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明南征,马谡献策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孔明纳其策,对孟获七擒七纵,孟获心服其德,终孔明之世,“南人不复反。”“攻心”战略思想,始见于《孙子兵法·谋攻篇》,孙子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伐谋”、“伐交”都属于“攻心”的范畴,但明确提出这一战略的是孙膑,他说:“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见《通典》)这一战略思想,尔后一直被著名的战略家所推崇,都置于战略的首位。《三国演义》描写的战争,也把“攻  相似文献   

2.
官渡之战,是曹、袁争霸之战,曹操以其多谋善断,从侧攻到正面攻击,最后围而歼之,彻底推毁了袁家军。这在历史上是一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曹袁两军在官渡摆开阵势时,强弱悬殊:袁绍有大军70:百,东西南北,周围安营,连络90余里,曹操则只有7万。曹军正面迎战不利,只能死守,袁军屡攻经月不下。因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曹操意欲退军,乃致书留守许昌的荀彧  相似文献   

3.
曹操逐鹿中原之初,有胜有败,根基未稳,他原以兖州为根据地,为报父仇打徐州,吕布乘虚袭兖州,据濮阳,尚未被占的鄄城,东阿、范县告急、便卖个人情给来救徐州的刘备,立即退兵回守.陶谦死,刘备领徐州??曹操愤极,即传号令,克日起兵去取徐州.荀彧入谏说:“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终济大业.明公首事兖州,且河、济乃天下要地,是亦昔之关中,河内  相似文献   

4.
一、避实击虚李白有一首《蜀道难》诗,开头便写道:“噫吁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难到怎样程度?他是这样形容的:“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而山岭之高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持倚绝壁。”山势又是多么险阻,只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之难如此,邓艾和钟会兴兵伐蜀时,他不跟钟会行“正道”,而是偏行险道,但他终于偷渡阴平成功,他何能如此?原来  相似文献   

5.
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据说他的前代本是田氏(即陈氏)家族,赐姓孙氏。鲍、高、国三氏代表齐国统治集团内的保守复辟势力向田氏进步势力进攻,孙武在齐国立不住足,因此奔吴(《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孙武在吴王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入吴;阖闾接受他,并任用为将,是由于伍子胥的推荐(《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今本《孙子》十三篇,孙武入吴前已经写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比孔丘徒子徒孙炮制的《论语》几乎要早一个世纪(《论浯》公元前428年以后出笼,见章炳麟《左氏疑义答问》卷一)。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而且是一座灿烂的智慧宝库。在当今这个竞争的时代,站在自主创业的高度,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国》给予现代人的深刻启示:(1)识人用人,致胜之本.(2)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3)随机应变,出奇制胜。  相似文献   

7.
演绎类主观题是近年来政治科及文综高考中常见的题型,通常给出一组材料,要求回答材料"是如何体现××道理的?"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第38题第(2)问、重庆卷第38题第(2)问、海南卷第26题第(2)问、江苏卷第37题第(1)问、宁夏卷第39题第(2)问等.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和小说中的吴起与魏延都是有谋有略、功勋卓著的悲剧性武将,但又是性格各异的艺术典型。吴起是著名的军事家兼政治家,为政上的刻暴少恩,为人上的猜忍之性导致了悲剧结局;魏延忠心耿耿,但矜高气傲,蜀汉恶劣的人际环境造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9.
汉中,因了诸葛亮而在《三国演义》里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而汉中之东的安康却因了诸葛亮而在《三国演义》里几乎成为一片空白,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安康在三国时期亦是血火交融的战场,魏、蜀、吴三国都曾用兵于此。《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什么要淡化安康的史料进而模糊安康呢?本文认为是因为安康的史料暴露了蜀汉在战略上.用人问题上的失误,不利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罗贯中有意识地淡化处理了安康的史料。由此,我们更强烈更具体地感受到罗贯中驾驶史料的高超能力。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风云变幻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群星闪耀的时代。它不仅是西晋以来人们特别关注的一段历史,而且是文学艺术,特别是通俗文艺反复取材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11.
孙爱军 《课外阅读》2011,(4):218-218
《三国演义》有云:“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言,相信读者不难理解。然而,为何东汉末年蜂起的割据军阀大都失败了,而曹操、刘备、孙权却获得了成功?为何蜀魏吴三国又先后灭亡,最后一统于晋?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用人的得失应是很重要的一点。小说通过一系列文学形象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经营之道角度,《三国演义》能够给我们许多启示。《三国演义》是一部形象生动的人才学教科书,经营之道首在识人、用人,这是致胜之本。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是政治军事斗争和经营管理中关系全局成败的首要问题,是决定一个企业、一个团体生死存亡的根本因素;在群雄并起,竞争激烈之时,谁能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谁就选择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成为胜利者。有了优秀的人才,有了正确的发展战略,还需要灵活而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寿亭侯”的错讹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说,关羽斩了颜良,曹操“表奏朝廷,封云长(关羽)为寿亭侯,铸印送与关公。印文曰‘寿亭侯印’。”关羽坚辞不受。后曹操将印文改为“汉寿亭侯之印”,关羽遂拜受之。表明了他“降汉不降曹”的意愿。故事颇生动,但却与史实大违,且有知识性的错误。 据《三国志·关羽传》,关羽杀死颜良,“曹公即表羽为汉寿亭侯”。其中的“汉寿”,为地名,在今湖南常德县地;“亭侯”,为爵名,乃封侯之至微者,指食禄于比“乡”还小的“亭”的列侯。后人不知是浅薄无知,还是出于“尊关“的目的,却将“汉寿亭侯”讹作“寿亭侯”,宋人许观在《东斋记事》中说,绍兴年间洞庭渔人曾获一印文为“寿亭侯印”的古印,宋洪迈《容斋四笔》卷八有“寿亭侯印”一节,谓荆门玉泉关将军庙中有“寿亭侯印”一钮,洪氏已辨其非:“且‘汉寿’乃亭名,即以封云长,不应去‘汉’字”。但不少人仍沿其误;《三国志平话》则径谓封关羽为“寿亭侯  相似文献   

