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女故事渊远流长,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神奇幻想故事之一,《柳毅传》就是其中的佳作,之后又衍生出元曲《柳毅传书》和《张生煮海》。但其中龙女形象却几经变化,本文试从这三部作品入手,总结龙女形象的演变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龙女故事渊远流长,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神奇幻想故事类型之一,《柳毅传》就是其中的佳作,之后又衍生出清传奇《蜃中楼》。但其中龙女形象却有很多变化,文章试从这两部作品入手,总结龙女形象的演变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广西教育》2007,(7C):45-45
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从《嘉丽妹妹》到《珍妮姑娘》看德莱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奥多·德莱塞的处女作《嘉丽妹妹》和第二部作品《珍妮姑娘》主题相似,但两者在当时遭受的境遇却大不相同。文章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德莱塞在两部小说创作中发生的变化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这种变化有其特定的原因,并可以说明德莱塞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和技巧性上都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5.
《魔戒》与《西游记》分别为西方和中国的文学巨著,前人已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这两部作品进行过大量研究,如宗教、接受美学、翻译、交际以及主人翁分析等;也有论者从哲学和文化角度将两部作品一起分析。但至今未有作品从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视角来比较这两部作品,因此,本文从霍夫斯泰德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维度,比较分析《魔戒》和《西游记》中体现出的文化现象,探讨其中的文化差异与差异根源。  相似文献   

6.
《阿毛姑娘》、《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三部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构成丁玲农村题材小说的一个序列,它们的组合表现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视野中的乡土中国在时代大潮中的变化,而这其中不曾变化的是丁玲始终不渝的人道主义立场。丁玲一直是以感同身受的赤诚为中国农村和农民探寻着一条通向“人”的解放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诗一,~《左传》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_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我国第-部载己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一一《蚤雌瞅》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_几-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巫的《典论论文》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斌」舞的《文心雕龙》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一一钟嵘的《诗品》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我国第一部著名…  相似文献   

8.
名学作为先秦诸子学的一个学派,只有《公孙龙子》、《邓析子》和《尹文子》三书流传至今,其真伪难辨.比较研究其中代词使用情况可以从一个角度分析三部作品的不同,也可窥探先秦汉语代词面貌.  相似文献   

9.
"黄粱一梦"的故事流传千古,从《杨林》到《枕中记》再到《邯郸记》,"黄粱一梦"的故事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三部作品所体现的人生观、"梦"的色彩、批判揭露意识和卢生形象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奥瑟罗》与《伪君子》两部作品有极大的差异性 ,但两剧中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方面又有许多相似之处 ,形成一定对应关系。从中可以分析和理会莎士比亚与莫里哀作品的内涵 ,认识他们的思想特征、创作旨意、艺术风格及其发展变化的流程。  相似文献   

11.
吴碧琴 《现代语文》2014,(10):64-65
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首次把文化经典列为考查内容,并推荐《论语》、《孟子》、《庄子》三部文化经典著作,福建的这次改革可以说是一次创举,向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作品致敬。高考的考查内容发生变革,意味着实践中教学内容也应有所变化。近几年福建高考的文化经典的考查内容集中在《论语》和《孟子》这两部作品里,因此这两部作品被列为高中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2.
重读鲁迅先生的《呐喊》和《彷徨》,深为其中三部反映中国传统的农村妇女悲剧人生的作品《明天》、《祝福》和《离婚》所感动,从单四嫂子、祥林嫂以及爱姑的身上除了依然能够感受到的鲁迅作品的博大精深之外,还能够感觉到鲁迅先生创作上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李平 《沧州师专学报》2011,(2):40-41,122
《老子》与《圣经》是代表中西方文化的两部伟大杰作,然而,两部作品中处处展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其中对"是非"价值论的共性论述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尝试分析《老子》与《圣经》在"是非"价值论方面是如何进行类似论述的,从而使人们能够以此为切入点,更深、更广地去探寻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在这两部杰作上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艾子杂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寓言小说集,明代出现陆灼的《艾子后语》和屠本畯的《艾子外语》是续仿之作。与《艾子杂说》相比,这2部续书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从内容上看,《艾子后语》讽喻性弱化而谐谑性增强,《艾子外语》虽然讽喻性较强,但讽喻对象与《艾子杂说》呈现一定的区别;从艺术特色上看,2部续书中寓言形式较少,叙事节奏相对舒缓,作品中的艾子身份也发生了变化。这2部续书与《艾子杂说》间的差异,和作者经历、创作背景、时代特色等相关。  相似文献   

15.
《帕蒂塔》又名《德国组曲》,是巴赫创作生涯中一部重要的作品,其中包含有六部组曲。文章选取其中的第五组BWV829作品,对其7首作品的创作风格和演奏要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巴洛克时期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特点,希望为演奏者能够正确地把握和演绎这一时期作品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16.
徐一博 《文教资料》2012,(21):53-55
本文主要对比《龙门客栈》、《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三部影片,分析了其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变化,包括剧中的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及女性形象的性格变化,同时还分析了影响这些人物塑造,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芥川龙之介,日本近代文坛巨匠。芥川一生作品丰厚,不胜枚举,且与中国相关的作品为数不少,其中均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中国趣味",但其"中国趣味"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芥川的"中国趣味"也演变出了不同的内涵。芥川三个时期的三部作品《杜子春》、《中国游记》和《仙人》,呈现出其"中国趣味"不断演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已成为西方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几百年来,诸多作品都围绕浮士德这一形象展开,其中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歌德的《浮士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若按亚里士多德和朱光潜的悲剧理论来解读,《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浮士德》两部作品的悲剧起因、净化作用以及生命力感等都不相同,其在悲剧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三侠五义》是中国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之经典,其中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多有性格,尤以白玉堂等武者的形象制胜。而由朝鲜人鹜溪叟改写的《包阎罗演义》,在基本保留原作主要内容的同时,情节和人物形象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变化。通过比较分析两部作品中共有且出现变化的武者形象,可探索出作者有意在突出主要人物,弱化次要人物,突出官场正义一方,弱化一般武者。  相似文献   

20.
《雷雨》、《日出》和《原野》被称为曹禺的三大悲剧,三部剧作始终表现出阴郁的色彩和深邃的悲情这一深厚的内在意蕴。这一内在意蕴贯穿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中,是剧作家气质、性格与审美风格的自然流露这也使得其作品具有独特的传情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