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途径,翻译活动需要处理原文作者,原文,译者、译文和译文读者等各方面关系,需要伦理学的指导。客观公正的伦理观有助于缓解文化冲突,弘扬人类优秀文化。《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杰出代表,不同的翻译译本代表了不同的翻译伦理模式,文章从翻译伦理的视角,从成语典故、宗教文化、习语文化翻译三个方面,对《红楼梦》两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索两译本所采用的不同翻译伦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高巍  董琳  程梅玉 《海外英语》2011,(14):1-2,11
近年来,翻译伦理成为翻译理论界逐渐关注的焦点,因此,该文首先对翻译理论的概念进行简要分析,并对其理论的产生进行简单溯源,帮助读者对翻译伦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且,笔者选择了《桃花源记》的两个英文译本,分别为A.R.Davis译本和林语堂译本,从翻译伦理角度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为今后译本评析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从翻译伦理的视角,主要以彻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来对比研究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的两英译本——1947年金隄和白英的英译本,1981年戴乃迭的英译本。以期找出《边城》两译本所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背后因素,探讨中国文学外译中译者翻译伦理观的主体体现。分析结果表明,当个人伦理与职业伦理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伦理往往基于各种不同的因素而做出不同程度的屈服让步。  相似文献   

4.
马殊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是19世纪出现的两种《圣经》译本,两个译本均为"深文理"译本,但与之前的译本明显不同的是,这两个译本中使用了相当多的口语用语和句式,呈现出文言与口语杂合的语言特点,体现了《圣经》汉译面向大众,不断本土化的努力。同时,从译本语言来看,两个译本不但使用了很多相同的日常用语与宗教术语,而且在句子的翻译上也存在不少雷同之处,这足以说明两个译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上海教育》2014,(28):60-61
康德《论教育学》于1803年问世,至今已整整200余年了。1776~1787年间,康德在其执教的柯尼斯堡大学开设的教育学讲座中先后四次主讲教育学,在康德逝世的前一年,他的学生林克整理了康德讲课的笔记,以《康德论教育学》的名称出版。 《论教育学》之前有两个中文译本,一个是在1925年由教育学家瞿菊农先生翻译,并收入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中的《师范小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另一个则是2001年台湾学者贾馥茗等人的合译本。相对以前两个依据英文版的转译本,这里推荐的译本是译者从德文版直接译出。  相似文献   

6.
彭丹 《海外英语》2013,(23):160-161
该文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将Why I Teach的两个译本——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精读的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译文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话训练与测试》中的44号作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例证对比,找出两个译本的异同以及优缺点,并提出建议——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更多的同篇文章的不同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达到提高翻译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后,翻译伦理逐渐成为翻译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翻译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行为,译者作为翻译行为的主体,其活动必定受到一定价值准则的约束或制约。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切特斯曼总结的四种翻译伦理模式:"再现模式"、"服务模式"、"交际模式"和"基于规范模式"。本文运用伦理学思想对《夏洛的网》两个中文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此四种伦理模式在译本中的体现,以期为今后的儿童文学翻译开辟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在翻译界最负盛名,这两个译本迥异的翻译风格常常被用来对比研究。杨宪益的《葬花吟》译本注重诗歌意境与风格的重现,霍译本则倾向于音韵美与形式美的彰显。本文试图通过对红诗《葬花吟》杨、霍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透视两位译家的翻译风格,进而让不同国别的读者能更好的通过对《葬花吟》这样两种风格译文的了解更进一步把握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翻译活动就是一种伦理活动,自然要受到伦理的约束。同时,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译者遵从翻译伦理模式呈现历时的动态变化。本文借用安德鲁·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对比分析OfMarriage and Single Life的两个中译本,认为水天同译本遵循了再现的伦理,何新译本遵循了基于规范的伦理。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中的伦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翻译伦理的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从公元前三世纪至今,各种《圣经》译本不断涌现。本文选取不同时期《圣经》翻译的几个重要版本,从伦理的角度简析《圣经》翻译史。文章指出,各个时期《圣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原则,译者的翻译伦理观受到自身的价值判断以及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版本体现了不同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11.
《简·爱》不同时代译本的语言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具体实例对《简·爱》两个不同时代的译本李霁野与祝庆英的译本的语言特点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简·爱》两个译本的语言特点的比较 ,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翻译作品具有不同时代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2.
马明宇 《海外英语》2023,(22):68-71
为探究冯友兰和妮娜·科里亚两个译者关于《庄子》内七篇的词汇丰富性,运用RANGE软件对译文文本进行处理分析,将词汇丰富性分为三个维度:词汇密度、词汇多样性和词汇复杂度,得出的数据运用两个独立组比较的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两个译本在这三个维度是否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妮娜译本的词汇密度和词汇多样性显著高于冯友兰译本,而两个译本在词汇复杂度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体现了两个译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进一步延伸了《庄子》英译本的研究,也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维度。  相似文献   

13.
以多元系统理论为指导,对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两个不同时期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将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和吴钧陶《爱丽斯奇境历险记》译本放在其各自产生的社会背景中去对比分析两译本产生的客观原因和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结论是,两译本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由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儿童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的地位影响两译本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四大名著之一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在越南传播已有三百多年的时间,可称得上家喻户晓,而越译本的《西游记》的频频问世,在传播中国典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两个最有影响力的越译本是瑞亭译本和如山译本。本文以这两个译本为依据,重点介绍句对齐、标注及检索等整个一对二汉越平行语料库的创建过程,旨在为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西游记》越译对比研究提供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15.
杜甫是唐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而其创作的诗歌颇受后代学者的推崇。《赠卫八处士》是杜甫感伤时事的代表作之一,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与新西兰学者路易·艾黎都对其进行过翻译。两个译本无论是从字词选用、节奏格律还是对整首诗思想情感的把握均有所不同,因而两个译本也各有特色。因此,运用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美"理论和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这两个译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动态对等理论(也叫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第二阶段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奈达将功能对等划分为两个层次:“最低层次对等”和“最高层次对等”.《和合本圣经》和《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是两本特色鲜明的《圣经》中文译本.本文运用奈达提出的两个层次理论来分析对比《圣经》的这两部中文译本,分析各自的优缺点,进而得出对一般文本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丁峻 《海外英语》2014,(5):3-4,17
《廊桥遗梦》有大陆梅嘉和台湾吴美真两个汉译本。两个译本各有特色,尤其是连词的使用。研究应用语料库检索工具,根据统计结果对两个译本连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梅嘉译本的词汇密度高于吴美真译本,但吴美真的译本在连词使用上要远高于梅嘉译本,存在显化现象,她的译本深受英语等印欧语言的形合法影响,通过翻译影响到了汉语书面语。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其框架,对《背影》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所选取的译本为张培基和杨宪益的两个译本,将从词汇、风格和文化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两种译本实现功能对等的方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9.
陈小娜  周玉忠 《海外英语》2013,(13):166-168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与习语的翻译,该文对《药》的两个译本(分别为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和威廉·莱尔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两个译本在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和文化传播上都有其利弊之处。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与习语的翻译,该文对《药》的两个译本(分别为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和威廉·莱尔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两个译本在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和文化传播上都有其利弊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