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黄仲则诗歌多表现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愤懑,他怀才不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封建专制制度埋没人才有关;也是其自身遭遇使然;他的狂狷性格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一有清一代,诗家蜂起。吴梅村之沉郁,王渔洋之空灵,查初白之踔厉,沈归愚之敦厚,袁子才之率真,赵瓯北之酣畅,厉太鸿之淡雅,郑板桥之清新,龚定庵之奇谲,黄公度之恢宏……这些诗人皆自铸伟辞,放怀高唱,其诗亦各呈异彩,别具风情,仿佛夜空中熠熠的群星,交相辉映。而其间尤为世人所瞩目者,我以为当推乾隆年间的大诗人黄仲则。黄仲则(1749——1783),名景仁,江苏武进人。他的诗“清窈之思,激哀于林樾;雄  相似文献   

4.
<正>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是明人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的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名利得失随风去,生老病死伴花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的人,心境才可能豁达平和,淡泊自然。豁达淡定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门生活艺术,更是一种  相似文献   

5.
花开的过程,比一场成长更像成长又一个清晨如期到来。岁月的折旧和新生映照着我们的生活。它不取决于我们。唯一取决于我们的,是选择怎样的方式生活,选择怎样的方式快乐。在学校车棚停车的时候遇到了薄荷。  相似文献   

6.
从黄仲则诗歌在十八世纪的思想界的意义,黄的个体生命情感体验与历史群体文化观念的冲突,黑暗现实中的道德拯救与虚无背后的坚守等几个方面来讨论黄及其诗歌,同时探讨十八世纪中下叶被禁锢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从而揭示黄仲则困若不堪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从黄仲则诗歌在十八世纪的思想界的意义、黄的个体生命情感体验与历史群体文化观念的冲突、黑暗现实中的道德拯救与虚无背后的坚守等几个方面来讨论黄及其诗歌 ,同时探讨十八世纪中下叶被禁锢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 ,从而揭示黄仲则困苦不堪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乾隆朝尤其是《四库全书》纂修期间,把重点放在禁绝汉族士民的民族观念和反清意识的禁书、毁书及文字狱,折射出了作为异族君主身份的乾隆帝的自卑心态和文化自恋主义。这一自卑心态实际上根源于两千多年以来的民族隔阂和民族冲突所形成的心理积淀。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21,(1):14-20
从《咏史》诗来看,左思的创作心态经历了从早年时期积极用世的进取心态,到中年时期的沉郁、执著与激愤,最终走向了对现实的通透认识与自我宽慰。左思创作心态的变化与西晋时期复杂的政治、文化、思想背景关系密切。而左思的家境、天生的才华与缺陷所造就的独特自我认知模式,也对左思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入与出、仕与隐之间挣扎,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徘徊,是左思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面对的心理斗争。心灵的冲突与矛盾是形成左思《咏史》诗创作心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在7年的时间里,持续以“康桥”为题材创作新诗,这是诗人短暂生涯里的突出现象。这一现象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关于“康桥情结”的表现与产生原因,一是关于诗作情感与艺术表达的问题。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实际上揭示了徐志摩诗作的基本问题,即吸取经典英语作家作品的优长并运用于自己创作之中的艺术目标。  相似文献   

11.
鲁瑞——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她养育了成为现代著名作家的鲁迅,同时也以她母性巨大的力量决定了鲁迅大半生婚姻的不幸。1906年,正当鲁迅受“画片”刺激准备“弃医从文”时,母亲鲁瑞却连下几道“金牌”,召他回故里结婚。鲁迅爱慈祥伟大的母亲,母亲更爱早熟并谙于世事的长子。当她听谣传长子在日本私定“终身大事”,并且已带着妻、子在神田散步,“乐不思蜀”时,她着了急。因为丈夫早已过世,儿子的婚姻大事应由她来决定,天经地义,自古如此,她不能放弃这一“神圣”的权利。而鲁迅也深知母亲怕“看不见自己儿子”的内心痛苦,因为她在丧夫后,靠对儿子的希冀、期盼为精神支柱,艰难地支撑着早已困顿的家庭,并在世人白眼的凄惨境况下,挣扎着供三个儿子读书。如今长子已成人,她多么希望他能回到自己身边,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以减轻她多年含辛茹苦的负重。  相似文献   

