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们写信或写介绍信时,常在末尾写上‘人致”、“敬礼”,或加上“请予接洽为荷”。那么“此致”、“为荷”是什么意思呢?此,不是指后面的“敬礼”,而是指前面信中所写的内容。致,尽也,无保留地给予或呈献之意。“此致”的作用是概括全文,结束全篇。“为荷”中“荷”字有两种用法:一是名词,如荷花;二是动词,当动调又有两种不同解释。其一是“扛”“担”的意思,如“荷锄”、“荷枪”,其二是表示情感,如‘名荷”、“致荷”。“为行”的意思便是“为此感谢你”。“此致”、“为荷”当何解@郑裕祺  相似文献   

2.
国庆节是每个国家最重要的节日。世界上许多国家叫“国庆节”为“国庆日”,还有一些国家叫“独立日”或“独立节”,也有直接以国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亚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则以国王的生日或登基日为国庆.如遇国王更替,国庆的具体日期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3.
释“俗”     
丘雅 《绥化学院学报》2008,28(1):F0003-F0003
依据《汉语大字典》,“俗”字的常用义有以下四项:最常用义是“风俗”,如“土俗”、“移风易俗”、“入境随俗”等:第二个常用义为“庸俗,平庸”,如“俗气”、“媚俗”等;第三个常用义为“大众的,通行的”,如“通俗唱法”,“俗体字”,“俗文学”等:还有一个义项现在已经很少用了,但在一些古典文学作品或反映古代生活的影视剧中会经常看到,那就是佛家称世间或在家为俗。与出家为僧相对,如“俗家”、“俗世”、“还俗”等。“俗”还有一个非常用义项,现在已经不用了,即作通假字,通“欲”。  相似文献   

4.
释“一”     
在现代汉语中,“一”既可以充当实词或实词性语素,也可以充当虚词或虚词性语素。1充当实词或实词性语素1.1“一”为数词①用在重叠的动词中间,表示“稍微”、“轻微”或表示动作的“短暂”、“尝试”等。如:试一试、瞧一瞧、歇一歇等。②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表示“短暂”、“轻微”。如:昙花一现、不屑一顾、看一眼便走等。③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接着说其结果。如: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石头踢开等。④用在动词前,表示一下子。如:一举成名、一劳永逸、面目一新等。1.2“一”为序词如:一误再…  相似文献   

5.
王长福 《学语文》2011,(5):24-24
古今文人辞赋中对酒的歌吟咏赞可谓不胜枚举:或文雅如“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或浅近如“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或缠绵委婉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或粗放直露如“感情深、一口乔,感情浅、添一添”;或情真意切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相似文献   

6.
苏轼《前赤壁赋》“如怨如慕”的“慕”一词向来鲜见确诂,今人或训为“怀爱”、“眷恋”、“爱慕”,顾久释为“悲哀”,虽较接近本真,然仍未达一间。据古代文献用例类比考释,“如怨如慕”的“慕”当训为啼哭之义,方较通顺妥帖。由“慕”组成的复词“哀慕”、“攀慕”、“痛慕”、“感慕”的“慕”是悼念怀思之义。  相似文献   

7.
“必须“”、必需”:“必须”表示一定要那样做,不那样不行,如“必须实行法治”;“必需”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如“油盐酱醋是生活必需品”。“变换“”、变幻”“:变换”意为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其过程或结果一般是具体的,以至是可以看得见的,如“变换位置、变换手法”等“;变幻”意为不规则的改变,即变换的方式或内容很不固定,如“风云变幻、变幻莫测”等。“成分”“、成份”“:成分”指事物构成的部分和要素,如“研究句子的各种成分和它们的组合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成份”指个人的出身和个人的主要经历、职业,如“党的…  相似文献   

8.
在平常的作文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命题作文的命题形式我把它归纳为这样三种:独词型,如“温暖”;词组型,如“自信与自强”;句子型,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其中独词型命题作文因其没有限制性条件,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实际,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既写成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也可以写成情节曲折  相似文献   

9.
一、比喻。如“金城千里”(《过秦论》)中的“金城”,不能照字面翻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而应当翻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相似文献   

10.
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词组。一般来说,它的结构比较固定,词序不宜颠倒,如“避重就轻”不能改为“避轻就重”,“阳奉阴违”不能变成“阴奉阳违”。它的成分不能任意同义代替,如“破釜沉舟”不能说成“破锅沉船”,“对牛弹琴”不能写成“向犊奏乐。”同时,成语中的词往往失去了原有的涵义,整个成语也随之产生了新的意义,所以不能单从字面上去求解,以免望文生义,导致误解。如“三长两短”不是“三个长的两个短的”或“三为长,两为短”而是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常作“死亡”的委婉语,又如“下里巴人”原是古代楚国的一支通俗歌曲,现用来比喻通俗的文艺作品,从字面上就无从解释起。  相似文献   

