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932年至1933年,上海党组织在中共中央和中共江苏省委的号召和指导下,曾组织了三次公开报名征收党员运动(以下简称征党运动)。这三次征党运动,是我党组织发展史中一个奇特现象。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上海“一二八”事变以后,当时经济政治中心的上海,淹没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全上海失业人数达24万。这一时期,上海党组织领导了各界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和蒋介石的妥协退让政策,显示了中国人民不愿做亡国奴和盼望民族振兴的气慨。但是,斗争的实践,使我们党较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第一是党组织的政治素质不高。当时上海有一百多个支部、七百余名党员,但切实能有计划地讨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经典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形象地将迄今为止的社会变迁比喻为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农业革命",历时千年,人类从原始的渔猎时代进入了农耕时代;第二次是"工业革命",自瓦特改良蒸汽机以来,人类从农业社会过渡到了工业社会;第三次是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基础,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有人将其称之为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而后者更为人们所熟知。当前,我们正处在第三次浪潮中。区别于前两个社会阶段,信息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经典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形象地将迄今为止的社会变迁比喻为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农业革命”,历时千年,人类从原始的渔猎时代进入了农耕时代;第二次是“工业革命”,自瓦特改良蒸汽机以来。人类从农业社会过渡到了工业社会;第三次是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基础,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有人将其称之为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而后者更为人们所熟知。当前,我们正处在第三次浪潮中。区别于前两个社会阶段,信息社会更加强调以知识、信息作为!产要素.强调科技创新,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让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活水源头。  相似文献   

4.
放学后时间对儿童的成长可能是"危险",也可能是"机遇"。当低收入工薪家庭无力照顾放学后子女时,美国"放学后计划"提供了将"危险"转换为成长"机遇"的第三方环境。本文对美国"放学后计划"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发现它对低收入家庭儿童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教育补偿作用,是消除城市贫困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放学后计划"得到了美国民众高度的公共支持。  相似文献   

5.
美国第三次中小学课程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延续至今,其主要动向有: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联邦政府引导,非政府组织和广大民众积极参与;课程结构上和评价上的统一性与多元化协调发展;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重视学术学科与人文学科的整合;融合以往课程改革理论的优点,进行综合改革。这些动向对我国课程改革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对美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开创了近代美国大规模群众斗争模式,并促进了社会运动的开展:第二,鼓舞了第三次女权运动的展开:第三,改善了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第四,它使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五,它重塑了美国黑人的形象和信心;第六,它有利于美国社会的稳定;第七,它充实了美国宪政的内容,捍卫了美国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相似文献   

7.
美国第三次课程改革的特点:1.加强学生的品格教育;2.联邦政府引导,非政府组织和广大民众积极参与;3.课程的统一性与多元化协调发展。这些特点对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启示作用有:1.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仍然需要加强道德教育;2.课程改革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过程;3.继续推进课程的统一性和多样化发展方式;4.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要不断进行课程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慈善捐赠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分配,是我国分配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前两次分配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启动晚,困难多,目前还没有形成普遍的捐赠救助社会习惯和公众行为,因此需要从政府、企业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来推进第三次分配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日本针对新的国际形势的需要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称为日本教育史上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是社会和教育自身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是日本教育的自我审视和自我完善。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经验和启示,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第三次浪潮》是美国社会学家、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名著。本文主要是通过托夫勒对第二次浪潮技术给社会造成的负作用和危害的揭示,指出当社会进入第三次浪潮时期,人们改变了世界观,对第三次浪潮技术的社会危害要加以控制和引导的思路,从而证明一个观点,即现代反科学(技术)思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人类走出破坏性生产与粗放式发展之蓝图构想与路径选择,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之趋势方向与必然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现实可行性以及未来悦纳性,第三次工业革命肯定会到来且已初现端倪。面对扑面而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我国职业教育要实现自身的范式转型以积极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所提出的新要求、带来的新挑战为导向,抢占职业教育发展之先机与制高点。  相似文献   

