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中“所”字结构主要包括“名(代)+所+动”、“名1(代)+所+动+(之)+名2”、“名(代)+之+所+动”、“名1(代)+之+所+动+(之)+名2”、“其+所+动”、“其+所+动(之)名”等六种格式,这几种格式存在着三种共现情况。“名(代)+所+动”是主谓结构里面加助词“所”,而“名+之所+动”里面的“之”只是古人用来凸现说话重心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的<新民说>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一篇重要文献,在全面阐发"新民说"的过程中,提出了"道德之立,所以利群"的道德的功能和目的论,以及"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和"采补其所本无新之"的原则和方法论,不仅在当时具有"挽浩劫而拯生灵"的重大启蒙意义,而且对于当代中国道德生活"追回自信、实现自觉"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郑治国 《文教资料》2008,(3):92-93,91
<庄子>中形体残破、畸形者均被看作生命的自然现象,他们依顺自然天道"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有感于此,庄子认为如果我们支离我们心中的世俗之德,顺化自然便可达到自然无为而逍遥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知识论领域长久以来广泛讨论的主题是,是否存在像"所与"这样的东西。刘易斯等基础主义者都认为存在"所与"这样的东西,而且它在基础知识论中起重要作用。尽管在基础主义内部关于"所与"的表述形式各异,但核心思想都是把基础信念看做是作为材料"所与"我们的,因此我们一般把基础主义的这一理论称为"所与论"。然而,我们的重点不在所与论的差异而在于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为此,我们要先阐明一些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关于所与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所与在经验主义知识论中究竟有何作用。  相似文献   

5.
《庄子·秋水》篇中的旋其面目一语,旋当训还,系还返、回复之义;面目指与神情有关的面容。旋其面目,即是回复其面容。面目不表脸或头义,旋其面目不能解为转过脸或转过头来;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北海即黄河所入之海,在黄河入海口之东;河伯东面而视,所视即为北海,也用不着转过脸或转过头来。  相似文献   

6.
大学校院评鉴的受益者是多方面的,其核心受益者乃学生。2012年,台湾大学校院系所评鉴进入5年一轮的第二周期,其评鉴由教学导向转为学习导向,其目的在于评估学生的核心能力,确保学生学习之成效。回顾第一周期系所评鉴和大学校务评鉴之成效与得失,评介第二周期系所评鉴项目及指标之修订,试图概括变革中的台湾大学校院评鉴的三个特性:评鉴制度的连续性、评鉴行为的民主性和评鉴方向的发展性。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汉语中,“所”是一个特别复杂的词,至今众说纷纭。关于什么是“所字结构”,也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本文围绕这一特定的“所”字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文章首先给出了所字结构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所字结构之通式。然后。就所字结构通式中有关各项进行了分析.点明了通式的实质,并详细分析了“所”与“者”的关系。“之”字的作用及通式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所"字词组应包括"所+动"、"主(之)+所+谓(动)"、"宾(之)+所+动"、"状(之)+所+动"四种结构方式。四种结构中,"所"皆用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皆具有将与之结合的词或词组变成自己的逻辑定语或后面名词、代词的结构定语的作用,由此构成的结构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名词。  相似文献   

9.
"修辞立其诚"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文论的历史叙述中论及“修辞立其诚”的时候,应对之作寻本探源的考察和重新解释。所谓“修辞”,乃存在着修省与修饰两个维度,或者说偏重于反求内心之真善与倾向于追逐外饰之美两条路径;所谓“立诚”,就是要确立或者呈现内心之经验性真实,或者宇宙、人间的普遍真理;所谓“修辞立其诚”,就是以文辞之修饰或者“修省”而实现对内心之经验性或者宇宙、人间的真理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名其动"结构在甲骨金文中大量出现,到西汉时期基本消失。"名之动"结构萌芽于西周,普遍运用于战国和西汉。春秋战国时代,"之""其"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自由替换,这导致了"名之动"对"名其动"的取代。"名其动"结构和"名之动"结构是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组同义结构,它们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11.
《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对该章的理解最大的争议莫过于“自牖执其手”一句。历来的注释家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笔者试作粗浅的归纳与考证。一、孔子不敢当说此说影响最大,也为不少注释者所采用。它源自朱熹。他在《论语章句集注》中说:“伯牛,孔子弟子,姓冉名耕。有疾,先儒以为癞也。牖,南牖也。礼,病者居北牖下,君视之,则迁于南牖下,使君得以南面而视己。时伯牛家以此礼尊孔子,孔子不敢当,故不入其室。而自牖执其手,盖与之永诀也。”朱熹在《四书或问》…  相似文献   

12.
“所”经历了三次构式化:1)从处所名词演变为泛义名词,2)从泛义名词演变为构词语素,3)从构词语素到虚义助词。每一次构式化,其组合形式和意义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V”之“所”的直接来源是泛义名词。“所”的变化受这些因素的影响:1)语序变化及由之而来的搭配扩展和泛化,2)句法降级和“S所V”的重新分析,3)句法升级。汉语史研究不仅应对上古汉语时期的文献进行分段处理,还应将同一部文献的材料进行分层分析,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汉语的演变史。  相似文献   

13.
庄子其人盖有名无字,绝非所谓杨朱或子莫;其生卒年可将闻一多之说稍加修正为公元前375年左右一前295年左右,以取代目前通行的所谓马氏公元前369-前286年之说;其生平事迹可依据《史记》和《庄子》中的有关记载,并参考其他史料略作勾勒.《庄子》一书应整体观之,视为以庄周自著为主并包含其后学所作在内而以“庄子”为共名和符号的一部著作来看待.  相似文献   

14.
1861年湘军攻陷安庆,曾国藩当年于此“设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广储军实”。本文拟从该所创建时间具必然性,地点具偶然性,地位具开创性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中有较多词的词性一直都难以定义,“所”字就是其中之一。对于“所”字学术界莫衷一是,有认为是助词,有人认为是指示代词,王力先生也说,“所”字的用法相当复杂。本文主要在各大家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古汉语语序和整体结构来提出一些个人之见,旨在对“所”字结构进行一番爬梳整理,溯起源,探其流。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研究常常仅从句法结构的角度分析,认为“曷其”、“彼其”中的“其”可有可无,或释为“助词无义”,或以为可以不译.本文从汉语认知功能、篇章语法的角度分析了相关例句,指出这些“其”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62年,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内军械所,又称为"皖局",其标志性产品是"火轮船之机"即蒸汽机和一艘小火轮船,但该小火轮船在安庆并未命名,曾国藩亦未乘坐该船多次远航南京;"黄鹄"号轮船的是军械所迁至南京后依照安庆小火轮船复制、放大与改进后的轮船。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一些大学管理者对高教所存在的价值缺少正确认知,造成该机构出现了诸多问题。为寻求发展的"方向"和"尺度",必须对大学高教所的学术研究、思想引领、人才培养、决策咨询和成果交流等职能加以正确定位。在此基础上,从制度设计与策略选择的视角来思考大学高教所改革路径,不断促进其发展壮大,使之成为推动大学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所"是一个复杂的词,至今学者们对其看法仍不统一。王力先生认为"所"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而在现汉中,"所"则被界定为一个助词。从古至今"所"字的用法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或沿袭或改变。本文试图探究现代汉语助词"所"的用法,并通过古今对比分析出其用法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于欣 《考试周刊》2013,(52):168-169
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平等、宽容、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要把"亲其师,信其道"放在第一位,让学生亲近老师,亲近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