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8课教材分析《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改造的课文。课题中的绿洲并不是沙漠中自然形成的地方,而是指阿联酋茫茫沙漠中有绿树、鲜花的美丽城市。阿联酋的这些城市绿洲,全是人工建造的,阿联酋人民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汗水,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纵览全文,飞机上往下看来到迪拜访问在迪拜最大的中心公园漫步……循着这些词句,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写作顺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8课 教材分析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改造的课文。课题中的“绿洲”并不是沙漠中自然形成的地方,而是指阿联酋茫茫沙漠中有绿树、鲜花的美丽城市。阿联酋的这些城市绿洲,全是人工建造的,阿联酋人民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汗水,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纵览全文,“飞机上往下看”“来到迪拜访问”“在迪拜最大的中心公园漫步”……循着这些词句,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在文章中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是绿洲与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将培养孩子和“精心侍弄”花草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3.
魏星 《江苏教育》2012,(Z3):26-27
【设计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一课时比第二课时更重要。初次接触文本,学生对文本有种"陌生感",充满着阅读期待。如何介入文本,试着把作者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这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往往陷入了僵化的套路。一般来说,无论哪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要实现三个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整体把握1.听写词语。第一组:盐碱地不毛之地环境恶劣第二组:精心侍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2.读了这两组词语,你们眼前会出现怎样的两幅画面?请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描绘自己所想象的画面。3.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可它们偏偏又出现在同一个地方,这是什么原因呢?(板书":?")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学》2012,(5):33-34
第一组:盐碱地不毛之地环境恶劣 第二组:精心侍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2.读了这两组词语,你们眼前会出现怎样的两幅画面?请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描绘自己所想象的画面。  相似文献   

6.
<正>一篇文章被编入语文教材之后,不仅具有原生的传播信息价值,更具有新生的"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的教学价值。课后练习是编者体现文章原生价值与新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具体的教学中,一篇课文教什么乃至怎么教,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练习的编排。课后练习成了教学内容优选的首要因素。一、以"习字类"练习为本,确定识字写字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7.
查晓芳 《江苏教育》2012,(Z3):21-23
【设计理念】《沙漠中的绿洲》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有关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作者以参观访问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阅读完这篇文章你会发现阿联酋人把沙漠变成绿洲花的代价是世界少有的!人怎么创造美,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具体,那就是要花大代价,要真心地去保护,最后才能永恒地享受。  相似文献   

8.
正出了很大代价1.上一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阿联酋人民在白茫茫的荒凉沙漠上建造出了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洲。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出示: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代价什么意思?阿联酋人民为了建设绿洲,付出了哪些代价呢?【设计意图】单刀直入、直抵文本核心问题,简单、明了,将问题迅  相似文献   

9.
案例一:感悟阿联酋人民建设绿洲的壮举1.教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是如何在沙漠中建设绿洲的呢?自己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用线划出他们是怎么做的句子?2.交流出示句子。①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②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  相似文献   

10.
<正>一、教材分析《沙漠中的绿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有关环保的访问记。本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为了改造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创造出良好生活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访问记,文章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佳篇。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感受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  相似文献   

11.
正"第一课时"通常指学生接触新课文,初读文本的第一堂课教学。它往往面对的是枯燥的字词识记、重复的朗读、课文梗概的理解,因而曾让很多老师望而却步。但随着教师教学创新意识的加强,很多老师开始尝试各式各样的第一课时教学,其中也包括我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实践,我发现第一课时的语文课堂确实不好拿捏,为了求新、求变、求亮点,往往让第一课时太过早熟。其主要表现如下——一、蜻蜓点水,过快了"蜻蜓点水式"的课堂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揭题导入,快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 学习1—2自然段 ,初步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来说明蓝鲸体形特点的。3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学习本文的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常用说明方法。教学模式自学导读法教学准备挂图、投影片、学生课前收集鲸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设疑导课1 (板书 :鲸)鲸 ,你们熟悉吗?对鲸了解哪些呢?谁想第一个交流?2 老师加上个“蓝”字 ,猜猜看 ,为什么称蓝鲸呢?3 看了这个课题 ,你最想了解些什么?(问题是除资…  相似文献   

13.
《老王》所属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末尾处作者的愧怍是本文的文眼,引发不少读者纷争不断,本文将紧扣文本,在具体语境的还原与建构中,对愧怍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4.
《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的一首千古绝唱,笔者从作品出发,探知诗人对外在世界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审视,以追求一种深度的语文课堂。张若虚在诗中表现出对自然的礼赞,对生命的礼赞,文字背后有着诗人美好的情感。笔者从“见天地” “见众生”和“见自己”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感悟品鉴诗心,从而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体会“我”去年和今年开学时的快乐心情,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生活,热爱集体及做一个小学生的自豪感。2.学习运用对比,区别事物变化的方法。3.在语言环境中学会生字新词,初步懂得词语“更”在句子中的作用。会用“快乐”“那么多……那么多……”说话、写话。教学重点:1.运用对比方法学习课文,理清层次,理解  相似文献   

16.
《乌鸦喝水》以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问题只要开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教学目标:1.认识乌鸦等九个生字,会写乌鸦两个字。2.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探究式地学习,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并背诵。  相似文献   

17.
<正>《乌鸦喝水》以"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问题只要开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教学目标:1.认识"乌""鸦"等九个生字,会写"乌""鸦"两个字。2.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探究式地学习,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并背诵。  相似文献   

18.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十分关注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却被认为是工兵干的活,有的教师即使为之,也是蜻蜓点水。而薛法根老师却用《燕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的教学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把第一课时上扎实,也能把第一课时上扎实!一、扎实地教学基础知识片段一师:课文中有一些生字词(出示第一组词语),谁会读?(生读:微风掠过稻子翼翅荡漾)  相似文献   

19.
<正>在法国诗坛上,阿蒂尔·兰波(1854~1891)绝对是一个传奇。从14岁开始写诗,到19岁短短的五年时间,他就完成了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全部作品,然后停止写诗,辗转欧洲、亚洲、非洲各国12年,最终因病逝世,年仅37岁。作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和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兰波毫无疑问是个天才诗人。他的诗歌是"思想与思想的交错",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谈",在现实与人生、存在与禁锢的悖谬处境中,他尽情地放纵自我意识,他在他多变的人生中高喊"我愿成为任何人"。小诗《出发》,  相似文献   

20.
龚晶  杨佩君 《快乐阅读》2013,(18):92-93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2.重点学习课文第12、13自然段,体会"鸟的天堂"的壮观;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想象"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丽景观,初步感悟榕树旺盛的生命力。【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进入情境,进行合理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南国风光、热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