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楚雄彝州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文化资源“丰”而不“硕”,“优”而无“势”的现状,也存在“多”而少“大”,“全”而缺“名”,“投”而乏“资”,“发”而匮“才”,“创”而薄“收”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先秦汉语里“既而”、”已而”、“而况”、“而已”中“而”的语法性质,认为,“而”在“既而”、“已而”、“而况”、“而已”中没有虚化成词素,仍然保持者连词的语法性质。  相似文献   

3.
荀子固然反对“大天而思之”,反对“从天而颂之”,反对“望时而待之”,反对“因物而多之”,反对“思物而物之”,反对“错人而思天”,但他并不主张“勘天”,并不主张“征服自然”,并不主张“人定胜天”。荀子所主张的是“物畜而材之”、“应时而使之”、“骋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荀子所谓“有物之所以成”,就是无望于天而有专于人;其所谓“制天命”,实质就是“人成天生”。  相似文献   

4.
剃头匠     
头发不说“剃”,而说“理”,好比不说“烹调”而说“料理”;不说善做生意而说善“理财”;不说“惩办”,而说“处理”,都是“新”文化浸润的结果。我想,假如现在还保留砍头的刑法,一定不叫“斩首”而称“理头”吧。  相似文献   

5.
试解“春秋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笔法”源于孔子修《春秋》。在材料取舍上的“笔则笔,削则削”,表现手法上的“以一字为褒贬”,内容上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表现在“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五个方面,是借修史以传其“道”。“春秋笔法”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覆核敦煌原卷的基础上,从“不明词义而误录误改”、“不明对仗而误录”、“不明繁体字分工不同而误改”、“当改而不改”、“不当改而改”、“径改而不出注”、“自乱体例”、“脱文”、“未吸收前人成果”、“不明韵律而误”、“不明俗字而误”十一个方面,对《全敦煌诗》中的校勘失误进行了纠谬。’  相似文献   

7.
师本型培训体系,是以“前端培训”带动“后端培训”,以“事”的培训为主体,持“田野培训”立场并循着“田野培训”的路子展开的这样一个培训体系。它“由下往上”而不是“由上往下”,是“教师本位”而不是“专家本位”,是“行动本位”而不是“观念本位”,是“条件本位”而不是“理想本位”。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新史学》共六部分,依次为“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而对“中国之旧史”的批判是“新史学”论纲的突出部分。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旧史”有“四弊”:一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是“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是“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是“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相似文献   

9.
虚词“而”与“则”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条:第一、“而”与“则”各自都有实词所指物。如“而”字,可表示第二人称代词,“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中的“而”表示“你或你的”。因“而”的本义“颊毛”今已不用,所用的多是“而”的借假义,“而”通“尔”。另,“而”有时具有表能力之实义,如“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庄子·逍遥游》),这里的“而”读为néng,因古音“而”通“耐”,又能通“能”,当能力讲。整句话的意思是“道德符合一君之心,能力信于一国之人”。  相似文献   

10.
理论教学主要面向“客体”的“运动”世界,实践教学主要面向“主体”的“行动”世界;理论教学呈现为以“必然性”为基石的“规律”体系,实践教学呈现为以“应然性”为依托的“规则”体系;理论教学主要通过“表达”而形成“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表现”而形成“训—练”模式;理论教学着眼于“求真”取向而建构“知识”,实践教学着眼于“求用”取向而塑造“能力”.  相似文献   

11.
瑶族是世界性民族,分布在中国、越南、泰国、美国等国家,总人口约330万人,我国有263万人,贵州有4.4万人.贵州瑶族支系较多,根据各支系的特征有不同他称:因供奉槃瓠而称“槃瓠瑶”;因经常迁徙而称“过山瑶”;因生活特点而称“背篓瑶”;因服饰不同而称“顶板瑶”、“红头瑶”、“白裤瑶”、“青瑶”、“长衫瑶”:因住地不同而称“东弄瑶”、“西弄瑶”、“东山瑶”、“西山瑶”、“平地瑶”;因姓氏数目而称“八姓瑶”、“十二瑶”等等.  相似文献   

