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文学经典,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但一般是具有最强的传播力度、最广泛的接受群与最明显的接受效果的文学文本。文学经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持续的重写行为,也即持续的审美阐释及审美再创造行为所造就的,它是有效发挥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传播与接受效应的一个重要成果。重写观念认为,文学的创造与影响寓于文学的接受之中。以文学接受为前提的重写,融合创作、批评、传播、阐释方式于一体,并在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促成了雅文学成果的下移,是促成文学文本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3.
文学经典的价值维度中,文学精神始终是最重要的一环,而悲剧精神及其衍生的批判精神构成了五四后中国文学精神的某种核心。悲剧精神的深化,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达到的高度。如将战后海峡两岸文学纳入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整体研究视野之中,可清楚看出:正是文学的悲剧精神、批判精神在解决文学与政治、传统与现代的紧张性对峙矛盾中,延续了“五四”后中国文学典律构建的命脉,而它的失落也造成了经典性的萎缩。  相似文献   

4.
论《闲情赋》的经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的《闲情赋》历来褒贬不一 ,在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淘洗后 ,人们对《闲情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明确 ,逐步认识到爱情造就了《闲情赋》 ,并使之不朽。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狂欢化的文学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是一种熔铸诸多学科的独特的文艺思维方式 ,是世界性的文学批评文本。就《水浒传》外在形态及内部特质而言 ,都可称得上是一部狂欢化程度颇高的作品。首先 ,《水浒传》张扬了一种狂欢化的精神 ,即突破一般社会规范或秩序的反理性精神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也蕴藏着狂欢化的勃勃生机 ,表现出崇高与卑下、磊落与猥琐、正与反、真与诞的性格双重性 ;再次 ,表现在体裁结构上 ,把高雅与粗俗、严肃与诙谐、神圣与滑稽、悲剧与喜剧成分融为一体 ,打破了各文体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展现了狂欢化小说的未完成性、开放性和多义性。  相似文献   

6.
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礼乐文明体系的重构,表现出迥异于前代的文化特征,进而铺就了中国两千年传统社会的浓重底色。作为当时最重要的文化形式,汉赋与汉画,彰显着时代主流文化心理、礼仪规范和审美意识的需求,形成了中国文学特定的文图关系。“制度名物,容有差殊”,名物是其表象,制度为其核心,以礼仪为纲领的名物制度对其创作起到了刚性约束,使之从题材内容到表达方式都遵从一定的规范与模式。汉赋与汉画成就为后世所承认,并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核心内容愈发突显,从而形成经典范式,并最终实现“文质彬彬”理想之达成。这种经典化的范式,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及文图关系转变影响深远。正确解读汉赋“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之本义,深入分析汉画“图画天地,品类群生”之内涵,是研究汉代文学、图像的前提与关键。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开始,戏剧文学的中心地位渐渐地被移位了.戏剧从以剧本为中心转变到了以剧场为中心。戏剧文学,也就是剧本.变得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当代戏剧的创作更是将戏剧文学推到了边缘地位,剧作家或者“无名”,或者由导演兼任,优秀的剧本难得一见.优秀的剧作家更是凤毛麟角。戏剧文学出现新模式化现象:快餐式的、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一流演员二流导演三流剧本”的市场定律是造成当代戏剧文学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文学阅读课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探索如何平衡传统文学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对经典文学的影响,从师生各自角度出发,更新经典文学阅读的教学方式,使经典文学阅读课焕发新时代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9.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后经典叙事学开启了跨学科的研究范式。电影与戏剧作为两大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其叙事符号的语用功能在交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内在关联。本文从后经典叙事学视角就电影与戏剧的常用叙事符码的语用功能进行比较分析,进而阐释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霍小玉传》是唐传奇中的优秀代表作,一直以来都广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而目前的研究重点多在其文本结构和人物形象等方面,对于其在不同时期的流传与接受情况以及文献著录情况等却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其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方面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欲全面充分地认识《霍小玉传》的文学价值,需要从文献稽索和文本解读的方法梳理出《霍小玉传》从唐代诞生之初到明清时期的经典化历程,从而还原《霍小玉传》在古代不同时期的流传和接受特色。  相似文献   

