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辞源》、《辞海》、《汉魏六朝乐府诗译注》、《乐府诗鉴赏辞典》、《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等,均认为"欢"仅指"男子"。还有学者撰文称《乐府诗集》中的"欢"没有指代女子的。对于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欢"作为称谓词,用于情人之间,既可女称男,亦可男呼女,本无男女之别。  相似文献   

2.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为"四书"。五经始称于汉武帝时为《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这些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相似文献   

3.
登封方言属中原官话洛嵩片,其称谓词有着与众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其亲属称谓词和社交称谓词与普通话中的称谓词有同有异,也呈现了以下特点,即"三称分立"、"从晚辈称呼"、"多样化称谓"、"同音异指"等。这些特点反映了登封人淳朴而又实在的亲属观:亲而有度,疏而有礼。  相似文献   

4.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的"三"是什么意思学术界意见不一。本文对《论语》中"三"的用例进行穷尽式统计、分析,确定"三省"的"三"是实指的用法;通过比较《论语》中与"三省"相同结构的"三+V"用例,并根据上古汉语语法特点证明"三省"的"三"是三次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论语》在结构上呈现记言与记行两录的模式,其中记言包括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三种形态。《论语》这种言、行两录的编纂方式从深层面来说是接受史官传统特别是乞言传统的结果。《论语》编纂依据的材料主要源于孔门弟子的原始笔记,编纂者对这些笔记进行粘合、扩充、原文移录、改造等处理工作,最终造成《论语》言、行两录的文体特征。"语录"的称谓最早见于南朝时期的《宋齐语录》,该书属于一部语类文献,可见"语录"实际上沿袭了语类文献的传统,原本就是"语"体的异称。文学史或论著往往视《论语》为"语录体",同时又将"语录体"解释为记言,其实"语录体"除了记言之外同样还载录人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常听说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昌黎,称柳宗元为柳河东,称苏轼为苏东坡,称王安石为临川先生……古代人名代称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原来古人只在自称或称晚辈时才称名。如《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子路自称"由",冉有自称"求";孔子称弟子冉有为"求",公西华为"赤",曾皙为"点"。编定《论语》的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对子路等则称字以示尊敬和礼  相似文献   

7.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相似文献   

8.
从原典到经学教本再到现代教材,《论语》的发展过程契合了传统教育的特点。在先秦时期,它主要以"言行录"的形式在儒家学派内部传承;汉代以降,"五经"教育兴起,《论语》成为"五经"教育的辅助课程,主要作为童子学习的内容;宋代以降,《论语》成为"四书"教育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又进一步增强了《论语》的重要性,《论语》也变为偏重成人学习的内容。民国以后,由于政府废止中小学堂读经,《论语》逐渐脱离童子学习的范畴,成为学科规范下的教材内容。在《论语》的传承过程中,人们逐渐建构起兼顾童子与成人的课程设计,体现了传统经学教本演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称谓语本身的语意和文化特点决定了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必然会遇到问题。由于英汉称谓文化的巨大差异,翻译《苔丝》中的称谓词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两个典型的《苔丝》中文译本的研究,对比分析称谓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创新性的提高已经出现了一种泛滥的趋势,它们数量较多、形式多样、含义丰富,并且拥有较高的关注度。与传统的男性称谓词相比,此类称谓词逐渐形成了某种特定的格式,大众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创造,此类男性称谓词具有较强的能产性。我们发现,网络流行的男性称谓词已经与现实社会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本文就对此类男性称谓词的研究背景、特征分析、使用现状以及使用特点进行了具体论述,最后对网络流行的男性称谓词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虽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又反映出社会生活及文化出现了弊端。  相似文献   

11.
邢昺《论语疏》是《论语》汉学向宋学转型的过渡性著作,其注释包括篇指、章指、正文注释、注文注释等四部分,梳理各部分在体例上的特点,有助于对此书的解读。与此前注释《论语》的著作相比,《论语疏》更加注重典章制度的注释,对"疏不破注"的教条也有所突破,并加重了义理方面的内容,在训释风格上具有一定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讲史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一书,语料价值颇高,在近代汉语研究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新》中保留了大量丰富的、生动的、具有宋元时期社会特点的口语称谓词。文章举例说明《新》称谓词对大型汉语辞书可以起到重要的订补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王阳明对《论语》"孰愈"章的见解为依据,对《论语》"孰愈"章做了新的断句、注释和白话文翻译;认为《论语》"色斯举矣"章应分为二章,分别言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世之道和"三嗅而饮"的饮酒方法;认为《论语》"民可使由之"章的意思是"君爱民则民愿效力,君不仁则民不服"。此外,对《论语》解读中之"质疑旧说"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崔花 《文教资料》2020,(9):63-65
民族称谓词"朝鲜族"是一个使用时间长、频率高、范围广的固有名词。本文就"朝鲜族"一词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其概念意义有无变异的现象进行探析,通过语义成分分析法和纵向比较法,得出民族称谓词"朝鲜族"的概念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异,这一变异使这一称谓词向更加清晰、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向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高照成 《绥化学院学报》2013,33(2):37-41,90
文章主要对《论语.里仁》与《论语.泰伯》两章中有关"劳"字的语句进行了语源和语境的分析。在指出当前的许多《论语》译注版本存在不确切解释的同时,提出了自己对于《诗经》和《论语》中有关"劳"字的解释。即,《诗经》中的"实劳我心"和《论语》中"劳而不怨"之"劳"应译为"忧劳"而不是"忧愁"或"劳累";而"恭而无礼则劳"之"劳"则应译为"劳而无功",而不应是"劳倦"或"疲劳"。  相似文献   

16.
基于自建的"《论语》二译本平行语料库",利用语料库的主题词工具,重点分析了《论语》二译本的主题词与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译本用词的语言学特点及译者独特的用词特点等。结果发现,《论语》中的主题词和主题表达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二译本体现出各自独有的特点。对我国传统文化典籍英译的启示为:在通过异化手段保证原著主题得以传达的基础上,尽可能进行归化处理,以达到吸引更多读者,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其中蕴含的惜"生"、志"学"、遵"道"、行"礼"、养"仁"等对生命本真的认识,为中小学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本文提出三条在中小学教育中渗透《论语》生命观的实施路径,即围绕《论语》校本课程开设生命专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论语》生命观文化和师生共读体悟《论语》的生命魅力。  相似文献   

18.
称谓就是人们相互称呼的名称,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相互关系的标志,在社会交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这里的“名”当然也包括称谓在内。正因为如此,三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重视对它的研究,《尔雅·释亲》专门考释亲属称谓。 称谓属于语言范畴,对称谓问进行考察和分析,以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中的称谓词,反映了魏晋时称谓的一些特点。称谓是发展变化的,既有对前代的继承,又有对后世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分析《世说》中的称谓词时,也引用汉末或唐初等其他时代的一些称谓方面的资料作为参证。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论语》中的"乐"字进行考证研究,认为《论语》中的"乐"的含义不仅指音乐,更指人的自然情感,其内容驳杂,对人有损有益。《论语》中所倡导的"乐"是被"仁"指引后的"仁之乐",即孔子所说的"乐"中"益者",对人有益。《论语》中的人际之"乐"是"仁之乐"在人际方面的投射,可以概括为"和之乐","和之乐"为行仁提供了有效途径,引导人们拥有良好人际。  相似文献   

20.
讲史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语料价值颇高,在近代汉语研究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书中保留下了大量丰富的、生动的、具有宋元时期社会特点的口语称谓词。《新编五代史平话》称谓词对大型汉语辞书可以起到重要的订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