11.
一、“场”与“场”名人基因的市场价值(《光明日报》1995.10.6) “市场”应为“市场”。“埸”,音yi,解作“田间的界限”或“边境”,如“疆埸”。“埸”为规范简化字,繁体写作“埸”(或“塲”)。为汉字使用的规范化,应  相似文献   

12.
冒号的主要用法是提示下文或小结上文,或用在称呼和需要说明的词语后。如“我们的复习分为两个阶段:一为专项复习阶段;二为综合复习阶段。”又如“同志们:现在开会了。……”引号的主要用法是表示内容为引用的部分、表示特殊称谓或需要特殊强调的部分。如“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又如“这种做法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终于平息。”具体应用时,我们常常遇到冒号与引号连用的情况,冒号与引号经常“携手”,却容易出错,中考也常考到这类知识,我们必须掌握正确辨别和运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礼仪文化中称谓词语很多,如(“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家”,是自称长辈和平辈家人的谦称,如“家父”、“家母”或“家兄”等等;“舍”,则完全是谦卑的自称,即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人,如“舍弟”、“舍妹”等等;“令”,美好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一文中“乞食于野人 ,野人与之块”之“块 ( )”字 ,应训释为“土块”或“一块土” ,而不能如陆宗达、陈桂申两位先生所说的那样 ,将其训释为“土筐”或“草器”。  相似文献   

15.
<正>“规则”一词当名词使用时,表示“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章程或制度”,如“交通规则”,也表示法则或规律,如“自然规则”;当形容词使用时,表示“合乎一定的方式”,一般是指在结构、形状上的整齐度,如“这个图形很不规则”等。我们这里所指的“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章程或制度”。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2017年9月,教育部统编教科书《道德与法治》在全国推广使用,新教科书的重要转变之一是将学生的规则意识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16.
“不尽如人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成语。根据成语规则,成语是不能随意增减字数的。但是我们常在一些公共场合乃至一些权威媒体里听到或看到,有人把“不尽如人意”改成了“不尽人意”。笔者认为,这样一来将会改变或误用“不尽如人意”的意义。“不尽如人意”如果把“如”字去掉,就变成“不尽人意”,似乎读起来较为顺口,但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们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尽如人意”的关键字是“如”,“如”字的主要义项有:①适合。如“如意”“如愿”等。②如同。如“如此”“如花似锦”“如临大敌”等。③及、比得上。如“…  相似文献   

17.
浅说避讳     
《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不用“民风”,而用“人风”。在封建社会里避讳是普遍的。所谓避讳就是不直接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回避。《春秋公羊传》“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避讳通常采用四种办法。一是“缺笔”,即缺一个字的最后一两笔。如,将宋赵匡胤写作匡胤;为避孔子的讳,将“丘”写作“丘”。二是“空字”,即用“某”或“□”来代替。如《文帝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某”指“启”,是汉景帝的名。三是“易字”,即改用同义词或近义词。如《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  相似文献   

18.
漫话“一”     
张雁 《语文知识》2002,(10):13-13
“一”是汉字中最简单的字,却有十余种解法。 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一”是最小的自然数,是“数之始”。“一”有“纯一不杂”之意,如《管子·水地》:“故水一则人心正。”尹知章注: “一,谓不杂。”“一”作“全”“满”解,如李煜《清平乐》词:“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当“一概”“都”讲,如《荀子·劝学》:“一可以为法则。”而《孙子·谋攻》里的“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中的“一胜一负”,只有理解为“或胜或负”才是准确的。杜甫《石壕  相似文献   

19.
叠字谈片     
近体诗中,本忌同字几现。如“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水”字本为“浪”字。为避免与“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浪”字重复,才改成“水”字。这一改诗味更浓。如果运用巧妙,叠出音乐美、形象美,从而使诗的意境更美。叠字,初中课本例子很多,粗计共43处。下面以课本诗句为例,适当补充课外佳句,作一浅析。叠字富音乐性,增强诗歌的声律美“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四言如“冬雷震震”,”关关睢鸠”;七言如“千朵万朵压枝低”,“白云千载空悠悠”;全诗如“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它们同字叠现,一气呵成,或声声在耳,如哽如咽;或回环反复,似断似续。婉  相似文献   

20.
小读者们,国庆节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节日,但各国国庆节的名称有所不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叫“国庆节”或“国庆日”,还有一些国家叫“独立日”或“独立节”,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国日”、“革命日”、“解放日”、“国家复兴节”、“宪法日”等,还有直接以国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亚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则以国王的生日或登基日为国庆,如遇国王更替,国庆的具体日期也随之更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外国人怎样过国庆节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