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当代著名女性作家角田光代所著《第八日的蝉》,以纤细动人的笔触塑造了众多不寻常的母亲形象。在伟大母爱的光辉下,同时表现了处于人生困境中的女性在自我救赎过程中的艰难痛苦的心灵跋涉,显示了作家对女性生存和命运的成熟、理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2.
朱毅 《文教资料》2010,(19):30-31
中西方传统文化对道德内涵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直接引起了中西方道德范畴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即救赎观的不同。本文拟就明朝作家吴承恩的《西游记》与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桑尼尔·霍桑的《红字》所反映出来的道德观进行比较,来探究和揭示中西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救赎观的差异:一个主要是现世的救赎,一个主要是神性的救赎,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更合理的救赎观。  相似文献   

3.
当代美国南北战争小说解构了传统战争小说中女性缺失或女性形象塑造的固化模式,女性在战争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被重新挖掘,并被赋予了面向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治愈性力量。近十年的内战小说中,女性形象更具颠覆性,拥有了改变旧有社会秩序、重构政治格局的力量。当代美国内战小说塑造出差异化、多样化的女性形象,创作主体有女性作家,也有男性作家,反映出在后现代女性观的深刻和广泛影响下,美国精英文化阶层对女性社会分工、社会角色嬗变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并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了新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米德尔马契》中的多萝西娅为例,试图对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的“女性基督”形象进行深入分析,以此论证作家本人的宗教观在这一形象上的映射.通过追溯多萝西娅“女性基督”形象的确立,展现这一人物所具有的宗教力量和道德影响.代表传统的基督精神的“女性基督”人物是乔治·艾略特的理想寄托,承担着道德救赎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作为昭和时期三大女流作家之一,林芙美子在她的小说世界里塑造了许多在物质世界艰难生存,在精神层面寻求救赎的女性形象。通过放浪来获得救赎,凭借逃离来确立女性的主体性认知是林芙美子的文学特质。一方面,林芙美子的文学赤裸裸地暴露了近代男权社会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对父权社会下女性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强烈的同情;另一方面描绘了女性为争取话语权进行的抗争与奋斗,体现了她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关怀。  相似文献   

6.
《面纱》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作品,讲述了一个贪慕虚荣的女子凯蒂在一段无爱的婚姻中,由出轨走向自我救赎的过程。本文将运用人物分析理论,以人格结构为角度对《面纱》中主要中国女性进行分析,来挖掘毛姆的中国女性观。  相似文献   

7.
近二十年来,日本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带动了日本文学界女性文学的发展、本文选取了几位极具代表性的日本当代女性作家,通过分析其作品,重点阐释作品中所反映的女性思想及价值观,提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去婚姻观”,最终总结出在“去婚姻观”的影响下,日本当代女性文学作品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魏巍 《文教资料》2011,(36):86-88
本文在基督教思想的观照下对《日光流年》的死亡观、生存观、救赎观进行了分析。阎连科对土地、世俗和世界有无限的留恋,因此才对乡土的苦难有深刻的了解,并在现代主义文学观念的影响下才对这土地上的苦难有了更为深沉的思索和书写。然而虽然引入了异质精神资源,作家却没有提供超越苦楚的道路.也没有为自己找到超越死亡和忧伤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川端康成是一位十分擅长描写女性的日本作家,对女性的塑造和刻画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生涯,在这些形象的背后蕴含着他独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细读《宠儿》,联系作家的家庭和教育背景以及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莫里森的宗教救赎观。莫里森的思想受到西方基督教和非洲传统宗教的双重影响,他通过《宠儿》指出黑人要想获得救赎,不能被动地等候上帝,而要团结起来面对过去的伤痛,获得精神的解脱。  相似文献   

11.
记忆这个文化学的核心概念,为日本女性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路径。在日本的明治、大正时代,日本虽然学习西欧的先进文明,却将女性置于此外,仍然以"贤妻良母"为妇德标准来束缚女性。"生儿育女"是日本近代女性作家的肉体记忆,"贤妻良母"则是精神记忆。女性作家在作品里否定社会对其"生儿育女""贤妻良母"的定位,肯定满足自我欲望的"主体的性",以争取女性的肉体解放和精神解放实际上只是一种表象,而深层次的文学内涵则是要重塑女性作为主体的肉体记忆和精神记忆。  相似文献   

