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作为一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形象,贾宝玉已经广为人知了.近年来,有人提出新观点:“贾宝玉并不是什么‘叛逆者’,而是一个‘多余人’.然而,我认为,贾宝玉既够不上“叛逆者”称号,也还没达到“多余人”的水准,他就是他,一个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有较大逆反心理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他的志趣、言行,都还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 ,红学界受传统思维的束缚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大多停留在阶层论、社会历史学等学科的范畴中 ,就贾宝玉的形象而言 ,学界大致有以下 3种观点 ,其一 ,以教科书为代表 ,认为贾宝玉是一个封建的叛逆者形象。其二 ,以一些比较文学学者为代表 ,将贾宝玉与俄国 1 9世纪文学中出现的“多余人”做比较 ,认为贾宝玉属于中国贵族阶级圈子里的多余人。[1]其三 ,把贾宝玉做了一定程度的性心理分析 ,注意到了贾宝玉的精神病变 ,从而认为他属于一个他所在社会的精神畸形儿形象。前两种观点侧重分析了贾宝玉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第三种观点已意识到其…  相似文献   

3.
“多余人”形象的出现,是世界文学史上特有的现象。“多余人”随着贵族革命运动的开始而出现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变度,继而又随着贵族革命的终结而销声匿迹,寿终正寝。于此,从文学和史学的双重角度多视角地分析和论述了“多余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残酷时代里的悲剧。我们在为这悲剧而感叹时,也从历史反思的角度,对他们及其时代有了一个本质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倪吾诚是一个“多余人”的典型形象。中西化的撞击冲突是使其成为“多余人”的历史原因,倪吾诚在现实生活中的迷惘,挣扎,无力,失败,符合典型的“多余人”特征,倪吾诚与其他“多余人”比较,同中有异,个性鲜明。倪吾诚的是性格的悲剧,是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学术界多年来有关19 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的众多争议, 并从19 世纪的文化视野出发, 以辩证的态度对“多余人”的典型性问题、悲剧原因、历史功过等进行了多层次多方面的探讨, 阐明“多余人”是俄罗斯新旧文化交替的悲剧典型。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出现了"多余人"形象系列,他们既有一脉相承的共同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质。通过对"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的爱情观、友情观以及对待自己痛苦的态度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揭示其出现的时代必然性、悲剧性和历史进步性,突显其"多余人"的形象特质。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一部思想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巨著。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塑造的封建地主阶级叛逆者的典型。曹雪芹在贾宝玉身上是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的。他让自己的主人公打起反对儒家思想的旗帜,并通过他和封建卫道者的斗争的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意识形态领域里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抨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精神支柱——儒家思想,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孔子的儒家思想,原来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以后儒家思想便和封建主义结合起来,经过历代封建文人的修补和发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正如毛主席所说:“那时的统治阶级都拿孔夫子的道理教学生,把孔夫子的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叛逆者的贾宝玉,必然要和反动腐朽的儒家思想发生尖锐的矛盾和冲突。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正是在这种矛盾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格斯拉,英国著名作家高尔斯华绥在他的短篇小说《品质》中塑造的典型形象。祥林嫂,中国近代著名作家鲁迅在他的短篇小说《祝福》中塑造的典型形象。虽然他们各自的国籍、社会体制甚至经历、遭遇不尽相同,但同为社会底层平凡而卑微的小人物,他们的悲剧命运有许多共同之处,现梳理如下。一、勤劳能干,失业饿死,怪哉!格斯拉是一位诚恳老实、手...  相似文献   

9.
拉斯蒂涅和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择手段出人头地”的典型形象。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人生目标,在权钱网络的笼罩下,不择手段的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各自的人生。最终,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于连却以他平民孤傲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本文从两个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阶级出身、人生目标的实现方式、气质性格、人性归宿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0.
贾宝玉,是曹雪芹呕心沥血塑造的一个反孔孟之道的艺术形象。他在反对孔孟之道的仕途经济、男尊女卑、封建婚姻的斗争中,逐步地产生和发展着自己的叛逆思想和性格,成为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 贾宝玉这一典型出现在十八世纪的中国封建社会。那时中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地主阶级专政,镇压人民的反抗,实行了所谓征举“山林隐士”、开“明史馆”、设“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以高压的手段控制着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同时,他们抬出孔老二的亡灵,追封他为“大成至圣先师”,还大力  相似文献   