11.
晚唐诗人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组诗自诞生以来便得到好评,明代以来常见于各家选本,被称为“尤近盛唐”。其在明代随选本东传进入日本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接受,并逐步完成了经典化建构。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边庭四时怨》以四季为题的形式契合日本读者敏锐的季节感;《边庭四时怨》所描绘的内容具有日本“物哀”美的典型特征;江户中期日本诗坛崇尚盛唐诗,而《边庭四时怨》恰好具有盛唐诗主情、尚格的特征,甚至一些书籍中把它当成盛唐诗,这进一步助推了《边庭四时怨》在日本的经典化。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之作,我们今时重新打开这一文本,重返青年卢卡奇的思想之路,不只是因为其揭橥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路向,更在于其所敞开的是"走向马克思的道路".重返不是重复,而是在亟待反思与批判意义上的"重返".倘若如此,那么邹之坤教授的专著《历史辩证法——青年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堪称是卓有成效的一次"重返",是可资借鉴的学术努力.该著作通过对青年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研究,既予我们以"重返"的方法,又示我们以"重返"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学史是以一种实在性与抽象性相兼的姿态存在着,且以文本、人本、思本和事本为其呈现形态。文本作为文学史的本体,主要指历代文学作品,即物化了的、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被文字所凝固的文学创作活动。无论什么时代的文学史或中国文学史的课堂教学都体现着文学史本体观。从文学史角度看,所谓文学经典就是入史率极高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入史率可以作为测定其经典化程度和水平的重要参数。文学经典不是永恒不变的化石。当代文学家及媒体对经典应作严肃、正确的阐释和积极有效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家>在不同时代都能吸引读者进行多角度的阐发,说明<家>是一部具有巨大的"召唤结构"、蕴涵挖掘不尽的丰富意蕴的经典作品.它的意义结构不是限定的、封闭的,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系统,具有极大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作为文学的两大种类,小说、戏剧的文学教育功能日益为人们所看重。然而,由于文学教育观之不同,明清时期的小说、戏剧作家的创作目的明显不同;小说、戏剧评论者的创作评价也大相径庭,旨趣迥异。对此,我们应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以作出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处境和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面临着种种困境。认识“文学经典”在今天所遭遇的尴尬处境,应从“文学经典”与消费文化语境的关系入手,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审视其在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以更清晰地看到纠结于诸种矛盾中的“文学经典”所具有的持久生命力及新的生存契机。“文学经典”的自救与重构,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死亡的哲学意义入手,着重分析了中国人的死亡意识及死亡恐惧,揭示了其深层的民族心理根源,进而阐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由死亡恐惧引发的对死亡的回避心态,论述了这种心态对中国古代戏剧文学的发生、发展、内容和结局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英语词汇教学非常重要,但是缺乏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模式也比较单一,学生学起来乏味,理解记忆比较慢。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合理加入一些英美文学,特别是经典作品的阅读,不但能丰富词汇量,还能增加词汇学习的趣味性。所以,在词汇教学时将英美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作为学习基础优势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9.
折子戏是中国古典戏曲中可以与杂剧、传奇并列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代表了传奇向一种新的戏曲样式的发展。折子戏的产生,约在明代中后期。折子戏的形成与发展,与传奇自身的发展要求、人们的审美需要、戏曲的基本精神以及它作为表演艺术的特点密切关联。折子戏最初脱胎于全本戏,在长期的创作、表演和接受过程中被加工、完善、淘沥、选择,最终成为戏曲经典,堪称戏曲的经典化形式。折子戏,依其题材内容和情感倾向,大体可分为悲剧、喜剧和闹剧三种类型;根据唱、念、做、打的表演方法,呈现出四种主要的形态。折子戏在艺术形式、表演技巧、审美效果以及推动戏曲的全面进步等许多方面显示出相当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学意义上的经典脱胎于宗教信仰意义上的圣典,是经典概念世俗化之后的产物。经典世俗化是一个历史发生的过程,其大背景则是原初宗教信仰的变革、衰微和失传,以及政教分离的趋向。就上古中国而言,由神圣到世俗的过程从《诗经》的分类上可以清晰看出。《诗经.豳风.鸱鸮》一篇对鸱的误读,正是神圣的文化蕴涵被消解、祛魅、丑化的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