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著名作家秦牧在散文《土地》一文中曾生动地描述了一则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亡的故事。这是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里的一段文字改写而成的(原文可详见高中二册《土地》后的“思考和练习”)。“野人与之块”,课文注释是“(乡下人)给重耳泥块”,将“块”,释为“土块”、“泥块”,查新编《群海》、《辞源》即如此释义,一般选本也几乎全持此说。新近中华书局出版的《左  相似文献   

2.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本注“风”为“吹风,乘凉”。这样的诠译是与情理有悖的。“莫春”是指三月底四月初。当时通行的周历,比夏历要早两个月。周历的“莫春”,夏历还只一、二月间,气候还较冷,从“春服既成”句中也可以窥视到这一点。这种气候是不适宜  相似文献   

3.
余蕾 《师道》2008,(9):37-37
整理我的旧文稿和演讲稿时,发现其中的一些段落在斩头去尾后似乎更简洁明了(纯属自我陶醉,上不了正席的),于是索性把它们堆积起来。因为“杂”,也就不归类了——  相似文献   

4.
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的《庄暴见孟子》一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是《孟子》中非常经典的片段。它采用对话的形式,具体而又形象地阐述了孟子关于如何当一个贤明的国君的主张,该主张属儒家的基本思想之一,对当时及后来的影响较大。文中孟子与齐宣王的一番对话富有机智、耐人寻味,值得  相似文献   

5.
李留庄 《教师》2011,(29):27-27
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的《庄暴见孟子》一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是《孟子》中非常经典的片段。它采用对话的形式,具体而又形象地阐述了孟子关于如何当一个贤明的国君的主张,该主张属儒家的基本思想之一,对当时及后来的影响较大。文中孟子与齐宣王的一番对话富有机智、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仔细玩味。孟子以齐宣王好乐为由头,借题发挥、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六册《谏太宗十思疏》中有两个字值得商榷。一、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其中的“百”,有的选本,如《古文观止》,写作“昔”。我认为  相似文献   

7.
现行省编高中二册语文选了《促织》一文。文中写到成名幼子投井后,有这样一句话:“日将暮,取儿藁葬”。“藁葬”一词,课本注释为“用草席裹尸埋葬。”我查阅辞书,觉得此解有商榷之处。“藁”亦作“槁”。《辞海》有“藁葬”条:“‘藁葬’”言草草安葬也。后汉书马援传:“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  相似文献   

8.
2001年人教版初语五册教师用书第23课《满井游记》的课文说明中,有一段话:“他(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第,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这一段话中的“床第”让人迷惑,为什么有的地方写作“床笫”(读为zǐ)呢?到底是“床第”还是“床笫”呢?先来看看“第”到底是什么意思吧。在《说文解字》里查不到“第”,但能查到“弟”:“韦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凡弟之属皆从弟。”《说文解字译述》(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475页)中的“弟”字条还有一…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 2 1课《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一字 ,阅读提示中作“灏”,正文及注释作“颢”,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亦作“颢”。究竟是“灏”还是“颢”?师生无所适从。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6年修订版 )第 5 0 6页“灏”字 :〈书〉(1)义同“浩”。 5 0 5页“浩”字下有“浩气”“浩然”等词条。据此 ,当用“灏”无疑。再查《辞海》语词分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 ) 10 5 6页“灏”字 :(1)义同“浩”。广大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悠悠乎与灏气俱 ,而莫得其涯……”据此 ,明确…  相似文献   

10.
人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配发了由山东一教师执教的《斑羚飞渡》教学光盘,究其用意,显然在于想以成功的课例来展示新课标指导下的新课文应当怎样上才好。然而,事与愿违。我们认为,这个“范例”不但体现不了新课标精神,还会形成误导,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作为福建省的新教材实验基地之一,我们提出如下商榷意见。一、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与把握错位。《斑羚飞渡》是篇典型的动物小说。动物小说往往通过描述人类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增进读者对自然、对动物界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表达出一种深切的人文关…  相似文献   

11.
昔日,孔夫子用"温故而知新"这简单的五个字向世人阐明了复习在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观摩公开课的终极意义,在于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造常态课堂。公开课,要尽量不预演、不雕琢,真实地呈现过程。这样的课堂,精彩值得借鉴,问题值得反思。尤其是走向卓越的教师,更要把时间花在更值得花的地方:观察学生,研究常态学情,收集教学中的真问题,改进日常教学;架构课程,优化整册书教学结构,对教材做统整、微调与拓展;练习基本功,提升朗读、三笔字水平和理答技巧;阅读好书,拓宽视野,提升文学素养,提高解读文本能力。从"磨课"走向"磨人"(提升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和"磨课程"(整体上深入思考与设计课程),这是卓越教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39~41页。教师甲:师(拿出一个正方体,六个面上分别写着“我、们、爱、数学、‖、”然后问学生):你找到了几个面?每个面上分别写了什么?生:我找到了六个面,这六个面上分别是:我、们、爱、数学、‖、。师:“我”与“们”在同一个面上吗?生:不是。师:“数学”在同一个面上吗?生:是的。师:在同一个面上,我们就可以说“在同一平面内”。(板书:在同一平面内)师:观察“‖”与“”有什么不同?生:“‖”两条直线没有相交,而“”的两条直线却相交了。师:你说的非常棒!像这样“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  相似文献   

14.
“磨课”是实现简约化教学,克服课堂教学“冗余”“冗繁”的有效策略。“磨课”应把握六个环节:教学目标的确定、主干知识的认定、教学环节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语言的提练、课堂练习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谈起“启发式”教学,不能不追溯到孔丘。时至今日,克服实际工作中的“注入式”倾向尚且不易,在两千四百多年前有如此见解,如此教例,实堪钦佩。问题在于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是什么?他是怎样“启发”学生的?为什么在他那个时代就能实行启发教学而如今倒成为教学上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6.
<正>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察今》一文中,作者在叙述了“循表夜涉”的故事后,评论道:“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对这句话中的“主”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解释》等好多版本,都将其解释为“君主”.我认为,无论从古汉语语法上说,还是从其内容说,这种解法都是不妥当的,而把它解释为“主张”才是恰切的.  相似文献   

17.
《诗情画意·轻快活泼》(《中学语文教学》84年第十二期)一文释辛弃痊“明月别枝惊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别枝”为“另一枝”。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中也持这种说法。细细推敲,觉得犹可商榷。  相似文献   

18.
二○○一年五月十日星期四晴放学喽!我踏着自行车与同学一块飞一般地往家赶。到了家门口一瞧,哟——我家坪里停着一辆崭新的打米机!地面上还躺着  相似文献   

19.
《语文知识》1992年第7期上载有刘勇同志的一篇文章,题为《“应验”与“灵验”辨》。该文从词义和搭配关系以及词性和句法功能这两个方面对“应验”、“灵验”这两个词语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从而断定吴伯箫先生的散文《难老泉》中的“应验”一词当是“灵验”的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创新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广大教师积极性很高。有的教师不断推出自己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有的学校、教研组也不断推出创新型的观摩研讨课,真可谓教学创新方兴未艾。忧的是许多教师或一些学校、教研组缺乏理论功底,缺乏对语文学科主体特性的把握,使得创新研究工作显得“底气不足”,以致往往迷失方向,把“语文”二字丢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