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翻译跨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认知理论被应用到翻译研究中。图形背景理论是一个基于突显的认知理论。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图形背景理论与翻译的关系以及图形背景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词汇层面的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语码转换过程,其只注重探讨语言层面的问题,而忽视了翻译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前我国的翻译研究也侧重翻译标准及翻译技巧的研究,重结果而轻过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说,翻译就是特定认知体验在两种语言文化之中的移植和再现,词汇翻译中涉及人的认知及心理基础。本文应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想认知模式,研究词汇层面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词汇意义的获得过程,意在为词汇翻译研究提供认知角度的理论支持及视角。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不同语言群体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翻译理论在时代背景下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学界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区别于其他语言类教学。《新背景下的翻译理论及其发展探究》一书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对国内外翻译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梳理。翻译学流派分为:生态翻译学、语料库翻译学、翻译伦理学、认知翻译学、计算机辅助翻译学以及功能视角下的翻译学等,各个翻译学派都有其产生的特定的时  相似文献   

4.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理论.强调了语境效果及推理模式:翻译是一个对语言进行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二者都是对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进行研究.因此,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对翻译这一交际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全面、科学地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5.
以兰盖克(Langacker)的认知识解理论中的视角为理论基础,分析汉诗的英译。该研究深入探讨了视角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可表现为:视点、指示词、移情、主/客观性、以及图形—背景等多个方面。研究发现视角理论揭示了言语者的心理情感、心理距离等心理方面,为诗歌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认知翻译学的兴起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范式。本文着眼于译者翻译过程,结合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识解相关理论,分析了"新型大国关系"六个具有代表性英译版本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识解表征。研究发现,翻译过程中对该术语的意识形态内涵识解过程由不成熟到成熟,其中译本的策略和倾向能够以认知识解的不同维度给予合理解释。识解演进过程反映为译文适切性的不断提高,证实了译者认知识解能力在翻译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政治术语翻译中,识解通过揭示术语潜在的意识形态而自上而下地提高译文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由于认知科学的发展以及隐喻认知功能的发现,隐喻研究日趋活跃,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问题发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原型理论、关联理论等理论对揭示翻译的思维过程、准确传达隐喻意象以及确立隐喻翻译策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认知过程,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译者应当充分考虑到读者的认知环境,并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来帮助读者取得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9.
依据认知语言学,翻译是建立在多个认知主体多重互动基础之上的一种认识活动,译者通过识解、翻译、再创三阶段将源语言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用目标语言映射转述出来。Fauconnier概念整合机制以激活基于构式单位的认知框架,使心理空间内的成分发生映射、匹配等方式,详细阐释了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将该机制运用于翻译过程研究可揭示作者、译者、读者间心智互动及认知参照关系,从而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识解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认知识解理论应用于翻译领域就是以识解的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四维度解析译文的主观性的翻译过程。应用认知识解理论探讨《庄子》三个译本中在句子层面的英译差异,分析古汉语中句子英译的识解过程,是研究句子英译的一个新思路,也为古籍翻译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关联理论指导下,商标翻译需充分考虑译语受众的认知背景和心理期待,力求使潜在消费者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取足够语境效果。本文以商标翻译为例,从关联理论的研究角度对商标翻译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赵微  贾岩 《海外英语》2022,(15):8-10
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新范式,侧重研究译者主观活动及其翻译过程。从认知翻译学视角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词汇英译,进而探索古诗词英译过程中译者对意象词汇的识解与重构,对认知翻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乌夜啼》两英译本,将译者的识解过程分为辖域/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四个维度,分析总结不同译者的翻译重构策略,以此反映译者的认知机制,丰富认知翻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翻译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研究的就是双语转换的心理过程及其认知机制。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了解进行文化负载词翻译时译者的思维过程,以开拓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认知中的突显观对翻译过程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形/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后来主要用于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图形,背景的特性,反映了语言在空间和时间上所遵循的规律。由于认知思维模式,观察和描述事件时间角度的不同,影响到图形背景的选择和图形背景的位置顺序。本文着重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为视角,探讨翻译的过程,力图通过这个视角对翻译的过程有更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孟俏 《英语广场》2024,(4):15-18
认知翻译学认为既要尊重翻译的客观性,也要重视翻译的主观性。本文在认知翻译学中识解理论的指导下,以《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的翻译为例,从辖域/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四个方面探讨了古诗翻译的主观性,证明识解理论对古诗翻译过程的解释力,以期为更加科学系统地从事和研判翻译活动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6.
朱桂花 《文教资料》2021,(1):216-217
大学英语教师在"基础英语"翻译课堂中引入微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翻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翻译规则的过程中,建立对翻译学习的深层次认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基础英语课的翻译背景,帮助学生挖掘学习资源,发现知识点背后的英语规律,提高英语素养。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的理解和表达都依赖于对语境的正确理解。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这一概念从认知的角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译者如何求得最佳关联,正确理解原文本并生成最佳译文是建立在对相关语境的准确把握这一基础之上的。从关联理论的认知角度来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实现最佳语境关联对翻译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主流学派,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并得到迅猛发展。在此国际学术背景下,国内的认知语言研究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景象,各路学者和研究机构从综述到专题、从理论到实践,硕果累累。与此同时,对认知的探讨和研究也从语言学渗透到了哲学、文学、翻译、传媒、教学等层面,这些都使得国内语言文学的认知研究格局呈现了系统化、多元化的趋势。为促进和加强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翻译及语言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翻译的多元系统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论背景,该理论创始人埃文-佐哈尔的理论观点、理论贡献及该理论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多元系统理论为翻译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的意义不言而喻。语言研究的认知范式,尤其是关于意义本质及语法与意义之间关系的那些发人深省的观点,都大大阐明了翻译的属性及过程,有助于对翻译现象和问题做出更符合实际、更一致的解释。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重新审视了翻译对等这个最基本又最受争议的问题,认为翻译过程中的对等应该建立在概念层面上的并被定义为概念场景的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