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拼盘     
大型强子对撞机有望发现四维空间之外的额外维度 最近,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学家表示,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的实验成果超出预期,而有关已知四维空间之外的额外维度的第一批证据有望会在明年发现。  相似文献   

2.
1.大型强子对撞机启动;2.凤凰号登陆火星北极;3.科学家创造出完整人造染色体.  相似文献   

3.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建设亲历记》是一部科学口述史作品,口述者柳怀祖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全程参与者,他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前世今生向读者娓娓道来.这部书既在宏观上展示了国家的重大科技决策,又在微观上展示了每一位参与者的人格与风采,从一个难得的角度和窗口,向读者呈现了那段令人振奋、令人感怀的科学事业发展史和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4.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于9月19日中午发生隧道内严重氦泄漏事故,经初步调查,氦泄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两块磁铁之间的电连接部件在强电流通过时融化,导致机械故障。这起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发生氦泄漏的对撞机第三段至第四段将恢复到常温以便修理,该对撞机因此至少需要停机两个月。  相似文献   

5.
一、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运行可能发现新粒子欧洲核研究中心建在法国和瑞士边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已投入运行,它是世界上在建的能量最高、粒子物理研究水平最先进的设备,其环形隧道周长约27公里,位于地下175米,耗资84亿美元。强子对撞机让两个质子束在相反方向运行,然后对撞,希望产  相似文献   

6.
9月10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启动了“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将第一束粒子流注入加速器,拉开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物理实验的大幕。CERN建造这台对撞机的目的,是让质子在接近光速的速度下发生碰撞。然后,观察质子碰撞后的残余,找到以前未曾发现过的粒子、其他维度的空间、暗物质存在的证据,以及希格斯玻色子——一种物理学家认为是其他粒子构成基础的神秘物质。  相似文献   

7.
刘鹏  王磊 《电子出版》2005,(4):15-16
随着科学折进步,世界上每时每刻都在不断产生着海量的数据和信息。欧洲高能物理中心一台高能粒子对撞机每年所获取的数据,如果都是想保存下来的话。用100万台个人电脑的硬盘都装不下,而要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更是难以想像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高能物理界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参与网格计算的研究,希望网格能够解决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计算问题,而这一方法开始评价并不太高。在那时,客户端服务器和元计算成为了前沿,第一个实现了计算机农场的工具出现了。然而,其最大的问题是有大量的需要分析和处理的数据(每年数十千兆)。  相似文献   

9.
有一套科学家传记问世了。这套科学家传记,展现了科学家们的另一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面——思想。 一般的科学家传记,以时间为序,从科学家从小到大,记载着科学家们的步步成长过程和发生在这些成长过程中的件件往事与成果记载。读后虽然可以对科学家的成长、成材的来龙去脉比较清楚,但对科学家们在创造成果、突破理论时的思想脉络并不清楚。这套科学家传记,恰恰就是介绍了科学家们在创建、突破时的各种思想过程。  相似文献   

