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三十二篇中,"伪"字共四十二见,其涵义有三:一是读为"为",义为"行为"的,有两见。二是义为"诈伪"的,共五见。三是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有三十五例。其中《性恶》篇最多,占了二十七例;其余《正论》篇有一例、《礼论》篇有五例、《正名》篇有两例。这种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伪",先秦秦汉文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荀子》书所特有,是荀子作品的区别性特质之一。以此来看,如果《性恶》篇不是荀子的作品,否定荀子"伪"有理性"人为"义,那就得将《正论》《礼论》《正名》篇也排除出去。只要我们承认《正论》《礼论》《正名》篇为荀子所作,也得承认《性恶》篇属于荀子的作品。由此可见,那些以"莫须有"证据,否定《性恶》篇为荀子所作的说法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现实一种》是一篇很独特的小说,它看似平实,像是一篇"写实"的作品,其实并非如此简单。文章通过细读对作品进行了深刻分析。  相似文献   

3.
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第6课选择了《诗经》中的《芣苢》和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两篇作品。两篇作品是为人文主题"劳动"而选编的,这两篇作品在审美鉴赏上可挖掘的价值较之传统名篇要稍逊一筹,好多老师对两篇作品,尤其是《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很不熟悉,在教学中给老师们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笔者在备课时,通过多种媒介收集资料进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先介绍作者和背景,然后题解、研读,最后进行艺术手法的鉴赏,但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故结合自己的备教经历,想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学用书》将《风筝》教学定位于"亲情"。这样的定位容易引起教师和学生对作品的误读。通过《风筝》与鲁迅的另一篇作品《我的兄弟》的比较发现:"亲情"固然是《风筝》一文所涉及的内容,但却不是此文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芦花荡》是被誉为"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孙犁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这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使残酷的战争变得极富诗情画意。武汉大学林焕标、卢斯飞说:"它们(景物描写)绝不是几颗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体。"所以从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为此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一、话题导入《芦花荡》是"荷花淀"派代表孙犁的小说,和他的另一篇小说《白洋淀》一样,全篇都洋溢着诗情画意,作  相似文献   

6.
课内检测一、文学常识填空1.《万卡》是_______国著名小说家__________的作品,他的另一篇以"警官奥楚蔑洛夫"为主人公的小说是《______》。2.本文是一篇______(文体)。这种文  相似文献   

7.
<正>一、导入:从"费滢滢事件"说起许多年前,南京金陵中学有个叫费滢滢的女生,她从小学开始发表习作,进入中学后,多篇作品发表于《美文》《雨花》杂志,多篇被《散文选刊》选载,她还出版过多本散文集,曾获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金奖,作品《平台》被选入高中语文读本。费同学高考那年,语文作文话题是"感情亲疏和  相似文献   

8.
总集及《文选》录入作品的途径并非单一,还有从史书"剪截"一途,或"剪截"出可独立成篇的作品,或一并"剪截"出作品及对作品的介绍以成一篇。如此"剪截"的理论依据即是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谓的"别裁",其心理依据是读者对"知人论世"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小城三月》作为萧红最后一篇作品完成于香港,是研究萧红香港书写的一篇重要作品。在《小城三月》中难得地出现了萧红对家庭生活题材刻画的美化和诗化,这与萧红在港时期孤寂苦闷的心境和在异乡颠沛大半生后对故乡的无限深情是紧密相关的。而"翠姨"的爱情观某种程度也是萧红爱情观以及在港时期与端木蕻良情感生活的映射。《小城三月》中萧红罕见的明亮轻快的笔调,某种程度也是其香港时期乐观心境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在1927年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和《背影》一起被誉为朱自清散文中的"双壁"。如果说《背影》通过淳朴的叙事,以美德与真情激动着千万读者的心,那么《荷塘月色》则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带给读者是一种美的享受。《荷塘月色》是学生进入高三以来第一篇学习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初中学习过朱自清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读了两篇有关儿童经典诵读方面的文章,一篇是《我的儿童阅读观》,另一篇是《13岁以前的语文》。前者认为儿童应该读的书,首先是儿童文学作品。后者认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个"大石块"是国学经典,其中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显然,这两篇文章的观点不太一致,甚至有相悖的地方。由此引发了我对儿童经典诵读的一些思考。思考一:何谓"经典"?说到"经典",许多人一直以为就是指"唐诗""宋词""四  相似文献   

