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素质教育呼唤人的主体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是啊,世界是多元的、五彩的,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应当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习作课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学生创造性习作的前提是创造性的习作指导,下面我以一次习作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一、学生心灵的火花给了我创新的灵感习作应当是学生内心自我感受的自我表达,这种表达充满了个性化的审美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情感态度对习作的…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指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由此可见,习作教学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处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相似文献   

3.
“自我介绍”是学生习作中必练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往往会按照惯常见的写法去写,缺少新意,缺乏创意。如何写更具新意,可采用自我画像、镜中之人、寻人启事、换位思考、对己谈心、设计名片等练写自我介绍,让习作有内容可写,情感可得到展现,表现手法可具有创新和个性化,也能用准确的文字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让习作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自由奔放地思考、想象、表达、写作,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热情,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其中对于修改作文的要求是:“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习作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相似文献   

5.
教师或家长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往往以自认为正确的话语规则,指令学生只能这样写而不能那样写,这在客观上左右了学生的话语表达,使学生不惯用自己的话语去表达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而只会用人云亦云、四平八稳的“公共话语”习作,造成因个体“失语”现象而写出了大批的雷同文。这种习作话语的侵权行为,不仅带来了作文教学的效益低下,而且严重影响了造就个性健康发展,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在作文教学改革中,我们怎样才能唤醒学生对习作话语的维权意识呢?一、扶持个性的话语倾向小学生习作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学习行为。每个孩子都是…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作文教学,但是“作文不好教”却是许多语文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是“用我笔写我心”。而是围绕着教师的思路来写作。作文教学是学生自由表达的阵地。学生只有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个性化地表达自己对文字与情感的诉求,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作文教学。所以,在这里,我们提出“个性化作文”的概念。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由此可见,个性化作文教学就是回归学生个体需要的作文教学。下面,笔者就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五”的教学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自己想说的话往往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才是个性化的习作,自身的真实体验才会有别于他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就会拥有与众不同的内容和表现方法,从而形成富有个性的习作方式。一、关注真实体验,融入实际生活,激发表达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习作不是一  相似文献   

8.
个性化在课程改革中成为热点词,不少教学改革将个性化作为核心标识。习作教学也竭力倡导“个性化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不难看出,“自由表达”、“创意表达”、“想象表达”,这是习作教学走向“个性化表达”的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9.
当前,许多语文教师都有同感:费尽心思地指导,苦口婆心地启发,学生写出的作文仍是内容、形式千篇一律,毫无生气、毫无灵性,缺乏真情实感,更少个性的张扬,创新的火花。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压抑个性,随波逐流,可谓“为赋新词强说愁”,习作时缺乏创新意识。鉴于此,我追求一种“激活学生个性创作”的创新作文,注重引领学生仿中求活,写中求异,想中求新,培养习作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件。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个性化写作灵感 ,抒写出我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的个性化文章来 ,学会仔细观察生活、关注社会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 ,以“我手写我心”的态度去抒写有一定层次一定见地的真我作品来 ,才能让学生的习作放射出个性化的异彩  相似文献   

11.
作文是需要创新意识的,要“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能言”,写出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特感悟,独特风格。然而现实中的学生作文现状却令人担忧。其中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立意陈旧。许多作文主题千篇一律,学生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缺少创新意识和能力。二是题材狭窄。不少题材多为老生常谈的旧闻,缺乏生活和时代气息。三是语言平淡,模式化严重,少见个性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自己想说的话往往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才是个性化的习作,自身的真实体验才会有别于他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就会拥有与众不同的内容和表现方法,从而形成富有个性的习作方式。一、关注真实体验,融入实际生活,激发表达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相似文献   

13.
许多语文教师对“个性化阅读”理解模糊,阅读教学偏离方向。个性化阅读离不开阅读批判的支撑,但当下阅读课中学生的阅读批判存在着窄化和浅化的倾向。培养学生阅读批判的意识和能力必须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同时,教师自己必须努力培养阅读批判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指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由此可见,习作教学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处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我介绍"是学生习作中必练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往往会按照惯常见的写法去写,缺少新意,缺乏创意.如何写更具新意,可采用自我画像、镜中之人、寻人启事、换位思考、对己谈心、设计名片等练写自我介绍,让习作有内容可写,情感可得到展现,表现手法可具有创新和个性化.也能用准确的文字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让习作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6.
作文的创新来源于学生个性化的观察、分析和创新意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动力。个性化的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学生来说,关键在于多读书,善质疑,立足生活,丰富实践,成熟思考和感悟。“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文中表现出来的个性,使自我得到更充分自由的表现,至少在两个层次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一,个性化有利于显示出“自我”所具备的独特的“新”;第二,多“自我”在比较、交流中相互激发和启迪,更易创出更高层次的“新”。这里,我主要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谈谈自己的浅见和做法:1、让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7.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个性化写作灵感,抒写出戎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的个性化章来,学会仔细观察生活、关注社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以“我手写我心”的态度去抒写有一定层次一定见地的真我作品来,才能让学生的习作放射出个性化的异彩。  相似文献   

18.
学生对于一个问题所要求的答案,往往与他人不同,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独特,就属于小学生求异思维的基本表现。这种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应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由此,激发求异,鼓励求异,养成求异思维习惯,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一、培养问题意识,激发求异思维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相当于保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加强学生问题意…  相似文献   

19.
邱喆珊 《广东教育》2009,(6):110-110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其写作的个性化导向鲜明。无疑,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因为有了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了与众不同的力量,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正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小学课堂习作教学也不例外。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尊重作文的本质特征才是习作教学的目的。个性化习作指导和训练,是习作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教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