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本思想,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实质,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向哪里发展的问题。这一思想的形成有着充分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以及历史与时代依据,同时它也是缘于基础性与直接性来源以及民族性与补充性来源基础上的综合创新,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本质认识的深化,彰显了科学发展观蕴涵的丰厚人文价值以及对当代国外发展观在价值取向上的超越与升华。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取向。这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是相通的,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来源和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今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理论,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以及党的三代领导思想进行了新阐释。毛泽东虽然没有系统说明过科学发展观,但是他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他提出的很多闪光的宝贵思想都与科学发展有关,它们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之一。邓小平带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启了现代化发展的新篇章,也酝酿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他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科学发展的内涵。江泽民面对世纪之交的世界新格局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最终提出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4.
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合力"作用的结果.世界发展趋势的推动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底蕴;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内在动因;另外,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发展理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发展思想一脉相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通的。毛泽东的“革命发展观”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做了理论上的铺垫,邓小平的“建设发展观”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江泽民的“创新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思想来源。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站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尤其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作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依据及其基本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可以通过加强对关键人群的生态教育、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等路径来实现,以期我国生态文明早日建成。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是执政党执政的思想基础,作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大发展,对巩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具有重要贡献:在思想理论层面上,科学发展观完成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发展与创新;在伦理价值层面上,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共产党执政的价值取向;在经济社会层面上,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阶级性、群众和现实指导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综合发展观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具体实施方案,是一种对全球发展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综合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判断我国国情,充分借鉴联合国综合发展观以及参照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指标与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联合国综合发展观实现了中国的本土化,同时它也是我国从事理性化发展实践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综合发展观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具体实施方案,是一种对全球发展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综合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判断我国国情,充分借鉴联合国综合发展观以及参照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指标与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联合国综合发展观实现了中国的本土化,同时它也是我国从事理性化发展实践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之基和思想之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容量体现为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理论不断创新的整合汇总,具有时间的连贯性和空间的涵盖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被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实践的思想结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三个阶段性成果,三者的关系在继承上体现了整体性,在发展上则显示了阶段性。这个实践显示出来的厚重价值,积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沉甸甸的分量。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表明了党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升华。  相似文献   

11.
南方讲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者。它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讲话的许多观点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理论的丰富,具有明确的价值性和科学性。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必须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文试图根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统筹兼顾”等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核,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际状况,系统地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应正确处理好“政治方向与学术自由”“、理论研究与解决问…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性地回答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又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来源。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谋划发展、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会议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蕴涵着价值观灵魂、价值主体、价值选择标准、价值目标以及价值实现途径等,从而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价值观体系,从而为我们树立新世纪价值观模式提供了价值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探求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诉求、人的价值诉求和和谐价值诉求。这些价值诉求的实现必须遵循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方法论要求。  相似文献   

16.
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目前辅导员队伍发展状况从职业价值的预期与认同、职责履行的实然状态、职业目标实现程度来看存在着三对“矛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进辅导员队伍科学发展,要坚持职业的社会价值与自我发展价值相统一、阶段性发展与持续性发展相统一、政策定位与实际地位相统一.并在全员育人机制以及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建设方面探索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继承了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社会发展观的有益部分和精华,依据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了创新。发展思想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等内容。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为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先声。  相似文献   

18.
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对魏源思想进行剖析和解读,阐述了魏源人本思想触及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魏源人文思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人文价值理念,魏源西学思想意蕴着可持续性的观点,这有助于我们对魏源及其思想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三生教育”之“意义”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生教育”将教育的价值转向人的生命完善与生存、生活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逐渐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在理论创新上,它深化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丰富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提升了素质教育理论的理念以及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在实践上,它在建立教育科学发展观、统合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联系书本知识与学生生命实际以及沟通学生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的基本经验,我们党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重大思想战略,体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基础,并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