12.
审美惊奇论是在美学领域中新兴的理论,把它用于实践文本分析是一种新的尝试,也能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感受。在《站在高高楼顶上》和《回望沙原》两篇小说中,读者对作品中的人、事、情、景的"片断的、零碎的"的感受,被一下子"接通为一个整体"了,让读者在作品中"发现"了惊奇。  相似文献   

13.
《崔炜》是晚唐文人裴铏著名小说集《传奇》中的一篇,历来所受学界关注不够,但它实际上是一篇具有特殊价值的作品.《崔炜》乃裴铏"有意为小说"的产物,从故事背景的"有意"叠加,到情节模式的"有意"缀合,再到结构叙事的"有意"处置,《崔炜》取得了艺术成功,但也存在明显不足.裴铏的这一创作实例,有助于我们更加深细地理解唐人"有意...  相似文献   

14.
<正>《葡萄月令》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最能代表其语体风格的散文作品。其女儿汪明在《名家之后读名家之作》中如是说:"写完了这篇散文,他(指汪曾祺,笔者注)自己的得意之色已浮在脸上……"。显然,汪曾祺先生对自己的这篇作品也是非常满意的。然而,对于这样一篇内容与写法都非常别致的散文作品,学生在交流读后的最初感受时,却说:像流水账,看不出有什么好;像是说明文,写如何种葡萄的等等。看来,这篇散文教什么,如何教,怎样消除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语文月刊》2010年第11期载有《不能这样“登堂入室”》一文,认为下文中的“登堂入室”是望文生义而导致的误用,并拟改作“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6.
索菲·热尔曼(1776~1831),法国女数学家、物理学家.数学上她在数论方面贡献卓越.热尔曼出生在法国社会矛盾尖锐,秩序走向动荡的年代.为了安全,热尔曼的青少年时代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被父母留在家里学习.她也知道,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她好,所以她利用这段时间不断地学习.热尔曼的父母都是知识渊博的人,父亲给了她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学能力.所有的这些都为后来热尔曼在数学、物理、哲学等领域的成就打下很好的基础.后来热尔曼师从法国著名数学家拉格朗日,这里还有一段佳话.1794年,数学家蒙日在巴黎创办了综合科技大学.这里…  相似文献   

17.
黄延勇 《山东教育》2011,(25):32-33
【单元教材简析】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上承五年级上册"走近毛泽东"的人物专题,共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其他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这样就可以使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中的  相似文献   

18.
教师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是指能够适时、适量、适宜地抓住教学设计中的关节,启迪点拨,以激励学生对这些关节深入探讨的兴趣,以促进他们的积极思维.而不是将所有的关节宣讲殆尽,用于引导学生去钻研全篇.《猫》文对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难点不少,教师应紧扣如下三处重要关节,指导学生循径渐入,登堂入室.一、帮助学生读懂、看清全文的主次内容和基本结构.《猫》篇写了"我"喂养三只小猫的经过和结  相似文献   

19.
正一、诗词的发展诗词的发展历史悠久,因而,学好诗词必须先了解诗词的发展历史。《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总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主要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继《诗经》之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在汉代,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名为《楚辞》。  相似文献   

20.
刘德海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琵琶曲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他创作的《宗教篇》主要包含了《滴水观音》、《喜庆罗汉》、《晚霞情趣》、《白马驼经》四部作品,是其系列作品中较为成熟的一部,体现了刘德海先生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和兼收并蓄的创新理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宗教篇》的创作特点,让更多的琵琶曲演奏者能够对刘德海先生的作品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并能够在演奏实践中运用《宗教篇》的演奏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