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性健康节目“,就是广播电台以讲解有关性知识为主,主要通过电话或信件作为交流媒介的一种群众参与型的开放性热线谈话节目。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推动下诞生的。这种热线节目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医疗产品的生产商与电台合作开办与性问题相关的专题讲座,并派人参与节目,在普及知识的同时推销产品或服务;另一类是电台出面邀请有关医疗机构作性健康知识的普及讲解,听众可通过热线直接了解欲知而未知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5岁那年,他决定离开幼儿园进入学校,在那之后,几乎在每一次选择的转折点上,李开复都采取了主动。2009年9月,由著名的职业经理人到前途未知的创业者,他再次完成一次重要的转身。其与此前的若干次转身一脉相承的,就是对自己价值观和志趣的遵从  相似文献   

3.
报业竞争“城市化”与农村市场“荒漠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玲 《新闻前哨》2006,(5):16-17
大众传媒应该面向全体人民,全方位地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但是,在现代中国,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的关系颇为尴尬。这种尴尬主要表现在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相等的信息待遇。大众传媒对农村受众漠视,广大农民在媒介内容中缺失。这就是中国传播界经常议论的话题:报业竞争“城市化”与农村市场“荒漠化”。  相似文献   

4.
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想象力。”他的这番话虽是辩证地阐述科学创造发展与求异性思维的关系,对我们的新闻编采也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所谓求异性思维,就是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意在暴露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揭露现象与本质之间差别的一种思维。新闻编采运用求异性思维,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根据客观存在着的  相似文献   

5.
谈谈节目主持人的“记者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对主持人有这样一种分类方法,即:最高层次,集采编播乃至策划于一体的主导型节目主持人:中等层次,集编播合一的参与型节目主持人;初等层次,单纯主播的单一型节目主持人。这种划分实际上就是以主持人在节目中是否参与,参与程度,是否拥有“记者素质”来划分的。我们这里所说的“记者素质”就是对节目的策划能力以及采编的能力。一、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传播关系广播电视媒体决定了主持人与观众之间是传者与受者的  相似文献   

6.
结构助词“的”在词与词的组合中,在造句中,都有其特定的位置。这种特定的位置可以表明,是什么词语之间,或者是什么句子成分之间发生修饰限制关系。位置不同,修饰限制关系就会具体体现在不同的词语之间,所表达的语法关系也会不相同。如果放错了位置,就会错变修饰限制对象,句意了就发生错误。这就是助词“的”错置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如今互联网连接一切,包括人与人的连接(社交媒体)、人与物的连接(智能穿戴)、物与物的连接(物联网),信息的传播将越来越精细化,甚至能给地球上每一粒沙子都编上代码,连接到网络之中.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与人的连接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打破了旧有的媒体形态,取代了旧有的媒体连接方式.传统媒体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载体,把内容传递给受众,在内容与受众之间,受众只能与内容实现单向度的连接,缺乏受众之间的相互连接.社交媒体的兴起,带来了裂变式的连接互动,这种互动过程本身就是传播过程,每一个节点都同时拥有接收和传播的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旧有媒体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8.
新闻记的职业特点就是每天面对新鲜、未知的生活现象和事件,从未知中寻访事实真相,从变动中揭示事物发展规律,这既是新闻从业的乐趣,也是时刻面临的挑战。学会从纷繁的表象中捕捉生活的脉搏,在“意外”、“未知”状态中敏锐把握事件本质,及时传递有效信息,是电视人不可小觑的功夫。  相似文献   