12.
茨威格·斯蒂芬创作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并不是如一般论者所指出的观照表现激情的力量 ,并给这些富有牺牲精神的女性以关怀和悲悯。作家所真正关怀和悲悯的客体恰恰是作家自我 ,即作家在文本中虚构一个女性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言人 ,通过女性话语的潜在转换以实现对自己的现实处境及内在精神世界的曲折表达  相似文献   

13.
平安物语文学时代是日本文学史上尤其重要的一个时代。独特的时代政治背景造就了一批博学多才、内心世界丰富的女流作家,其作品中体现的时代女性的个性及精神观尤其引人注目,且其散文、日记等诸多女流作品形式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对该时期的女流文学的发生、发展及代表女流作家的进行了浅析,并窥探了时代影响下的女流作家的内心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男性作家,李锐对女性有着其独特的偏爱,因为偏爱,李锐笔下的女性显得美丽而动人,她们在人生的困境中放出了异样的光彩;在饱经岁月磨难、饱尝人生苦难的女性身上,他有意无意地避开写女性的丑陋,而是把人性的光辉撒在了她们身上,使其作品中的女性有了一种救赎精神。  相似文献   

15.
近代日本,男尊女卑现象十分严重。作为白桦派进步作家,志贺直哉将自己对女性的同情与怜惜注入到文学创作中。在他的笔下,有在夫权压制下忍辱吞声的传统女性;也有努力在家庭生活中寻求尊重、理解,初步具备了觉醒意识的女性;还有凭借自身的美好品质,使男性相形见绌的女性。这些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凸显了志贺人道主义精神中的弱者关怀思想。  相似文献   

16.
菲茨杰拉德擅长刻画纵酒狂欢的场面和神形毕肖的酗酒者,酒是其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题材,它不仅是酗酒者的忠实伴侣也是其堕落之源。新潮女郎的饮酒行为是对男性权威的一大挑战和女性构建新女性身份的象征,实际上构成了新道德观、新伦理观的一项具体内容。酗酒具有时代道德幻灭之隐喻,菲茨杰拉德通过写作从沉沦酒精中找到了自我救赎和重生的途径,作家的自我救赎之道或许是他那个时代许多人的自我救赎之道。  相似文献   

17.
在大卫·米切尔的作品中,历史和女性之间的关系是作家探讨的重要主题,其作品中的历史叙事呈现出新历史主义倾向。米切尔凭借交响乐般的想象力,以虚构的故事和人物,表现了女性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的生存状态,暗示了导致女性人生悲剧的成因之一是无法摆脱的历史力量。同时,女性面对历史困境和命运压迫展现出非凡的坚韧,不为命运所打倒,努力求生,实现自我的救赎。  相似文献   

18.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以家族史的个体化叙事展现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经历和历史境遇,借女性救赎反思大历史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女性在小说中闪现着独特的人性之光,成为社会激烈动荡时代知识分子自我救赎的另类力量.这种救赎本身是在知识分子无力主宰历史与政治命运时对爱情、亲情、自由等人性和价值的回归,既是自我发现与拯救,又是对政治、社会的被动逃避,同时还是作者出于女性视角对历史叙事意义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露丝》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作家盖斯凯尔的第二部作品,作为描写"失身"女性形象的开山之作,这部作品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小说女主人公露丝和《圣经旧约》中的女性Ruth同名,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盖斯凯尔认为露丝正是在男权社会压迫下勇于正视自身错误并积极追求自我救赎的始祖。本文以个人成长和道德救赎为研究视角,将女性问题置于维多利亚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分析个人成长和道德救赎的关系,揭示女主人公是如何战胜道德困境,觉醒救赎意识,并最终实现内外双重成长的。  相似文献   

20.
在《爵士乐》中,美国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刻画了女主人公维奥莱特在社会压力和家庭危机中迷失自我又重新寻回自我的坎坷经历。小说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建构的困境,通过从身份缺失、情感扭曲和精神救赎三个方面分析维奥莱特实现主体建构的过程,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身份困境的反思和对黑人女性主体建构途径的思考,使读者更好了解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