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规律性问题,对于提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积极的意义.近年来,学者们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提高到基本规律方面,研究的多向度方面,从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共性和个性研究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依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简单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过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分析和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整体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了八个基本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八大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的适应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具体实践的指导规律,中国具体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进规律,中国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规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提升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的非线性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创新规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具有多方面特性。具体来看,主要包括实践性、民族性、时代性、发展性、创新性、开放性等六个方面。分析和研究这些特性,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推进马克恩主义中国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习与研究毛泽东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对于我们当前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积极意义。总体来看,毛泽东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主要包括了六个方面:倡导学习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重视调查研究,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突出中国特色,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强调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推进理论创新,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和可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主题、进程、条件、主体、路径、规律等方面,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为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提供学理基础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三个阶段”,含盖了中国共产党奋斗和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在这三个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开拓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回顾中国共产党这“三个阶段”的历史,对于新时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具有重要启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效性;坚持党的建设与党的事业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性。  相似文献   

9.
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期党的创新理论的总称。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及其内在逻辑,分析和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对于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实践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基本方法论。实践方法论要求以实践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话语符号、话语空间、话语过程和话语机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我们曾经以劳动方法论来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形成了以劳动哲学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曾经以生产方法论来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形成了以生产哲学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曾经以生存方法论来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形成了以生存哲学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从劳动方法论到生产方法论再到生存方法论,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方法论的自觉过程。  相似文献   

11.
杨楹 《三明学院学报》2007,24(3):241-245
马克思将哲学划分为“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两类,突出地表达了马克思走出了“思辨哲学”基地,将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其哲学的理论视域,并以改变现实生活为价值旨归。文章首先在比较两类哲学中,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立足点、本质内涵、价值立场以及理论逻辑路径和思维方式等,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紧紧扣住“现实生活”的理论特质;其次从四个层面揭示了现实生活的基本特征,强调“生活”的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不断与时俱进的根据所在;最后强调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新形态的建构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贯精神与价值原则,以深入剖析当代中国“生活”为关键,方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与时俱进"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到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新概括 ,是对中国共产党 80年斗争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 ,同时也包含了深刻的哲学内涵。本文从考察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着手 ,对与时俱进这个概念进行了初步的哲学分析 ,并认为与时俱进具有综合整体性、超前性、历史联系性和方向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创新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时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一种哲学形态,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创新实践既坚持了马克思实践的观点,同时作为时代精神的概括,从根本上抓住了实践的创新性特征,是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础和决定因素.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解读和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个阶段;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行一系列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萨特的《方法问题》标志着他从意识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思想历程中,萨特重思了哲学、历史等基本概念,并对马克思主义做出高度评价。最近一些年来,国内诸多学者致力于从马克思主义走向哲学,其成就值得我们重视,但萨特从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黑格尔时代以及现今时代在历史中的意义,并隐约指向一种未来的超越,其他的种种思潮或主义则只不过是存在的意识形态而已。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规定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乃是哲学之扬弃意义上的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具体说是实践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剔除了传统哲学的独立科学的形式,在研究现实世界的历史科学中得到证实和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主要涉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方面的问题。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应该是生存一实践本体论,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性归根到底指向的是人的现代化,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中国化是使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8.
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主,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几个方面考察了毛泽东艺术文化哲学思想体系,指出毛泽东艺术文化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地把握毛泽东的艺术文化哲学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实践的特性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这个问题自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的著作予以重新解读以来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继承的中心问题.我国学术界也予以极大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都不是物质,而是人类的劳动实践.实践的特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不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性的活动,它同时又具有强大的目的性;实践的特性完美的体现了它的桥梁和中介作用.马克思正是充分认识到实践的主体能动特征,并以此批判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直观性.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本身.由此,我们可以明确马克思的哲学文本是建立在崭新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为了区分以往的一切旧唯物主义,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成为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行动着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人民大众坚信社会主义的思想支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所提供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层,而中国化、时代化以及大众化的实现是人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