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和欲,即理性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制规范)和欲望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伴随着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之始终。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理欲关系的理论探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辩证关系,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最具有价值和生命活力的文化精神,倡导和谐思维,解决当代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与社会诸多矛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伦理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他的心性论。他的这种思想虽然渊源于先秦以“仁”为中心的儒学,但在根本义旨上有悖于儒家“仁者人也”的义理,否定了人的主体性,是对孔子“仁”学的一种歧出。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朱熹理欲观提出的理论来源、社会背景、思想基础和对封建社会的影响以及现实教育意义等方面进行艰辛的探讨,力求能全面、完整地把握其思想内涵,并给予实事求是地评价,剔除糟粕,古为今用。面对当今经济高速发展而道德迅速滑坡的社会现象,笔者认为,除了加强法制建设外,确实很需要用一种道德来规范,那就是以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社会成员,达到治标先治本的目的,从而促进社会稳定,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4.
理欲观是儒家对天理和人欲关系的看法,将理欲作为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立的范畴加以讨论的始于宋代.朱熹认为天理人欲不两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戴震对所谓后儒持批判态度,否认理欲对立,而认为“理者存乎欲者也.“从朱熹到戴震理欲观的演变,是由明中晚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徽商也随之兴盛.正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作为徽州思想文化代表人物的朱熹和戴震,在理欲观上的演进,体现出徽州文化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姑妄言》是一部思想内容丰富、艺术特色鲜明的长篇世情小说,作者曹去晶根据明末清初社会现实描绘了一幅明清易代时的市井众生图,全方位地揭露和抨击了明末清初的污浊世情和人性的阴暗面,表达了作者独特的理欲观。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哲学史上,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批判存在误解的成分:一是没有真正弄清朱熹所谓"天理"、"人欲"的内涵,二是将"天理"和"人欲"之间的对立关系过分扩大了.论文还原出朱子理欲观的真相,并对与其有关的"以理杀人"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做出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们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片面批判,给中国哲学史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今天我们重新研究朱熹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于我们反腐倡廉、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膨胀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子伦理思想的纲领可用“明天理,灭人欲”一句话概括。这是他的突出贡献。这个贡献至少是在四个层面上展开的:朱子从他的理一元论的宇宙观出发,确立了他的天理至上的道德观;发挥二程的“理一分殊”说,完整地解释了社会伦理现实;对人性的具体解释为“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因而人性“有善有不善”;提出了变化气质,复明天理的修养论,殷殷教人在修养上用心用力。  相似文献   

9.
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的伦理观点 ,视“天理”与“人欲”不可共存。本文试图阐释这一论理观点的合理因素和积极意义 ,以及“天理”和“人欲”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与传统理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最早涉及性意识的小说家 ,但对此贡献毁誉不一。要科学地评价他 ,就得弄清他如何背叛传统理欲观。传统理欲观不外乎以理节欲、存理灭欲、去理纵欲三类。华夏古国 ,儒、道、佛三教拧成思想绞索 ,绞杀人性。马、恩和鲁迅否定禁欲主义。郁达夫持类似观点 ,其文论与小说 ,主张表现性爱 ,向传统理欲观提出挑战 ,具有一定社会意义。某些作品性爱描写失于直露 ,但无损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理欲之辨在宋明理学中讨论的最热烈,到南宋朱熹集大成.根据对宋儒理欲之辨的文本解读,和后代学者对理欲之辨的解释阐明何谓天理,何谓人欲,以及天理、人欲之间的关系.从而用更准确的理欲之辨的内涵来指导我们当代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以为天理即人之道心,人之良知。其二,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在于"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然后"为善以去恶",从而"克尽己私,复还天理";与此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所谓"即物而穷其理"之说,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就心上讲求,"存天理"只在于"去人欲"。其三,朱熹认为,"存天理"与"灭人欲"是先后不同且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工夫;与此不同,王阳明认为,"去人欲"与"存天理"是同一的,"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并且特别强调去除人欲。然而,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去除人欲,因而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宋明时期特重视理欲、义利、公私之辩,教人处理好这几者的关系,其宗旨、用心不只是让底层民众安于自己的等级地位、不作非分之想与非分之举,也是让富贵者、统治者安于既得的等级地位,不作非分之想与非分之举,以求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天理为善而人欲为恶,这是朱熹天理观的道德价值论的基本理论表达。道德价值论是任何一种道德理论体系的基石,探讨朱熹天理观的道德价值论,对于深入研究朱熹的天理观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天理与人欲的思想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王夫之批判并继承了前人的学术思想,提出了崭新的理欲观,其主要观点是理欲合一,理寓欲中和导欲于理,王夫之的理欲思想尖锐地批判了佛教,道教和宋明理学的禁欲主义,深刻地阐明了人的物质欲望的合理性,提出了导欲于理,以理制欲的主张,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清初颜李学派提出了"理在欲中"的理欲现,主张"欲"的合理性,同时提倡节欲.这种理欲观有利于解放人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推进了"事物之教"的书院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7.
朱熹的理欲观是其理学思想极为重要的部分。他的理欲观是对传统理欲观的继承和发展,他对理和欲的思想做了深入的阐发,"存天理、灭人欲"是其理欲观的基本内容。审视朱熹理欲观的得与失,对批判大学生拜金主义、极端功利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在实践上对弘扬大学生社会正义感,对建设和谐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8.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欲观是戴震义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戴震义理学区别于程、朱正统理学的关键 所在。清末民初,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学者大力阐扬戴氏义理学,力图恢复戴震的完整形 象,促使戴学成为显学。他们所共同关注者即为戴震的理欲观。由于阐释角度不一,所作的评析 差异较大。章太炎从政治视角理解戴震理欲观,认为戴震与程、朱并无根本冲突,双方是在政治 和伦理的不同层面上阐发各自观念。刘师培则分别用中、西学两种标准衡量戴震理欲观,既赞赏 其义理基于训诂,从而能超越宋儒的长处,又点明其不及西学严密的瑕疵所在。梁启超以哲学概 念评判戴震义理学,认为戴氏之理欲观是用“情感哲学”代“理性哲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思潮在本 质上“绝相类”。这些评析,皆对中国近代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成为规范戴震研究 的某种“范式”。  相似文献   

19.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错误在于将“理”与“欲”绝对对立起来,并把“理”加以合理化,把“欲”虚无化。我们应当反思其实质和危害,并正确把握和处理二者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是一部得到充分肯定又备受争议的一部小说。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小说中对于色欲和利欲的大量细致的描写。不管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客观上讲。小说中人欲横流的社会图景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人的处世理念.特别是理欲观念。而且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欲观念完全打破了自宋代以来一直占思想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传统。不是存理灭欲。而是有欲无理。以欲代理。为饱私欲。置伦理道德于不顾。忘却人性,无视廉耻。对于这种客观体现出的理欲观,我们必须冷静的,批判的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