12.
第三次分配是以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为表征的新型分配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重要制度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寰宇中,分配形态将随着人类生产方式变迁的大致轮廓经历三个历史位阶,第三次分配从属于分配形态的历史高阶,是通达“基于需要的按需分配”理想图景的重要节点。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第三次分配的生成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从现实逻辑来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新分配制度的生成提供了基本前提;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及其衍生的共享伦理思想为新分配制度注入了伦理道德的意蕴;从制度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内在先进性和人民性的实践外化助推了新分配制度的最终生成。第三次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研究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逻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长远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出现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第一、第二次分配重要补充的第三次分配,在现阶段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真正的公平。但第三次分配在现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文章从税法角度着力于探讨如何完善第三次分配的税制环境,以期更好地促进第三次分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家政策一直倡导行业、企业等第三方参与职业教育的评价,这是构建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必然举措,是推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实践要求,是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当前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还存在政府缺乏保障、社会民众不认同、职业院校排斥和第三方评价机构自身缺乏专业性等问题。要推进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高质量发展,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提供制度支撑;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增强认同意识;职业院校要努力转变固有观念,提升办学能力;评价机构要提升专业水平,打造评价品牌。  相似文献   

15.
五四以前,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活动的高潮。这三次翻译高潮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一种历史必然性,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为满足救国图强的需要,中国有识之士把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从而掀起了第三次翻译高潮——西学翻译高潮。本文将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浅谈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掌握美国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内容及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府干预经济思想指导下实施的不同模式,如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和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二战以来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基本状况,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果及对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贸易组织、欧盟等组织的基本特点,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主要考点:美国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现代科学技术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包括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等。  相似文献   

17.
人类正在由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第三次浪潮就是信息革命,其代表性象征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第三次浪潮中的信息社会与前两次浪潮中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再以体能和机械能为主,而是以智能为主,信息类无形产业将成为关键资源。  相似文献   

18.
1985年,美国科学发展协会,在全国科学技术教育委员会等机构和企业的资助下,延聘国内外科学,教育界的400位科学家、教授、教师及一些科学、教育机构负责人,毕四年之功,共同起草并审定了《2061计划——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副题为:“关于科学、数学和技术知识目标的2061计划报告”)。这项被美国舆论界称为“最雄心勃勃”的教育计划一旦成功,不仅将使美国的基础教育发生根本变化,而且将给国民素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方面带来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2061计划——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2061计划》产生的背景。第二部分,论述了“全国技术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具体建议”,主要是每个学生在13年(1年幼儿园、4年小学、4年初中、4年高中)教育中所应获得的基本科学知识。第三部分列出了实现《2061计划》提出的目标应采取的一系列步骤及措施。改革教材和教学方式是《2061计划》提出的改革重点,尽管这在美国刚刚起步,许多方面还停留在设想和原则上,但《2061计划》的基本思路及其为美国初、中等教育所描绘的蓝图仍值得我们借鉴。现将《2061计划》的第三部分摘译成文,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9.
早在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尝试》中首先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和它的五大特征:一、经济上从制造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二、社会的领导阶层由企业家转变为科学研究人员;三、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四、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有节制的,技术评价占有重要地位;五、制定各项政策均需通过“智能技术”.总之,在后工业社会里,“理论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已成为革新和变革的直接力量”.1980年美国知名学者、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发表了《第三次浪潮》一书.他从生产力的角度回顾了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展望未来.他认为,人类迄今已经经历了两次文明的浪潮:第一次浪潮使人类从渔猎时代进入农业时代;第二次浪潮使人类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今天,人类又面临着第三次文明浪潮的冲击——从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即后工业社会.托夫勒在书中不仅描述了新时期工业和技术变化——计算机、全球电信系统、新能源、生物技术、向空间和海洋进军等等,还从就业、家庭、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多方面论证了这些变化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1863年至1917年间,法国曾先后四次提出在汉口建立或扩张租界的要求。法国或是借助条约扩张鲸吞,或是擅自越界不断蚕食,图谋染指西侧京汉铁路的控制权,租界轮廓也随之不断变动。由于晚清政府的软弱与妥协,法方的野心曾先后三次不同程度得以实现,但第四次的扩张计划因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坚决抗争及一战的骤然爆发而以落空收场。本文通过对法国外交部所藏档案的整理与研究,还原汉口法租界建立与扩张史,再现了中法双方在不同时期的博弈过程,并探讨了中国政府、法租界、汉口民众和其他列强在历次事件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