探索花家舍的变迁蕴含的时代内涵,以花家舍为中心进一步解读三部曲。  相似文献   

3.
乌托邦诗学是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命题,也是"江南三部曲"潜在的叙事动力。格非"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以"花家舍"这一典型乌托邦意象,通过对三个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精神处境的入微描绘,追问百年中国理想由生到幻灭的精神难题。在消费主义诗性匮乏的时代,"江南三部曲"中花家舍变迁所呈现出的百年中国乌托邦谱系,流动着对人类问题终极关怀的诗意的波光。  相似文献   

4.
《江南三部曲》作为格非为数不多的同一主题系列小说,将笔触对准中国百余年的社会历史变化,并刻画了生活在变化中的各类人物状态。从第一部《人面桃花》到最后一部《春尽江南》,作者始终营造"乌托邦"这一意境,在不变的精神追求下刻画时代变化中的精神状态,叙事从虚幻到现实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生存欲望的变形,死亡意识的渐变,从拥乌托邦到反乌托邦。  相似文献   

5.
人文幻想小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新时期以后,柯云路、梁晓声、阎连科、格非又创作了《孤岛》(1986)、《浮城》(1991)、《受活》(2003)、《人面桃花》(2004)、《山河入梦》(2007)、《春尽江南》(2011)六部人文幻想小说。这些文本中的性别叙事有着潜在的联系,即男性角色由救世主、政治狂人、革命家向普通公务员转化,“男性神话”不断被解构;而女性角色则逆向发展,呈现由附庸品、配角到拯救者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春尽江南》是格非“向外转”的又一次尝试,小说直接切入现实社会,写出了市场经济时代下城市与人共同面临的“春尽”之困境。这种困境的书写与“荒原意识”相契,艾略特的《荒原》写出了对人类悲剧命运的现代性观照,格非对人与城“春尽”困局的描绘也是这种意识的昭显。  相似文献   

7.
《春尽江南》是格非"向外转"的又一次尝试,小说直接切入现实社会,写出了市场经济时代下城市与人共同面临的"春尽"之困境。这种困境的书写与"荒原意识"相契,艾略特的《荒原》写出了对人类悲剧命运的现代性观照,格非对人与城"春尽"困局的描绘也是这种意识的昭显。  相似文献   

8.
作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收官之作的《春尽江南》,和前两部描写爱情和追求"乌托邦"的理想不同,更多地聚焦于当下时代秩序的颠倒和人们精神的迷乱,抓住了时代变革下人们的异化心理。乌托邦的理想却从前两部作品的狂热退回到人类的精神深处。格非否定了乌托邦,是为了一部作品的完结还是面对现实的无奈选择?  相似文献   

9.
格非的《月落荒寺》与《春尽江南》,描述了在社会商业化时代,知识分子面临价值观崩塌、道德失范、社会失序的状况所产生了精神焦虑,金钱至上、环境破坏、乡村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失,道德沦陷,在这样的叙事背景下,知识分子为填补精神的困境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10.
格非“江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春尽江南》,向我们描绘了现代化社会的景象。透过女主人公庞家玉的视角,读者看到的并不是一味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社会,在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还有金钱至上的功利主义,教育体系和法制程序的繁琐无用,以及与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相对的人类精神世界的极度贫乏与脆弱等。通过从外到内地分析庞家玉,我们可以一窥格非在《春尽江南》中蕴含的反现代思想,并为当今社会对于现代化进程的反思以及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反现代书写研究提供借鉴与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新浪中国好书榜2011年度"十大好书"颁奖典礼于2012年1月下旬在京举行。《寻路中国》领跑榜单,其他好书分别是《百年孤独》、《资中筠自选集》、《史蒂夫·乔布斯传》、《批评官员的尺度》、《从"东欧"到"新欧洲"》、《春尽江南》、  相似文献   