12.
荀子所谓“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并不是指没有审美对象,其审美对象是伦理道德之“礼”。在其观照方面,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审美心境,其中的“虚”与“藏”、“壹”与“两”、“静”与“动”是辩证的关系,并由此进入“大清明”境界。“元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是一种精神态度,“大清明”是一种境界,而“虚壹而静”是持有这种态度、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孙林 《甘肃教育》2003,(9):25-25
2001年10月第2版高中第四册《语文》第21课《逍遥游》节选部分正文下注释(42)对“而”的注释为:而,通“耐”,能。杨树达《词诠》对“而”的解释有一条是:(三)助动词,假作“能”字用。……按《庄子·逍遥游》篇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亦假“而”为“能”,作名词用。看来,杨先生是认为“而”通“能”的。《文言虚词通释》对“而”的解释中最后一个义项是:[附]名词,能力,才能。是“能”的同音假借。举的例子也是《逍遥游》中的句子,而且在上一个义项后加有按语:“而”和“能”古音同属“之”韵,“而…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超越精神在于开出道境的大视野和高境界,其思想层次属于悟性,居于语言逻辑概念思维之上,所以必须超越语言而诉诸“象以尽意”的“象思维”。“悬置”为超越之根本。而庄子倡导的“悬置”不同于现象学的局部“悬置”,乃是体道而对于传统和现存观念的根本放弃,需要生命意志力的完全投入。多彩的超越指引,根本在于“化”而“无己”的指引。“心斋”、“坐忘”、“吾丧我”都归结为“化”而“无己”,唯如此方可进入道境,方能有“原发创生”的智慧绽放。  相似文献   

15.
一、通过读音辨析许多汉字尽管读音相近,但是它们的声、韵、调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如果能正确读出这些字的读音,就能辨析它们的音近字。如“叹为观止”的“止”读zhi,而“之”读zhi;“直截了当”的“截”读jie,而“接”读jie;“气概”的“概”读gai,而“慨”读kai;“辍学”的“辍”读chuo,而“缀”读zhui;“掂量”的“掂”读dian,而“惦”读dian;“戍边”的“戍”读shu而“戊戌”读wu xu。  相似文献   

16.
一、通过读音辨析许多汉字尽管读音相近,但是它们的声、韵、调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只要能正确读出这些字的音,就能辨析这些音近字。如“叹为观止”的“止”读zhi,而“之”读zhi;“直截了当”的“截”读jie,而“接”读jie;“气概”的“概”读gai,而“慨”读kai;“辍学”的“辍”读chuo,而“缀”读zhui;“掂量”的“掂”读dian;而“惦”读dian;“戍边”的“戍”读shu,而“戊戌”读wuxu。二、借助形旁辨析  相似文献   

17.
说“字”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写郭橐驼由种树而生发的联想:“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续,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其中“字而幼孩”是“养育你们的小孩”之意。可是,在现代汉语里,“字”之意一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二是“根据人名的意义,另取的别号”,这和“养育小孩”没有丝毫关系。但再仔细想,“字”的结构不就是“山”和“子”吗?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介绍了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习题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即课前预习题突出“小而实”,力避“大而空”;课堂练习题突出“少而精”,力避“多而杂”;课后练习题突出“量而活”,力避“海而死”。  相似文献   

19.
胡春梅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11):176-177,184
命题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可能是芥豆之微,但是如何让命题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导引功能?却值得研究。命题应分别从“积累”、“生活”、“阅读”、“作文”等方面走出误区,具体是走出“为积累而积累”“为生活而生活”“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的误区,只有开创新意,才能让评价更精彩!  相似文献   

20.
彼在     
一切事物因时因地因缘而在,“在时”、“在场”、“在缘”之意谓“彼在”.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彼在”与海德格尔所思、所讲的“此在”是有所区别的,“此在”是“生存之在”,是“我在”,具有特许的含义.因此,“彼在”与“此在”构成了一种普遍的“在”与特许之“在”的关系.应先有“彼在”而“此在”,有“此在”而思想,有思想而语言,也就有了现实的世界、概念的世界与思想的世界.本体论研究有“在”(老子的“无”、“道”、黑格尔的“有”、“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在”)→“彼在”→“实在”(老子的“有”、黑格尔的“实有”‘实在”、海德格尔的“此在”)→万事万物的存在几个层面.“彼在”也就是道、在、此在及万事万物的存在.世间万物凡是时间之在、空间之在、因缘之在.一切无非时间、空间、因缘的产物,都会随着它们的出现而涌现,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它们的消失而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