12.
黄仲则生活于中国18世纪中后期,他是一位在科举道路上屡屡受挫、多次失利、饱受打击的落第秀才,终生郁郁不得志,以客死他乡的悲惨境遇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然而,仕途不遇的同时,他又是一位在清代诗坛上享誉颇高的杰出诗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共计创作了2000多首诗歌,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科举生涯与诗歌创作,具有深刻的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13.
自由自在的日子一放寒假就直奔成都,看望爷爷奶奶。成都的冬天,灰白,阴凉,日照不好。柔弱的光线倾斜到一边,这唯一的暖亮,像一扇介于现实与幻觉之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的闲适诗主要创作于元和年间。通过对元和政局的剖析理解白居易的闲适诗和其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5.
16.
在宋元之际的时世境遇中,方回以悲慨的笔调记录世情、抒写心怀;同时,对历史之治乱兴衰、世道之清浊安危进行审视和反思,表达他关于建设合理有序、清明安宁之人伦社会的现实诉求。基于这样一种心态和价值旨趣,方回的诗学思考与批评实践往往超越诗法、诗艺的藩篱而以文化政治、世态人情为其重要的关怀对象,具有鲜明的历史意识和伦理色彩。相应地,把对诗歌文本的解读和对“时”、“事”、“人”的考索相结合,力图还原历史的客观情势、呈现个体的心灵现实,也就成为方回诗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校长是新课程的直接指挥者和实施者,校长的认识水平、教育观念、对课程改革的态度直接影响到课程的实施效果.那么广大小学校长是如何看待课程改革的呢?他们能否理解或接受新课程?课程政策是否能够有效落实?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于2002年10月~12月对来我院参加全省第二期小学骨干校长培训班的小学校长及部分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小学校长进行了调查.希望从中发现问题和规律,同时为非实验学校顺利实施新课程提供一些借鉴.共发放调查问卷126份,回收有效问卷103份,回收率81.75%.其中正校长76人,副校长27人,男性校长64人,女性校长39人.省城校长8人,地市校长18人,县区校长47人,乡镇校长30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校长34人,36~45岁的51人,46~56岁的18人.同时为了提高问卷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还通过与个别校长谈话,召开座谈会等辅助形式验证调查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和剖析.  相似文献   

18.
计划文艺展演中午和小六一起吃饭。说起我想搞场文学社的文艺演出。好啊。一起干吧!他难得这般明确的热情。课间,小六传来一张字条。对于演出,我们有着延绵相通的想法。  相似文献   

19.
诗人刘海潮的散文诗集《谁领我走过那个村庄》为我们重构了一个心灵、文化、精神三合一的乡土家园——"那个村庄",它是诗人怀乡情结书写的诗性之根。对于乡土家园的重构不仅是我国古典诗歌"乡愁"美学传统的一种延续,而且折射出了当代人普遍存在的由双重生命节奏形象所引发的文化对抗。作为一种具有宗教感和慈悲心的柔化表达方式,这一选择性的批判力量使我国传统文学中农耕文明的诗意塑造这一主题具有了悖论性的美学特质。这实质上是后现代以来文学艺术为了克服现代文明中过度膨胀的理性生命节奏所塑造的文化霸权而采取的自我救赎方式。  相似文献   

20.
诗谶作为诗歌阐释方式之一,注重对诗歌作品的创作根源、诗旨内涵以及诗人的背景资料、创作心态进行描述和探询,因此,它对诗人具体的诗歌创作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宋代诗谶进行全面深入地考察,可以藉以发现其与诗歌创作和诗学批评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可对宋诗特色的形成有一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