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郭沫若和李正栓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在分析原诗文本类型、语言功能的基础上,对比分析郭译本和李译本在翻译该诗时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研究表明,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目标读者的期待规范和审美诉求,实现各自译本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交际功能,译者采用了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其实质是由译者自身的翻译目的或译者意图来决定的,而其理论预设则是功能翻译理论所谓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经典论述。  相似文献   

2.
《小王子》作为一本篇幅短小却富含哲理的名著,自出版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天真无邪的孩童还是涉世已深的大人,都能从中体会到人生的韵味和真谛。《小王子》译本语言众多,而其中文译本也不在少数。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文本就有不同的译法。这也是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所提出的观点。在文本类型理论的视角下,文章采用语言最优美的张小娴译本与受众面较广的周克希译本进行对比,以此分析两个译本在语言和风格方面的差异,并对两个译本的特点做出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青梅竹马》是日本女作家樋口一叶的代表作,近年来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和关注,出现了多种译本。但国内对其译本的研究凤毛麟角。萧萧译本、林文月译本和朱园园译本是各译本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从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对这三个译本展开比较、分析,发现萧萧译本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林文月译本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朱园园译本则综合运用了两种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翻译策略层面,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反讽语言的翻译问题。通过对不同译本的译例分析,试图找出在反讽语言的翻译过程中,如何传译出原文的反讽、幽默味道。  相似文献   

5.
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自传入中国深受国人喜爱,竟现许多汉译本。本文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简要介绍作品风格并对两个常见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具体实例评析译本中各自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再现,浅析翻译的标准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功能目的论作为当代翻译研究学派的代表理论之一,突破了对等的框架,强调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译本在实现翻译目的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不背叛原文的语言学形式,与原作实现相同的交际目的,同时达到句法、语义和语用的完美对等。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比较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源文本和两译本的语言特色。通过丰富的实例探讨了不同翻译目的及归化,异化策略对译本语言和风格特征的影响。兼顾目的论忠实与连贯两法则,施咸荣译本以维持原作清新自然的口语体为目的,体现了异化策略,倾向于忠实法则;孙仲旭译本出于对原小说和翻译事业的热爱,使用大量中国特色语言,体现出归化策略,倾向于连贯法则。  相似文献   

7.
童话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体裁之一,它以特定的语言风格和生动的情节发展为儿童所喜欢。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理论,通过对比分析《格林童话》中《小红帽》的两个译本,结合目的论的三个法则,探讨在目标读者为儿童的前提下,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对译本呈现效果的影响,从而探讨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关于译本挑选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功能对等理论是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对现代翻译学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文章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以《菊与刀》两种不同汉译本为例,选取其中两个章节,分别剖析了两种译本是否符合功能对等理论,即译本是否形成了中英两种语言间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9.
马殊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是19世纪出现的两种《圣经》译本,两个译本均为"深文理"译本,但与之前的译本明显不同的是,这两个译本中使用了相当多的口语用语和句式,呈现出文言与口语杂合的语言特点,体现了《圣经》汉译面向大众,不断本土化的努力。同时,从译本语言来看,两个译本不但使用了很多相同的日常用语与宗教术语,而且在句子的翻译上也存在不少雷同之处,这足以说明两个译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郑丽单 《海外英语》2013,(16):151-152
Gone with the wind在国内已有多个译本,不同的译本具有不同的风格。该文选取傅东华、陈廷良、戴侃和李野光、李明四个汉译本,通过简单的作者背景和作品介绍,拟从翻译策略、语言风格及意象等方面对这四个译本的第一章开头两个自然段进行对比赏析。  相似文献   

11.
Gone with the wind在国内已有多个译本,不同的译本具有不同的风格。该文选取傅东华、陈廷良、戴侃和李野光、李明四个汉译本,通过简单的作者背景和作品介绍,拟从翻译策略、语言风格及意象等方面对这四个译本的第一章开头两个自然段进行对比赏析。  相似文献   

12.
多义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汉字"青"在不同场景中呈现多样的含义。本文着重分析中文小说《边城》中"青"字的不同蕴含,以金介甫和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两个译本为参照,探讨汉语多义词的英译策略。研究表明,在源语含义确定的情况下,"青"在不同译本中的英文对等翻译相对直观和统一;当中文含义模糊时,英译分歧出现,这种差异以译本形式体现了语言内涵的发展变化。对源语以及源语文化理解深刻才能准确把握翻译策略和词语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翻译策略下,译文的风格会有很大的差异。在对待原著语言的变异现象时,《尤利西斯》两个中文译本手法截然不同:金隄译本以变异对变异,从而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著语言特色。而萧乾、文洁若译本则努力使原著的语言变异常规化,使之阅读难度降低,也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翻译本是促进文化交流的手段,一味的"归化"带来的通顺掩盖的是译者的"暴力"。期待译者能够用更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文化和语言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根据认知科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语言习得的顺序是"输入—加工—输出"。因此,日语精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该遵循认知规律。本研究运用原型理论、类推、联想等记忆策略增加语言信息的输入量,增强新信息的编码加工强度,学生不仅提高了记忆效果,而且提高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以多元系统理论为指导,对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两个不同时期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将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和吴钧陶《爱丽斯奇境历险记》译本放在其各自产生的社会背景中去对比分析两译本产生的客观原因和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结论是,两译本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由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儿童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的地位影响两译本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原型理论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20世纪70年代由Rosch(罗茨)提出。该理论的核心是原型是一个范畴的典型代表,其他成员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足,该理论现已广泛应用于语言研究之中。下文将从原型理论的角度,试探析在口译活动中,口译员如何采取"次原型"词策略,来实现在原型范畴脱口而出之际的"自我更正",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翻译研究在中国经历了翻译的语言学派、文化转向、语用学派等阶段发展到今天的社会翻译学。德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为我们研究翻译的产生、传播等过程拓宽了方向。如今,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运用于翻译研究中,翻译学迎来了新的发展。该文试从布迪厄社会学思想中两个核心概念——场域、习性出发,结合《傲慢与偏见》两个中文译本——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探讨不同时期各因素相互斗争形成的特定场域,译者在社会中形成的不同习性在两个译本产生、翻译策略运用中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代表作,七十余年来共出现四个英译本并在海外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文学外译史上享誉盛名。伴随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主体性成为了近年来翻译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在梳理《边城》英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选取三个英译本(金堤译本、戴译本和金介甫译本)为研究语料,尝试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比较分析不同译本中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鉴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方志彤和黄兆杰英译的《文赋》两个译本进行描写性、解释性比较研究。文章通过分析两位译者在预备规范影响下在文本选择方面的异同、在初始规范制约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翻译倾向以及在操作规范制约下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阐明翻译规范影响了两位译者的翻译行为并制约他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而塑成了两种译本在词汇、句法、篇章等层面同中有异的文本特征。本研究揭示了《文赋》两种风格译本的形成原理,以期对中国文学外译的译本描写与批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