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丽英 《考试周刊》2009,(1):101-102
提到[ -てぃゐ]为句型,大多数人第一想到的可能是其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用法,还可能会想到其表示状态结果持续的用法。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者会逐渐发现在有些[ -てぃゐ]的句子中,其用法并不是上述两种用法。因此,本文从[ -てぃゐ]句子前接的动词分类和动词的体上来阐述对此句型的几点理解。  相似文献   

2.
在日语的日常会话中,[文末表现]是相当丰富的,对于发话者表达自己的意图起到非常微妙的作用,[けど]注1)往往也被用于句尾来表达发话者的某种特殊的含义.通过观察发现,日语学习者在使用[けどの文末,表现]方面存在一定的误用,本文利用KYコ一パス注2)中出现的日语学习者的[けどの文末表现]实例来简单地分析一下学习者在回答要求提供信息的提问中所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谈谈[x]和{x}     
[x]表示实数x的整数部分,或者说[x]是不大于x的最大的整数。例如,[2.5]=2,[π]=3,[—5]=—5,[—5~(1/2)]=—3。如果把一个实数表示为一个整数与一个正的纯小数或零的和的形式,即x=[x]+{x},(x}是x的小数部分,那么{x}=x—[x]。例如,{2.5}=0.5,{π}=π—3,{—5}=0,{—5~(1/2)}=—5~(1/2)+3。  相似文献   

4.
[病例1]判断:将9:15的前项减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也要减6。( )  相似文献   

5.
<正>数学中有一种数列叫"二级等差数列"。"二级等差数列"也称"差后等差数列",就是数列的后项减前项,组成的新数列是等差数列。比如3,7,12,18,25就是二级等差数列,为什么呢?用后项减前项可以得出4,5,6,7,很明显,得出来的新数列为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仔细观察3,7,12,18,25这个数列,如果直接用后项减前项,它并不是一个等差数列。但是,如果用后项减前项的结果组成新数列,那么我们就可以惊喜地  相似文献   

6.
对于任意实数x,[x]表示不超过。的最大整数,符号[ ]叫做取整号,或叫高斯记号.取整运算(函数)又叫做高斯函数.由定义可知,[x]≤x,x=2.3时,[2,3]=2,x=-2.3时,[-2.3]=-3.与[x]密切相关的是x的小数部分,我们用{x}表示,在定义下,x减去它的小数部分就等于它的整数部分,即x-{x}=[x],因此x=  相似文献   

7.
高斯函数[x]     
基础知识设x为任意实数,用[x]表示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例如:[3.14]=3,[-1.4142]=-2.这个函数[x]称为高斯函数(亦称取整函数). 显然:高斯函数[x]的定义域是R,值域为Z,其图象是不连续的水平线段(如图1):  相似文献   

8.
马文静 《考试周刊》2010,(15):109-110
日语表示顺接假定条件的接续助词“は、と、たら、なら”,在意义上较为接近,给初学者造成许多困惑。本稿主要参考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分析研究,“~ば”的特点是多表示纯粹的假设关系,强调前项是后项的条件.后项一般不是既成事实;“~と”多表示一般性的、习惯的事,常用于表示经常发生的事;“~たら”多用于口语,强调个体行为;“~なら”表示一种反事实的纯粹的假设,后项多以表示感情的方式结句。希望通过本稿的分析能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ば、と、たら、なら”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x]与{x}     
我们知道,[x]表示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x}表示x与[x]的差。本文介绍它们的一些基本性质及其简单应用。由[x]及{x}的意义容易知道: 1.[x]+{x}=x. 2.[{x}]={[x]}=0. 3.[x]≤x<[x]+1. 4.若x≥y,则[x]≥[y].特别若x≥0,则[x]≥0。 5.若  相似文献   

10.
设x是实数,符号“[x]”表示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例如:[7.5]=7,[1/6]=0,[-4.8]=-5,[n]=n(n为整数)。由[n]的定义可知:(1)x=[x]+α,0≤α<1;(2)〔x〕≤x<[x]+1或x-1<[x]≤x;(3)[n+x]=n+[x](n为整数)。利用这些简单的性质,可解一些含有[x]的方程。解法的基本思想是:先求出  相似文献   

11.
(一)比和比值 [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相当于“除”。 [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它是一个数值。可见比和比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式和商。 (二)比和比例 [比例]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比例是在比的基础上发展来的,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但它们是两个  相似文献   

12.
一般人们认为奉节方言中只有[x]声母,而没有[f]声母.作为土生土长的奉节人,我认为是有的.去年寒假(2003.1-2003.2)我特意就此问题作了一次调查,结果证明奉节话中确实是有[f]声母的字,并且,在普通话中读[x]声母的字,在奉节话中有些却读[f]声母,相反,在普通话中读[f]声母的字,有的却读成了[x]声母.即是说,[x]、[f]两声母在奉节话中是相混的.  相似文献   