14.
演绎类主观题是近年来政治科及文综高考中常见的题型,通常给出一组材料,要求回答材料“是如何体现XX道理的?”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第38题第(2)问、重庆卷第38题第(2)问、海南卷第26题第(2)问、江苏卷第37题第(1)问、宁夏卷第39题第(2)问等。试题要求考生以试题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为出发点,以试题限定的理论知识为着眼点,在从材料中归纳出一般结论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甲:现在是电视剧教历史,帝王将相历史名人一个个登上荧屏,比教科书讲义生动活泼力量大。新出现的大部头是《三国演义》。不谈电视剧,不妨谈谈这部小说。 乙:有个故事你大概知道。清朝的满族猛将额勒登保曾受他的长辈海兰察指教说:“你会冲锋陷阵,应当学点兵法。”因为他不识汉字,便把满文翻译的《三国演义》给他读。海兰察是行伍出身,从小兵一直升到福康安大帅的副手,是乾隆“十大武功”中起大作用的副统帅。他认为《三国演义》是教兵法的教科书。 甲:几十年前常听人说,“看了《水浒》学打架。看了《三国》学奸诈。”这话不论识字不识字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日记》2014,(10):42-42
宁教我负天下人,毋教天下人负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深根固本以治天下。举杯畅饮情何放,拔剑捐生悔已迟。屈身守分,以待天时。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事定之后,乃计曲直,不亦善乎?生得其名,死得其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古典小说,和历史有着不解之缘。按理,历史是科学,而小说,则是艺术。不过历史和文学确是近邻,而且古代的历史著作,实际上是小说的一个重要源头。看看《左传》吧。这部为《春秋》作传的煌煌巨著,对历史事件的铺叙,对历史人物的刻画,简直就可以当小说读。同样,太史公的《史记》,以一部历史著作,闯进文学的殿堂,并且在文学史上占据了崇高的地位。为什么会这样?司马迁是语言大师,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司马迁以其伟大的天才,为历史科学创造了一种独特的  相似文献   

18.
兵法谋略与现代商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充满谋略思想的《孙子兵法》在哲学层面上揭示了军队管理与企业管理、兵法谋略与经营谋略的一般规律,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生命力。对《孙子兵法》中的用人谋略、信息谋略、决策谋略、产品谋略、经营谋略、管理谋略、科技谋略、资金谋略、谈判谋略、广告谋略、攻心谋略、制胜谋略等谋略进行分析,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与经营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充满谋略思想的《孙子兵法》在哲学层面上揭示了军队管理与企业管理、兵法谋略与经营谋略的一般规律,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生命力。对《孙子兵法》中的用人谋略、信息谋略、决策谋略、产品谋略、经营谋略、管理谋略、科技谋略、资金谋略、谈判谋略、广告谋略、攻心谋略、制胜谋略等谋略进行分析,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与经营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卢鹤绂是我国著名的原子物理学家,为原子物理的研究作出过重要贡献,被国外称为“世界上第一位公开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和“中国核能之父”。他于1997年在上海逝世后,美国休斯顿为他立了铜像,并创办了卢鹤绂科学实验室。卢鹤绂虽然留学美国,但非常热爱祖国的文化艺术,他一生爱好京剧,是有名的“京剧迷”;他还热爱中国的古典文学,并注意从中吸取营养。一次在千岛湖旅游,站在游船的甲板上,他对采访他的记者发表了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他说:“这部著作,好就好在不说废话,寥寥几笔,能使一个人物栩栩如生。扼要几段描写,能使情节跌宕起伏,真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