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詹姆斯·C·汤姆森是约翰逊时期调整对华政策的积极推动者。在反思"遏制并孤立"政策的基础上,汤姆森形成了"遏制加颠覆"的对华政策思想。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汤姆森积极为约翰逊政府出谋划策,力促达到其对华"遏制"并"颠覆"的目的。汤姆森对华政策思想及其为此采取的相应举措对约翰逊政府后期对华政策的调整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天津工商大学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华创办的唯一一所大学。从1860年开始酝酿到1921年创办,历经六十年的风雨历程。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华创办高等教育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国政府对华政策和天主教在华传教策略滞后,天主教各修会间的矛盾对立和来自中国政府的抵制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法国对华政策的制定,不仅受法国国内因素的影响,还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实力的起伏与美法政策.只要法美关系倒退,中法关系就会改善或大幅提升,而只要法美关系良好,中法关系就易生波折,双方有一种"奇妙"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德国的对华政策起源于世界政策,它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获取一块德国领土,通过占领一个省在中国站稳脚跟。这一对华政策后来发展的情况是众所周知的。最近几个星期,对华政策的追随者们已经达到疯狂的地步。我不必向党代表大会介绍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大家知道,一位受“匈奴演说”鼓舞的神父说,这是一场圣战,一次新的十字军东征。德国政府在中国推行的政策的各个阶段都是错误的、对人民有害的和可鄙的。从根本上说,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法战争清政府乘胜即收的原因 ,近年来有学者进行了新的研究 ,提出了一些有说服力的理由。分析镇南关大捷后法国的对华政策 ,可以从一个侧面审视这一问题。其实 ,茹费理下台的直接原因虽然是法军在越南的失利 ,但其根本原因却是法国无产阶级与统治阶级的矛盾 ,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的矛盾斗争的结果。茹费理刚下台 ,议会便通过了增兵加饷案 ,说明法国没有改变对华战争政策 ,这促使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  相似文献   

6.
解放战争时期,在美国的对华政策中,国共两党的因素无疑是主要的。“第三方面”因素始终没有处于中心位置。但是,只要认真考察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在制定、调整和贯彻其对华政策中,作为一种策略,“利用第三方面”因素,仍是构成其对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其对华政策的调整,这种策略也随之变化。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美国在这一时期的对华政策,不能不对美国对华政策中,利用“第三方面”因素的问题,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7.
罗斯福的对华政策,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罗斯福刚上任时,在实力上缺乏后盾,在舆论上得不到支持,只能是维持远东和太平洋的现状。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罗斯福的对华政策悄然发生了变化,远东局势成为他密切关注的焦点,对华政策也成为远东政策的核心。在整个罗斯福时代,其对华政策跟美日关系是紧密缠绕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法战争清政府乘胜即收的原因,近年来有学进行了新的研究, 提出了一些有说服力的理由。分析镇南关大捷后法国的对华政策,可以从一个侧面审视这一问题。其实,茹费理下台的直接原因虽然是法军在越南的失利,但其根本原因却是法国无产阶级与统治阶级的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的矛盾斗争的结果。茹费理刚下台,议会便通过了增兵加饷案,说明法国没有改变对华战争政策,这促使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初,美国政府由于未掌握中国政局准确的情报,没有形成明确具体的对华政策。在此情势下,美国政府既与清政府交往,又与太平天国接触。在美国传教士的协助下,美国政府随着对中国局势了解的日益深入,并在英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其自身的对华政策。因此,太平天国前期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探索酝酿到初步成型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美国对华政策是决定中美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克林顿执政时期的对华政策受到政府、国会、利益集团和新闻媒体的影响。出于不同的利益需求,各方在影响对华政策的制定上起了不同作用,使得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表现出曲曲折折、摇摆不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太平洋战争不同时期,美国对华政策重点是不同的。开罗会议后,美国对华政策进入调整期,军事目标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下降了,而政治目标日益受到美国决策者重视,美国对华政策中心从军事目标向政治目标转移。这个调整过程直至“史迪威事件”结束而完成。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对华政策是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经历了四个演变阶段:不承认新中国,与华对抗,但保持贸易往来;与新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基于共同反对苏联扩张、越南霸权主义的立场而合作;对华友好,全面拓宽深化对华关系;低调处理人权问题,大力开展以经贸为基础的合作。澳大利亚对华政策具有三个特点:深受美国对华政策影响;自由党对华政策相对保守而工党对华政策相对积极;经贸关系在澳中关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中美建交前后十年,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是基于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双重考量下的结果。一方面,意识形态渗透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策略;另一方面,对现实利益的考量又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根基。同时两者又不是单一存在,而是通过双重运作来达到彼此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也为我们今天看待美国的对华政策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史学界开展了对30年代德国对华政策的研究。①在论及这一时期纳粹德国远东及对华政策的特点时,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这一时期希特勒在对华政策上“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和缺乏一贯性的状态”②,30年代中期在德国的远东政策中存在某种“混乱”。③笔者认为,纳粹德国内部在远东政策上的分歧,是造成这一时期德国对华政策“不稳定”和“混乱”的直接原因,而上述论著对这一分歧几乎没有论及或详细分析。本文尝试对这个问题作一探讨,从另一个视角认识纳粹德国的对华政策。一、魏玛政府的远东及对华政策德国的远东政策主要包括对华…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新的角度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依据、具体的对华政策与政策目标。文章指出对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现状的分析及其演变的预测是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美国制定了既有敌视性又具和解性的对华政策,此政策的目标是防止中苏接近;这种政策具有不稳定性、不明确性、欺骗性、敌视性、歧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发生较大倒退 ,先是“以压促变”,后又提出“全面接触”,在接触中又不放弃施压。由于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都极大地影响着美国对华政策 ,中美关系在改善与恶化之间飘摇不定。展望美国对华政策 ,艰难之中的螺旋式上升将是主导趋势。  相似文献   

17.
苏俄建国初期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清除帝俄侵略政策,支持被压迫民族的革命。但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也不能超越一般国家关系的准则。特别是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发展,支援其他民族革命同俄罗斯民族利益相矛盾时,为了自己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他国主权。“推进世界革命与维护俄国利益”的矛盾始终存在于苏俄建国初期的对华政策之中。  相似文献   

18.
利益集团虽然不是美国国会、政府和最高法院等机构的组成部分,但却一直是美国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美国对华政策上存在着相互竞争的两大利益集团联盟,它们争夺在美国对华政策上的影响力,它们之间力量消长是美国对华政策左右摇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 ,我国学术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视 ,发表了许多著述 ,其中有关太平洋战争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更是热门话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 ,30年代初至太平洋战争前 ,美国对华政策的本质是企图牺牲中国 ,以换取日美妥协 ,因此 ,可以把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归结为“出卖中国”、“绥靖日本”的远东慕尼黑政策。此种观点用于评价 30年代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尚可 ,但若用于考察 30年代后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则显得与历史事实不符 ,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美国对华政策问题作…  相似文献   

20.
1958年,在岸信介内阁时期,由于日本政府推行反华政策,导致中日关系全面中断,并在历史上留下恶劣影响。本文拟对岸信介政府的对华政策加以剖析,以澄清历史真相,辨明历史是非。一岸信介内阁的对华政策在日本战后历届内阁中,以反华最烈著称。岸信介之所以推行反华政策,主要是由日本垄断资本的意向决定的。另外,复杂的国际形势也给日本对华政策以深刻影响。战后,美国给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