11.
贾宝玉人生悲剧的精神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显性历史寄寓价值的作品,历史发展中的矛盾构成了作品整体性悲剧特征的内核,这种悲剧性特征体现在作品多种艺术构成元素之中,贾宝玉的人生悲剧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贾宝玉的人生悲剧不仅表征了历史的真实,他对自由的执着以及追求自由中的孤独从人性深处暴露了这一典型形象的精神真相。  相似文献   

12.
“多余人”形象的出现,是世界学史上特有的现象。“多余人”随着贵族革命运动的开始而出现在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变度,继而又随着贵族革命的终结而销声匿迹,寿终正寝。于此,从学和史学的双重角度多视角地分析和论述了“多余人”的悲剧,是时供的悲剧,是残酷时代时原悲剧。我们在这悲剧而感叹时,也从历史反思的角度,对他们及其时代有了一个本质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文章考察了《红楼梦》的中心事件即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 ,分析了这种悲剧的产生 ,除了各自性格方面的原因以外 ,主要的还是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指出了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封建社会“大观园”悲剧的高峰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初步意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我自己正在研究中,还没有完成,今天只能提出一些初步意见。半年以前,我曾经和一些研究历史和文学史的朋友们座谈这个问题,他们都认为这是在历史教学中与搞文学史的感到困难的问题,对某些历史人物应该肯定还是否定,没有把握。某些同志在研究古代画家时,把他们的阶级出身与艺术才能没有区别对待,造成了困难,所以只好笼统地说是中小地主出身。其实,如明代之董其昌就不是中小地主;他是大地主而且是恶霸地主;又唐代的王维,有庄园,有别墅,当然不是中小地主。因为过去能受教育的只是统治阶级的子弟,过去的画家大都出身于地主家庭中;当然也有出身农民的,例如王冕,但这样的人并不多。要知道过去时代掌握文化享有文化的人都是什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文学作品。 作者塑造了两个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并以他们两个人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日趋衰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多余人"精神上的富有和思想上的敏锐以及语言批判的锋利,足可以使他们成为"英雄",但意志上的怯懦和行动上的懒惰,又使他们成了没有希望的精神叛逆者。他们不与统治者同流,又与人民群众隔着一层,在社会生活中找不到适合的地位,最终成为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多余人"。贾宝玉正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本文将根据"多余人"的规律性特征,对贾宝玉进行对照性的鉴别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高巍 《文学教育(上)》2011,(17):144-145
对于文学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探讨,历来是文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在文学史上《围城》是探讨人物悲剧的典范。《围城》是一部知识分子小说,成功的塑造了悲剧人物方鸿渐的悲剧形象,揭示了《围城》中旧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本文从方鸿渐的形象刻画入手,探讨其命运悲剧产生的多种根源。明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重压和人的生存状态,并对其作品的意义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屠格涅夫"多余人"形象对中国新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的产生具有启迪作用。文章从屠格涅夫对郁达夫的影响以及两人气质的相似性出发,来对主人公罗亭和郁达夫小说《沉沦》的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探讨他们的悲剧命运的相似性和不同特征。最后进一步思考对"多余人"和"零余者"研究分析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多余人”是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史上一组独特的文学形象,是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转型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一批优秀贵族知识分子。今天重新解读“多余人”意义重大。“多余人”其实并不多余,他们不仅丰富了19世纪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人物画廊,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不仅为文学史、也为人类思想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综观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他们走向文坛时虽然都很年轻,却都富有崇高的人生理想;他们家庭的经济条件也都非常不错,但却敢于背叛自己的阶级出身而成为中国现代化政治革命的追随者;他们都具有接受良好教育的可能,却自觉放弃了自己的学业成为了呼唤现代文明的时代歌手,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为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无穷的生命活力;同样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使20世纪中国文学充满者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