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景点介绍性文本需具有美学效果,根据中西审美差异,译者可采用化隐为显、删繁就简和化虚为实的翻译策略,将汉语旅游文本中的含蓄美、繁复美和模糊美相应转化为直观美、简约美和精确美。  相似文献   

2.
根据目的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政府网旅游版的英译尤其如此。以译入语读者为导向,以符合其语言文化和逻辑思维的行文方式呈现翻译文本,政府网旅游版的英译才能实现其传递信息和呼唤行动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8,(64):96-97
散文即"美文",这是人们的共识。准确再现散文之美,是散文翻译工作的最终目的。若要达成此目的,就必须遵循散文翻译的原则:一是,准确再现散文之意;二是,恰当保存散文之形;三是,消除文化隔阂,拉近距离。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两种英译文本的评析来探究散文翻译原则在具体翻译中的应用,从而体现出翻译美学。  相似文献   

4.
绘本文学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它有其独特的美学特质和审美功能,所以绘本翻译中审美信息的再现有着独特的方法和手段。绘本翻译中审美再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图文视觉的形式之美、图文共建的和谐之美和文本主题的内涵之美。而这三个层面的审美再现都归结于绘本文学的图文交互性这一本质特性,所以绘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文字的转换,而要仔细研读原文本中的图文关系,通过解析绘本中图文共同构建的美学框架,再结合儿童读者的审美心理特征,才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的审美信息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戏曲是古代艺术的精华,凝聚着华夏文明的美学思想精髓。目前译界对戏曲的翻译研究较少,尤其是在经典戏曲英译文本对比研究方面还很欠缺。文章立足于戏曲的民族文化之根,在翻译美学的框架内研究中国传统戏曲的对外译介,以《长生殿》的两个经典译本为例,从戏曲修辞英译的"凝炼美"、戏曲人物台词英译的"含蓄美"、戏曲曲词"诗性智慧"的传译等方面来传递中国戏曲特有的"诗意的芬芳",以期达到文化传承以及对外译介与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模因论是关于文化之间传承、进化与变异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模仿。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活动,因而翻译理论遵循着模因论的发展轨迹。翻译模因论为中国旅游文本的英译引入了信息复制的模式,打破了不同译论之间的壁垒,为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以翻译模因论为基础,从基因型翻译模因和表现型翻译模因两个方面研究了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旨在忠实、地道地译介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民俗是文化的一部分,翻译与文化紧密相关。文章分析和探讨了旅游文本中民俗文化及英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民俗文化翻译应遵循的翻译原则,同时,还归纳了翻译旅游文本中民俗文化常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助力中国文化走向国际、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旅游业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窗口之一,旅游文本的英译极为重要.受思维方式、神话历史、社会人文等方面差异的影响,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存在诸多困难.基于此,探究了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以期更好地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对翻译学而言,它的"本体论归属"不是语言而是美,翻译绕不开美学。翻译美学关乎翻译中最高境界的艺术性,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在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之下,从"意""音""形"三个方面,对理雅各、庞德、许渊冲《小雅·采薇》的英译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诗经》英译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文旅游宣传文本中有不少诗词和楹联,如果没有深厚的中文功底和对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即或是本国人士,理解这些诗词和楹联也非易事,何况入境外籍游客。因此,地方旅游对外宣传文本中的诗词和楹联的英译成为翻译研究的话题也就实属必要。作者摘选怀化旅游对外宣传材料的部分实例,尝试以“意美为上,意在形先”的翻译原则,探讨诗词及楹联的英译。  相似文献   

11.
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与模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诗歌的英译中离不开模糊性美学。在英译《红楼梦》中对诗歌的翻译能够直接体现出各国不同的审美联想、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等方面。文学作品翻译能够折射出不同国家审美的差异,文章以《红楼梦》诗歌的翻译为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使得歌词翻译日渐流行,由于中西方文化和中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差异,怎样忠实于原文又不失美感地翻译中文歌词成为值得翻译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基于刘宓庆教授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本文从音美、词美以及句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歌曲《成都》的两个英译文本,旨在为中文歌曲英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散文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注重文化交流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文化,而且要注重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之美、中国文化之精髓。当前有关散文翻译的研究主要从文章整体含义的角度出发,且以批判性分析为主,很少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散文翻译进行研究。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探讨张培基的英译散文《梦》,从音美、词美、句美及意境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媒介,而翻译与美学的结合则是提高中国文化英译质量的一种途径,所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已建立完善的翻译美学体系,以其理论中关于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观点,进行《唐诗三百首》古诗不同译法的比较,可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质量的保证必须基于其自有形式美与非形式美,再辅以译者主观能动性,否则将引起读者对中华文化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
旅游文本翻译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其质量直接影响国际形象及文化的对外宣传.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指出鼓浪屿旅游文本的主要英译错误,提出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可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旅游文本翻译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其质量直接影响国际形象及文化的对外宣传。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指出鼓浪屿旅游文本的主要英译错误,提出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可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从功能对等谈旅游公示语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公示语的英译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分析了旅游公示语的主要文本类型,并从"功能对等"的原则探讨了旅游公式语的翻译策略,即旅游公示语的英译必须从文化内涵的差异出发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从而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8.
英汉商标翻译、英汉商务广告翻译、英汉旅游翻译等这些商务文体翻译应该在美学原则关照下选择词汇.译者可以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充分考虑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求,结合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各自特点,将审美客体的语言美、形式美和内涵美准确而又充分地再现出来,以促进商品的销售,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景区进行调研,搜集旅游文本资料,以功能翻译学派的核心理论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对该景区旅游文本的英译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处理原则和具体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发扬优秀的中国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而湖北省是华夏民族灿烂楚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本文将从旅游文本翻译需要遵循的标准以及跨文化交际翻译的视角出发,以功能翻译论为理论指导,以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武当山道教文化为例,主要探讨和研究该景区人文景观介绍英译出现的问题,提出旅游文本英译过程中需要注意问题以及英译技巧,并呼吁将旅游文本的翻译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纳入到翻译教学体系中去,更好的帮助湖北省优秀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