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对大理文化的影响是宗教与文化相互影响关系的一个典型。佛教自传入大理之日起就与白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相互结合,渗透到大理白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政教合一或政教密切联系的体制,从而对大理白族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佛教文化也就成为大理文化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的佛教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起来,并且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如译经、开窟建寺等,这种状况,使河西地区在当时成为全国佛教发展的重点地区.北魏以后,大批河西高僧或东徙或南下,对全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河西地区在佛教文化发展的同时,与中原传统文化相融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中原文化的多样化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培凌 《文教资料》2009,(18):220-222
本文从佛家与狮的深刻关系入手,从官方、民间的建筑和装饰、相关节日和习俗等各个方面阐释佛教的进入对中国狮文化的成熟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与自唐代开始传入我国的基督教相比较而言,佛教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无疑是成功的。同是外来的宗教文化,佛教成了与儒、道相并列的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波及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领域,广泛渗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基督教则一直徘徊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之外,虽然中间经过一些传教士观念转变后的努力,也有过平和而短暂的文化过渡,但最终还是没有为中国传统文化接纳和吸收,究其实质,佛教在跨文化传播中所采取的正确传播理念使它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渗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始对佛教采取消极抵御,后才渐渐对其接纳并改造,即将中国佛教化和佛教中国化。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而又多元的影响。在宗教方面对道教、儒教产生影响,形成三教合一的中性文化,同时对中国绘画、雕刻艺术、文学、科学发展诸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6.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宋两代是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时期。从文学、哲学、艺术和风俗四个方面,详细叙述佛教对唐宋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本土化、社会化和习俗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朱乾 《现代企业教育》2006,(24):201-202
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兴起的时代,也是佛教在中国影响最为巨大的时代之一.在明清两代,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佛学思想的深入人心,必然会反映到当时的主要文学作品形式--小说中来.本文试从题材、思想、情节、人物、内容等各个方面出发,来分析佛教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兴起的时代,也是佛教在中国影响最为巨大的时代之一。在明清两代,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佛学思想的深入人心,必然会反映到当时的主要文学作品形式--小说中来。本文试从题材、思想、情节、人物、内容等各个方面出发,来分析佛教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迎丽 《考试周刊》2013,(27):22-23
中泰两国地理相近,血缘相亲,和平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经过泰国华人的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元素在泰国各个方面尤其是佛教建筑中发扬光大,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在中泰文化交流和中泰两国间的关系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织,深入到民间,形成了典型的民间佛教信仰。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当今民间佛教信仰盛行的原因:佛教本身教义的教化,传统文化的影响,国家政策,社会现实的需要,受教育程度以及文化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佛教作为中国几大重要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影响深广,早已和中国文化浑然一体,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部分,国人的思想意识,文化生活领域,无一不被佛教的熏染。尽管部分国民"神"佛"不分,佛道合一,但丝毫也不影响佛教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戏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不管内容、题材形式,却不能不受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澳门的文化呈多元化的特点,但主流是中国传统文化。澳门中西合璧的独特文化,体现在民族、语言、宗教、民俗、建筑和古迹等各个方面。澳门居民96%是炎黄子孙。他们使用中文,说汉语普通话,也说粤语和福建话。澳门的宗教五花八门,无论是东方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13.
佛教在华传播及其中国化是一次实施文化传播的成功范例.佛教在华传播的过程中,佛教僧人面对中国本土文化和语言差异的阻碍,为扩大佛教在时间空间上的影响,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选择了依靠神异道术、依附于中国本土文化、依附于封建王权、以通俗简易之道教化民众的传播策略,这些传播策略是成功的,效果是显著的,达到了其传播佛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方广锠 《家教指南》2011,(3):92-105
"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指佛教的产生固然得益于印度文化的孕育,而佛教的发展则得益于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乃至亚洲其他地区文化的汇流。本文从佛典翻译入手,先后探讨了两种文化交流中的格义现象、佛典翻译中的文化反浸现象、佛典编译中的文化加工现象,从而加深了对文化汇流背景的研究。文章进而提出新的论据,论证了文化汇流的存在,亦即中国文化传入印度,影响印度佛教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正> 佛教与基督教分别为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两大宗教。佛教发端于印土,而传播及中国、日本与东南亚一些国家。佛教约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但直至七世纪末经能的佛教中新运动才使佛教真正中国比,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它以后一直是中国佛教的主流,并渗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入手,论述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发展成就,得出了中国佛教发展是人类文明融合的成功典范案例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7.
佛教是一种人文思想,佛教哲学的重心是人生论,同时也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宇宙论思想。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佛教的中国化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极富智慧的中国佛教哲学,并与中国古代独特的建筑艺术相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台山佛光寺作为唐代木构建筑中的典型范例,集中体现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其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佛教哲学思想。文章通过对五台山佛光寺建筑艺术中的彩塑、壁画和塔文化中所展现的佛教文化的描述,阐述了佛教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透视了佛教文化对唐代建筑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佛教初传中国即获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探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博大精深、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相通、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补及佛教主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是佛教初传成功的原因所在。对此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傣族人民既信仰原始宗教,也信仰小乘佛教,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傣族信仰二元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傣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以西双版纳傣语地名为例,论述了傣族宗教信仰对傣族地名命名的影响。并通过佛教地名蕴涵的意义变化得出佛教是从勐海县传入西双版纳,然后在其他地区进行传播的,这一结论也与傣族历史和傣族文献有关记载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依附、冲突、适应和融合后,到隋唐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从佛教的中国化到中国化的佛教这一过程,既可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也可看作是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弥补和完善。佛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从模糊走向确立,理想世界由彼岸走向此在,社会化人格由外在压抑走向内在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