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地处边陲,处于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带。历史上的人为活动又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导致了清前期云南灾害的频繁发生。清政府对云南实行了平粜、赈济、蠲缓、借贷等灾赈政策。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且对今天的救荒救灾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宣统元年甘肃省爆发了严重的旱灾,灾情十分严重,一时间舆论纷纷指责陕甘总督升允匿灾三年不报,朝廷遂将其罢免。与此同时,各地展开了协助赈济陇灾的活动。直隶省的协赈活动虽然发起的时间比较晚,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募捐活动都非常踊跃,对协助赈灾尽了应有之力。同时,这次活动也反映出了清末直隶省募捐赈灾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末我国引进法国地方教育行政制度——大学区制度,并对其进行了改造,以适应本土经济社会状况,在江、浙、沪、京、津、冀等相对发达地区进行了实验,两年后以失败告终。这次改革带来了很多启示,即一次成功的教育模式移植首先必须对模式进行成功的本土化改造;要取得其它社会系统尤其是行政系统的支持;根本目的是要获得民族心理认同,契合本国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4.
崔艳丽 《文教资料》2008,(33):91-92
20世纪20年代末我国引进法国地方教育行政制度--大学区制度并对其进行了改造,在江、浙、沪、京、津、冀等相对发达地区进行了实验,两年后以失败告终.这次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即一次成功的教育模式移植必须首先对模式进行成功的本土化改造,要取得其它社会系统尤其是行政系统的支持,根本的是要获得民族心理认同,契合本国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5.
赈运减免车价作为近代政府救灾的重要举措,在北京政府时期完成了从实践到立法的跃升,并在1920年代的救灾实践中不断完善,走向成熟。通过对赈运减免车价法规文本的分析,发现在其演变过程中法规结构更为清晰,规定更为细密,程序更为规范,但赈运减免车价的优惠力度渐趋收紧。北京政府时期,赈运减免车价法规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得以确立,法规的施行推动了救灾物资与人员运输便利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国时期的救灾法制建设。但由于军阀混战的影响,法规规定与具体实践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其施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6.
乾隆时期,直隶等18直省灾害频仍、严重。面对灾情,清高宗始终将灾赈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实施,灾赈州县厅次达11 505个,为此耗费了国库岁入银、粮的13.4%和11.6%,创有清一代甚至中国古代史上历朝灾赈钱粮额之最。18世纪中期以来,有关乾隆朝的官方灾赈耗用钱粮额问题,引发社会关注。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利于我们窥视乾隆帝对灾赈的重视程度,洞察其灾赈政策和行为的成败得失,也有助于后世从一个新的视角思考乾隆盛世兴衰之由。  相似文献   

7.
从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二次革命,由于各派势力的共存、制衡,民国初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主进步局面.北京临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联合政府的性质.二次革命后,原革命派力量被消灭或驱逐,支撑合作的力量制衡被打破,联合政府一变而为北洋专政,再变为袁世凯一人专政.民主进程被打断,袁世凯本人也因多行不义而自毙.从北京临时联合政府到复辟帝制的巨大反差,充分说明制衡机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期,政府财政乏力,传统官赈衰微,爱国人士大力倡导,民间义赈组织兴起。义赈机构充分利用近代化的新型交通工具,新型通讯工具和新型的传播媒介,凭借其宽阔的筹赈视野,灵活的筹赈手段,多样的施赈方法实现了荒政理念由传统向近代的跨越。  相似文献   

9.
民国高校自主办学教育改革立法,既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产物,也对中国近代社会及其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自主办学作为民国高等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结果,其立法进程、法制内容及历史地位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相似文献   

10.
民国高校自主办学教育改革立法,既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产物,也对中国近代社会及其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自主办学作为民国高等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结果,其立法进程、法制内容及历史地位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相似文献   

11.
募捐是是慈善组织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以华洋义赈会为例,它通过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唤醒大众的公共意识,并通过多种募捐形式来刺激民众经年募捐产生的厌烦心理,收到较好效果。但是,近代中国的国贫民穷和社会公共意识缺乏,成为制约募捐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有效教学研究的片面化倾向分析入手,探讨了教学的有效性与道德性可能存在的悖论,进而通过引入儒学的"以善致善"命题探讨了教学中目的与手段一致性的教育学意义,并将其作为理解教学道德性内涵的重要视角。而真正教学道德性的彰显亦即德性教学的实现,不妨从认清理论立场并克服认识障碍,从科学认知走向"体知",以及体现教师责任的教学方式转变等几方面展开努力。  相似文献   

13.
14.
民国时期,我国一些新闻教育工作者和学者提出,除了在大专院校开展新闻教育外,还要在中小学添设新闻学科,加入读报内容,或利用广播、民众教育馆等设施,向民众灌输新闻学知识。这种普及新闻教育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媒介素养教育思想的萌芽。这些思想在当下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的中学科学教育正由传统向现代转变。那时的科学教育重视科学课程的开设,注重实利教育,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在这些特点的启迪下,当前开展科学教育应加强政策规划,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师资建设。  相似文献   

16.
黄纯艳教授:今天我们从宋朝在当时国际秩序、经济体系,以及其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来讨论宋朝在东亚世界中的地位与影响。历史学视野中的"东亚世界"有一个发展过程。学术界所讨论的汉唐时期的"东亚世界"包括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宋代则增加交趾、明清琉球被纳入讨论范围。对宋朝的认识从讨论"积贫积弱"到关注唐宋变革,从一个方面显示了学术界对宋代历史的重新审视和评  相似文献   

17.
<正>李帆教授:本讲主要围绕学术史的若干基本问题展开讨论,大致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何谓学术史,二是学术史为何兴起并成为"显学",三是何谓中国"近代"学术史。首先说何谓学术史。坦率地讲,截至目前,还没有谁能对"学术史"这一概念做一完善界定,这始终是个见仁见智、颇有争议的问题。如果直白概括,学术史当然是研究学术发展历程的学科,不过这话等于没说,就像说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发展历程的学科  相似文献   

18.
民国学界农业职业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时代背景,在深受国内职教思潮影响的同时与职教实践形成了互动。民国学者们在农业职业教育的目标与作用、农业学校的设置、师资选择与培养、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诸多方面的论述视角多元,观点多样,形成了该历史时期农业职教思想史的丰富面向。民国学者们的主张对当前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启示包括:从推动乡村振兴的高度认识农业职业教育的作用、结合区域实际开展农业职业教育本土化改造、建立农业职业教育教师定期下乡机制、根据工作任务编制农业职业教育教材、构建多部门共同参与农业职业教育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宗教教育是教会中学必须一以贯之的教育事工,浙江教会中学也不例外。自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起,浙江教会中学迫于社会各界压力,进行了调整改革,宗教作为必修课的地位被取消。但是,不管如何变化,宗教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而且特色明显,这对当下的中学思政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