9.
叶志展 《今传媒》2012,(10):116-117
新闻界有这种说法:"七分采,三分写",说的就是"采"的重要性。在新闻采访现场,记者与采访对象是通过口语(有声语言符号)、形体语言(非语言符号)来实现信息传通,故把口语与形体语言归纳称之为"形声符号"。记者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有利于运用口语、形体语言去挖掘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点,生动再现新闻现场,且它们之间总是相辅相成、相为互补,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0.
传播生态作为一个舶来的学术词语,它的含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但大致可以理解为,将生态学的某些原理与方法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它“关注的是与人的生存相关的动态变化的媒介环境,媒介对人的作用、作用过程方式,特别是人类如何限制、控制、修整对媒介的使用,以维护、保持一种健康的平衡的媒介环境,使人与媒介、媒介与人之间保持一种和谐互动的良性关系”。啭播从来都不是在理想的纯粹的条件下发展的,各种社会要素最终构成了传播的环境,这种环境就是传播生态;与之相关的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工商银行最近在京签署《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国工商银行支持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工商银行将在未来5年内为我国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不少于6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将主要用于配合新闻出版总署探索支持新闻出版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努力解决制约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金融问题。  相似文献   

12.
著名记者范长江曾给新闻下过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此语讲得很好,很到位。生活中每天有那么多事实发生,哪些事实可构成新闻,从读者心理来说,当然是那些读者欲知、未知而应知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文化误读与文化冲突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两个基本概念。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另一种文化的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偏离事实的理解与评价,这给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带来了一定的文化误读与文化冲突,从而制约了传播效果和质量。约哈里“窗口理论”将交流双方的信息按照彼此的熟悉程度分为四部分:开放区、盲区、隐蔽区和未知区,这种将交流内容进行细分的做法提供给我们一种消解文化误读与文化冲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所谓“杂志性图书”。能不能算是“一种新的出版物形式”,窃有所疑。因为,我觉得它与三四十年代称之为“丛刊”的,似乎并无多少不同。 三四十年代称为“丛刊”的,就是这种内容与杂志无异,而刊期或固定或不固定、不分卷而连续编号(多称“辑”)或不连续编号的出版物。例如,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月刊,1940年在上海出版的第五卷,就是以丛刊形式出版的,只出了两期,第一辑名《水火之间》,第二辑名《论鲁迅》。第六卷移重庆出版后,才又恢复《文艺阵地》刊名  相似文献   

15.
"问题性报道越来越难做了。"不断有人这样说。他们认为,问题性报道就是找茬,就是揭露,就是惹是生非。弄不好,上级领导要批评,基层干部有意见,报道对象会找事。几头不讨好的事,不做也罢。这种看问题的角度本身就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郑磊  窦克林 《青年记者》2009,(22):87-88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报刊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1842年底,马克思在《莱茵报》中明确提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位杰出的记者,其新闻报道中充满了浓厚的“民本”思想,主张“报纸是人民的喉舌”。强调新闻报道应该反映人民的生活、传递人民的声音和表达人民的感情,要真正做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定义新闻为:“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他就是范长江,当代新闻工作者的楷模。  相似文献   

17.
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重大事件,做好"两会"报道是各大媒体的重头戏。综观今年媒体的"两会"报道,有个特征就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与媒体之间良好的互动。这种良性互动,不仅提升了社会公众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热情,更能促使媒体有效反思自身报道方式,以期充分发挥新闻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网络文学具有时尚性和快餐性。网络文学的这种特性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特性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文学的普及性。但是,这种特性也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对文学的发展带来消极的作用。为此,网络文学的时尚性与快餐性应该被科学的对待和合理的利用。这有利于促进网络文学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有人可能会问,地方报纸多报道“天下事”,岂不是丢掉了自己的特色?我认为,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地市报的特色,不在“以刊登本地新闻为主”,不是唯有“独家新闻”才能体现,也不单纯是本地的“地方特色”。报纸办出自己的特色与办出地方特色不完全是一回事。地市报纸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所刊新闻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即对本地区读者的接近性、重要性、显著性,加上时新性、趣味性以及使新闻价值充分体现的编辑手段。之所以说努力向读者介绍“天下事”丝毫也不会影响地方报纸的特色,是因为选择反映“天下事”的新闻,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与本地读者有地理上、心理上的接近性,与读者的切身利益在  相似文献   

20.
如今是一个高度融合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电视媒体,作为先进传媒主体,更需要越来越多地与观众进行沟通,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说的“互动”。如今,观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感不断增强,他们希望充分表达意愿和看法。希望参与到电视节目当中,这种思想意识的变化,对传媒而言,不啻是一种市场需求。互动节目的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