13.
"到"在现代汉语共时层面是一个多功能语法形式,常被当作动词、介词、助词、构词语素等来分析使用,但存在争议。"到"由独立运用的动词到连动前项、连动后项,逐步从主要动词到次要动词,进而向着功能词的方向发展,至今没有完全虚化为典型功能词,只在少数句法环境中兼有这些词的某些特性。"到"的语法化经历了三条路径:独立动词→连动前项→介词,独立动词→连动后项→趋向补语→结果补语→程度补语→补语标记(结构助词),独立动词→连动后项→趋向补语→结果补语→构词语素。  相似文献   

14.
区分ば、たら、なら、と的用法主要在于区分这几个词在表示假定条件,确定条件,恒常条件时的差别。ば、たら、なら、と都可以表示假定条件。但是と后项有语气限制,不能是表示说话人希望、意志、命令等的内容。ば要求前项不是动态动词。ば、と可以表示恒常条件,但是たら、なら不可用于恒常条件。たら可以表示确定条件,其他三个都不可以表示确定条件。  相似文献   

15.
高斯记号[x]表示不超过实数x的最大整数,例如[2]=2,[5~(1/2)]=2,[-5~(1/2)]=-3。在数学竞赛试题中,经常要求对含有高斯记号的方程求解,以考查学生识记符号与探索问题的能力。本文介绍这类高斯方程的五种求解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だって""から"等接续表达来明示在会话中有因果关系的前项和后项的情况为研究对象,探讨这种因果关系在会话中一般会伴随什么特征出现。通过探讨得到几个观察结果,然后用自由会话语料库进行验证,最后确认的确存在这些特征。此研究得出因果关系的原因项和结果项的顺序关系是依赖接续助词来表示,以及原因项和结果项是有邻接性的结论,这将成为通过机械处理来理解谈话的一个线索。  相似文献   

17.
教学拾零     
求比值与化简比赵海兵  凤庆县城完小 教学拾零求比值与化简比历来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问题。求比值与化简比的方法不同,其结果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首先,求比值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可以得到一个分数、小数或整数。小数、整数均可用分数形式表示。即比值可看作是一个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而化简比是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化成互质的数。由化与分数间的关系可知,比值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后,这一分数的分子就是比的前项,分母就是比的后项,写成比的形式,就是最简整数比。这样,求比值与…  相似文献   

18.
と、ば、たら、なら都可以构成条件句,表示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但由于说话人的发话意图、语境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と强调结果的必然性或直接叙述一种结果,后项不能以意志、主张和命令等形式结句;ば强调条件的必要性,后项多为判断、意志、主张、命令和劝诱等,成语、谚语中的恒常条件一般用ば;たら强调条件的实现性,当后项以过去时结句时,表示后项的结果是偶然性或一次性的,是出乎意料的;なら强调条件成立后的结果,后项一般表示说话人的意志和主张,なら不表示客观事实的假设,不能用过去时结句。在能否及如何表示顺接假定条件、顺接确定条件、恒常条件、习惯性和反复性动作、提出话题、前提条件等用法中,这四个词的用法不尽相同,只有理解と、ば、たら、なら各自的用法及其异同点,才能较好地掌握并运用这四个助词。  相似文献   

19.
“不是 NN”结构中的“NN”可以是偏正、复指、联合关系。当“NN”为复指和联合关系时,由于句法格式的限定,“不是”否定的是“NN”的整体。我们收集的语料表明,复指、联合关系的“NN”在“不是 NN”结构中的比例很小,绝大多数的“NN”是偏正关系。当“NN”是偏正关系时,“不是”的否定范围有时只能否定前项,有时只能否定后项,有时前、后项或整体都可能被否定。出现只能否定前项或后项的情况,和“NN”表示的概念范畴的外延有关。“不是 NN”结构,前后项及整体都有可能被否定的情况比例很大,静态地看,歧义指数很高,尽管如此,实际言语交际活动中出现歧义的情况并不多见,这和表达者有意或无意为之的语篇消歧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20.
井焕茹 《林区教学》2009,(11):78-79
推量助动词[たちぅ]和[ゐしハ]是现在日语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推量表达方式,都可以用来表示对事物、情况的推断。[たちぅ]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推测,表达“尚未做出结论,处于判断过程之中”的语气;[ゐしハ]一般用来表示有客观根据的推断,是将说话人的推测“实质化”,把事物的可能性作为结果表达出来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