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祥荣 《考试周刊》2009,(15):216-216
教育的任务是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使所有人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通过教育使人学会运用科学发展观创造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比其它的目标都重要。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必备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造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造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呼唤学生的创造本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形成学生的创造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时代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着重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把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学核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自学能力,给学生“松绑”,让课堂充满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4.
张其志 《教育探索》2000,(11):13-14
创造是人的天性。“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 50万年与环境斗争所流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1]“是所有人类共同的特征” [2]。因此,每个人都是一个天生的创造者,都拥有潜在的创造才能,但只有通过后天的环境和精心的教育,儿童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创造能力才能得以生长。如果儿童的创造潜能被压抑、被束缚、被埋没,儿童的创造性便会枯萎、凋谢。因此,“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应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和人类” [3]。  我国的近现代教育,可以说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5.
《教育--蕴藏其中的财富》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  相似文献   

6.
创造教育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人的本质的一种特性。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创造的潜能,也具有创造的天性。通过创造教育有效地加以引导和开发,蕴藏在人身上的创造性潜能就会变成现实的创造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①一、创造教育的内涵1.创造教育的界定。什么是创造教育?国内外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创造教育是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教育;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阐明,创造教育…  相似文献   

7.
方永兵 《考试周刊》2011,(55):73-74
创造性人才是一个民族进步、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创造教育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时代必然的要求。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许多科学研究成果和教育实践也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是每个人的创造潜能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而已。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行为。  相似文献   

8.
<正>21世纪,知识经济成为主导经济。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在教育。国际21世纪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曾明确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  相似文献   

9.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和为语文教师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并强调“这个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我国目前进行的第二次课程改革也把“创新”作为核心理念加以强调,在《纲要》的培养目标里就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然而,由于我国长期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的教学、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使得创新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困难重重。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韩国一位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1.
朱静娟 《考试周刊》2011,(86):62-62
创新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朱广潜,《论美》) 不作假,是对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对这一点,国际上已达成共识。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  相似文献   

12.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在创造力开发方面,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来说,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走出当前创新教育定位的一个误区:只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师自身创造潜能的开发。这势必影响创新教育的成效,哲学教学应以师生创造力的双向开发为出发点有学者认为,知识传播就是共享信息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以理解、接受并发生共鸣为前…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学校创造教育的若干反思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创造是人的本质特性。创造教育的使命就是发展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素质。开展创造教育,开发人的创造力,是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从创造教育的角度审视高等职业院校的现状,笔者认为,如下五个方面值得认真反思。一、高职院校教育目标:过分注重职业岗位性,极大地抑制学生的创造才能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活动规模的全球化,人们在职业环境中的交往和信息获取量大大增加。岗位的相互替代性,新型组织和管理机制的不断出现,对现代人的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在创造力开发方面,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来说,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及个性的发展是学生获得发展的根本。教育的功能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特别是人的创造才能,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6.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 ,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在音乐课中 ,生动活泼和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欣赏、表演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 ,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思维得以充分发挥。这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在唱歌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活动 ,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作热情。传统的唱歌教学方式 ,往往使学生误认为学习的目的仅仅…  相似文献   

17.
楼海平在《教育与职业》2001年第8期撰文指出,创造是人的本质特性,创造教育的使命就是发展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素质。但从创造教育的角度审视高等职业院校的现状,还有以下五方面值得反思:1.教育目标,过分注重职业岗位性,极大地抑制学生的创造才能;2.课堂教学,注入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3.实践教学,教学基本建设投入不足,阻碍了学生创造技能的形成和发展;4.教育素质,忽视提高教学监控能力,阻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5.教育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创造教育…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最大主题。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它以弘扬主体精神,促进个体和谐发展为宗旨。而创造力的开发,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中学教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正《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歌曲、音乐欣赏、歌表演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个性和创造才能,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相似文献   

20.
张国建 《现代语文》2011,(11):55-5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职责。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一次提出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里的“创新”和“实践”就是强调创造教育,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开展创造教育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