10.
我国科技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宋振峰(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科技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在基础研究方面,到1994年,国家先后建设了用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几十个部门开放实验室;投资7亿多元建设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10多...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中,科学家以真实和虚构两种形象呈现。所谓真实形象,是指在真实类电视节目中(例如纪录片、访谈节目等),通过采访、纪录等手段展示的科学家形象。所谓虚构形象,是指在虚构类电视节目中(例如电视剧),由演员扮演的科学家形象。这两种形象都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反映了科学家在公众当中的形象和地位。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精神体现在一代代科学家科学报国、科学强国的生动事迹中。如何把科学家的事迹梳理、挖掘出来,通过展览展品讲好科学家故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使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在薪火相传中彰显时代价值,是做好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展览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中国科技馆“我愿以身许国——喜迎二十大·王淦昌生平事迹展”的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在策展阶段提升展览“硬实力”,在开展阶段提升展览“软实力”,从而达到展览的教育目标,为新时代提升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展览质效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赵勣  李响 《编辑学报》2023,(6):610-614
自2019年《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发布以来,科学家精神已经逐步成为当下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科学家精神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回溯历史和比较分析以及着重梳理期刊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发展演变,本文提出中国科技期刊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阵地。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总结新时代新要求下科技期刊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中国科技期刊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所亟需的理念提升与转变,并给出了贯彻这些理念所需要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数值和内容两个层面提出了中国科学家国际合作趋势分析方法,以中国科学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来源,首先借助社会网络分析,绘制国家合作网络,凸显中国科学家密切合作的国家,并构建研究贡献度计算公式,从数值层面展现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合作中的研究贡献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使用LDA模型提取不同阶段的研究主题,并通过绘制主题演化路径图谱,从内容层面展示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研究的主题特征变化。最后,以公共卫生领域为例进行方法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科学家在公共卫生领域合作的国家数量、发文期刊质量、研究贡献度方面都呈逐年递增态势;主题研究方面,主题演化呈持续研究、新兴研究和消失研究三种类型,体现了中国科学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地位不断增强,也验证了文章所提方法对其他领域的分析具有普适性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复合合作强度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构建一个基于科学家合作行为来评价科学家科研表现的复合合作强度(CCS)指数,该指数的特点在于不仅反映作者合作网络的特征,而且揭示科学家的合作机构及分布特征。[方法/过程] 基于科学家的合作与科研表现的正相关性,提出六大假设构建CCS指数理论模型。选取来自中国科学院2007-2011年间发表SCI论文在30篇以上的40位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科学家为实证分析对象,并对实证结果与合作网络度数、H指数和篇均被引频次进行比较。[结果/结论] CCS指数与合作网络度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与H指数和篇均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很弱,CCS指数的价值在于揭示科学家的合作者及合作机构的分布广度、深度和密度,反映科学家的国际合作参与度。这些指标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可进一步丰富科学家评价的指标,有助于开展科学家的科研表现评价和专家发现工作。  相似文献   

16.
杰出科学家论文影响力的社会年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分别对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杰出科学家论文影响力的年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杰出科学家论文影响力的年龄分布是一种单峰分布,与杰出科学家论文生产力的年龄分布比较一致.中年时期是杰出科学家论文影响力和产出力的双高期.进一步对三个领域杰出科学家最具影响力的5篇论文的年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杰出科学家最具影响力的5篇论文的年龄分布高峰期比杰出科学家发表所有论文的高峰期早.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国际化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面向国内科学家国际化学术交流需求的步步逼近,研究建立中国科学家国际化识别的解决方案。[方法/过程] 分析人名唯一标识符的发展特征和研究者识别国际规范的发展趋势,基于ORCID研究提出中国科学家的国际化标识服务方案。[结果/结论] 创建中国科学家在线--iAuthor,提供中国科学家"全球学术身份证"标识服务,并嵌入科研工作流的投稿、文章发布、存储等环节。iAuthor目前注册用户已超过15 000人。大数据时代下不同系统的信息精确识别和互操作,将依赖于更多重要中间组件,例如国际唯一标识符。iAuthor建立的中国科学家国际标识符服务,将可能支持更多来源的信息资源在研究型图书馆实现融汇和互操作。  相似文献   

18.
段涵敏 《青年记者》2021,(19):34-35
如何将科学家的职业素养中最可贵的科学精神展现出来,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抱负的科学家带到大家面前?获得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系列一等奖、湖南日报策划的"走近科学家"年度大型系列人物报道,采取在现场、讲故事的形式,用生动的事实和大量丰富的细节阐述科学家鲜为人知的事迹,展示了当代科学家的风采,彰显了创新务实的科学精神,为典型科技人物系列报道的策划采写提供了崭新样本。  相似文献   

19.
为回顾百年党史,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国科技馆自主开发策划了“赤子丹心——与党同龄的科学家”主题展览。该展览以1921年出生的各领域著名科学家为切入点,以科学家精神为主线,展示科学家们在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探索历程,展现其感人至深的爱国爱党情怀,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科学精神的传承。本文从主题展览策划的各环节出发,探讨总结了对于科普场馆人物展策划的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运用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用内容分析法和视觉内容分析法对女性科学家在社交媒体中的头像照片和封面照片的分析,探讨了女性科学家在Twitter自我呈现上的种族差异问题。分析发现,不同种族的女性科学家在社交媒体中的身份呈现(个人简介)上存在显著差异,白种人女性科学家倾向于呈现客观正式以及非正式的个人简介,且不倾向于空白的个人简介;黑种人女性科学家则不倾向于呈现客观正式的个人简介。同时,在情感表达(头像笑容、眼睛遮盖、眼神交流、身体范围)和身份显示(头像着装风格、封面照片物品、账号名称、是否包含主页链接)上并未出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