12.
据光明网消息,由《新京报》主办的2011年度好书颁奖仪式于11月29日下午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获得此项殊荣的六部佳作是:2011年度图书《资中筠自选集》、年度文学图书《春尽江南》、年度商业图书《史蒂夫·乔布斯传》、年度社科图书《批评官员的尺度》、年度历史传记图书《帝制的终结》、年度特别致敬图书《朱  相似文献   

13.
《春尽江南》是著名作家格非呕心沥血十余年,深入思考并描写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历史、知识分子等问题的"江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本文从个人原因和社会现实原因两方面来分析文本内外掩藏的爱情悲剧的其影响因素,并试图进一步探索在时代背景影响下人们的生存观与爱情观。  相似文献   

14.
由《新京报》主办的2011年度好书致敬礼于11月29日下午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活动揭晓出6本致敬图书的同时,2011年度图书畅销榜也同时现场发布。经过初评和终评两轮投票后,最终《资中筠自选集》获得2011年度图书,80高龄的学者资中筠亲赴现场接受致敬。格非以《春尽江南》获选年度文学  相似文献   

15.
杨金彪 《现代语文》2010,(1):98-100
作为“现代诗歌”第一人的穆旦,其于1942年创作的《春》表现了诗人年轻的活力,被许多选本用来说明新诗的“现代”。与之相比,1976年的《春》则似乎有点“传统”,但它却有着更为复杂的诗思、更为浓郁的诗情,有着古典和现代的浑融。本文从“我”的攻守和生命的季候感两个层面对穆旦1976年的《春》作了解析。  相似文献   

16.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越中生女尽如花”(朱彝尊《越江词》),古人诗词中花往往和姣好连在一起。其实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本无所谓美丑,但一旦入了诗人的眼,它们就被“移情”了.会“感时花溅泪”(杜甫《春望》)了。然而,  相似文献   

17.
据中国作家网消息,第二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近日在浙江慈溪揭晓,方方的《武昌城》、王刚的《关关雎鸠》、迟子建的《白雪乌鸦》、格非的《春尽江南》以及艾伟的《风和日丽》最终获奖。这5部作品从两年来的近6000部长篇小说中脱颖而出,它们以独特的文学品格赢得了读者和评委的青睐。《武昌城》以磅礴壮阔的写实功  相似文献   

18.
《橘颂》是屈原作品中唯一以“颂”体创作的作品,从作品中描绘的橘生长特点看,其所描绘的橘树应该是长满成熟的橘子。该篇的创作时间为秋冬之际,而不是屈原投江的五月,《橘颂》并非屈原的绝命辞;从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看,屈原创作《橘颂》时应该是直面橘树,而不是眼前没有橘树地想象,《橘颂》是“物感说”的典范之作;从作品暗示的时代环境看,《橘颂》的创作期约在楚怀王三十年武关之会至顷襄王三年再放江南之间,也就是公元前299年至前297年之间。  相似文献   

19.
我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对江南的四季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正是江南四季的清秀与灵动,造就了江南人的优雅、淡泊、平静与高洁。我爱江南的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江南的春天更是如此。江南的春,在带走了冬日的严寒之后,迎来的是一种清新的泥土气息,它夹杂着生命的律动,仿佛是一个生命的孕育。江南的春,来得比北国早,当北国寒风凛冽时,江南的新芽,已经露出了它那羞涩的笑脸。正如朱自清的《春》一样: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我爱江南的夏:"小荷才露尖尖角,  相似文献   

20.
《人面桃花》是格非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锋文学转向较为成功的一部作品,展现了他在新世纪历史文化语境下对革命、性、乌托邦的新思考。本研讨在表达关于《人面桃花》独特审美阅读体验的基础上,主要讨论了格非在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与继承,分析了《人面桃花》悬疑解疑的结构方式、错位的爱情叙述和乌托邦理念,阐述了格非对人类内在精神的可贵追寻以及追寻所具有的精神高度、困惑与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