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切韵》的寒韵字有两项重要特征:1)钝/锐声母字均读圆唇的*n,2)和二等山删韵*an有别。本文从吴、闽语的文白异读分析入手,考察音类分合关系,结合汉语语音史,尝试说明:第一,北部吴语、南部吴语和闽语的寒韵字都分别有两个层次,层次Ⅰ大体相当于南朝《切韵》的分类格局,层次Ⅱ则符合晚唐—北宋以后北方官话的特点。第二,在探讨吴、闽语关系时,不仅要关注浙南吴语,北部吴语的情形有时也颇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谢章铤在《说文闽音通》正、附卷中阐述了对通语、方言间的关系及闽方言的认识。谢氏认为通语的形成是政治统治的需要,通语的推行是权力所趋。闽语与吴语有密切的关系,闽方言保留古音的成分很多,方音复杂,这些方言学观点如今还尚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福鼎方言是闽方言中比较有特色的方言,由于其地处闽浙交界地带,长期以来与闽语、吴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特殊的语言变体.福鼎方言表示程度的方式有前置式、后置式和特殊方式,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到闽南语及吴语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莆仙方言的进行体和持续体标记来源于处所词,这是吴语和闽语的共同特征.但莆仙方言的这两种体标记来源于处所代词"即、许",而不是方位后缀或动介词,这又不同于吴语与闽语的其他方言.本文先描写莆仙方言的进行体和持续体特征,然后结合吴闽语其他八种方言的资料,分析进行体和持续体标记的语法化序列,从而观察其演变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闽方言是广东三大方言之一。总体而言,粤语作为强势方言,对闽、客方言有较明显的影响。但在局部地区,闽、客方言对粤语亦不乏反作用力。运用大量方言材料,结合历史人资料,试图初步揭示闽语在广东特定的环境中对粤语的反作用力,分三部分:一、广东闽方言的分布;二、粤方言语音中的闽语成分:三、粤方言词汇、语法中的闽语成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南朝宋刘义庆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的语言现象的分析入手,通过对吴语词"淘"、"洛下书生咏"、音近通假以及部分口语词"月日"、"尔馨"、"伧"、"伧鬼"等的对比分析,说明早在六朝时期,闽语与吴语在语音和词汇方面就已经有非常明显的差异,闽语显然更接近于六朝雅言.  相似文献   

7.
闽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语音差异较大,很多在普通话不谐音的字,在闽方言却是谐音的,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谐音文化。谐音文化一般分为禁忌和祈福两大类,具体表现为谐音习俗、事物改称、方言熟语等方面。从闽方言语音特点出发,可以探讨闽语区的谐音文化的形成和分布及其真实性。  相似文献   

8.
"趁(赚钱;拥有)"、"?兪(用石块等击打)"、"横去声(扔掉)"、"鈙(提;拉扯)"、"愒(躺;斜靠)"和"(闭门)"是山东方言的特征词汇。这些词在南方方言里仅散布于吴语和闽语中,在粤语、客赣语、湘语和徽语里踪迹难觅。究其缘由,两晋青徐移民从中原东部出发南下先聚集在建康及其周围地区,后来这些移民的后裔又经由浙南进入了福建。这些词语即是由青徐移民辗转挟带下来的,它们在吴闽语里的分布范围跟移民迁移的路线基本吻合。本文的结论可以跟学者们研究西晋青徐方音特征在吴闽语里的表现得出的结论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9.
闽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过去语言学界普遍认为闽语是源于晋唐的中原汉语。近些年来,不断有海内外学者提出这样一种新观点——闽语应是源于《切韵》前的吴语。上述两种观点究竟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本文试图通过《世说新语》语言现象与泉州话(闽语中有代表性的一种地点方言,历史上曾是闽南方言的代表)的对比,作出明确的回答,即闽语确系源于汉魏六朝河洛官话。  相似文献   

10.
语音造词是比较能产的一种造词方法,这是词语中音与义一种互动、制约关系的反映,也是语言经济原则的体现。许多语言和方言都有语音造词方法,如古代汉语、海口闽方言、黎语、壮语等。海口闽语通过语音造词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音变造词、叠音造词与音节联绵造词。海口闽语经由音变、叠音、音节中的声韵联绵等方式创造了较多的名词、动词、量词、拟声词、状态形容词、联绵词等。  相似文献   

11.
吴文化:"水-鱼文化" 吴地江河湖泊交织,吴文化与水关系密切,有人称吴文化为水文化.这有一定道理.但从深层心理分析,吴文化则是"水一鱼文化"."吴"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实为鱼状.吴王梦寿以前吴作"( 魚)",即"虞"."苏"字金文也写作活灵活现的鱼形.可见,吴即( 魚)即鱼也通苏,究其源,象鱼从鱼."鱼"字读音在吴语中为"ng",是吴语的"吴"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将现代汉语重新划分为十大方言区--官话大区、晋语区、吴语区、湘语区、赣语区、闽语区、奥语区、微语区、平话区和客家话区.  相似文献   

13.
语言学中的清浊问题历来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吴语中的浊辅音在听感上是浊的,但在语图上没有表现出浊音特征,引起很多学的兴趣,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论述,本总结了一些研究结果,解释吴语清浊的语音学机制,并引入紧松的概念,框定清浊和紧松的使用范围,认为在吴误音系中使用紧松代替清浊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4.
郑伟 《中国语文》2015,(3):254-265,288
本文旨在说明汉语音韵史上和现代方言中三种不同类型的"麻佳同韵"。(1)类型Ⅰ是中古金陵音系的反映,除了见于日译吴音、古汉越语,在现代吴语和闽语中分别以特字白读(扩散式音变)和音类白读(连续式音变)来体现。(2)类型Ⅱ来自晚唐北方官话,多见于北部吴语,具体表现为麻二见组字与佳韵同韵,属条件音变,与类型Ⅰ性质迥异。该层次还见于日译汉音、汉越音及现代闽语(文读)、新湘语、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等。(3)类型Ⅲ出现于宋元以后,只是个别佳韵字读人麻韵,没有系统性和音变条件可言。  相似文献   

15.
吴语小说是吴文化风俗的鲜艳花朵,它的背后蕴涵着深广的吴文化风俗内涵。吴语小说是在苏白走俏上海,苏妓红遍洋场的背景下产生的小说品种,它随崇苏白、崇苏妓的风气而兴起,也随此风俗的过时而衰落。  相似文献   

16.
重叠式名词在官话方言、晋语、湘语和部分吴语、赣语、闽语中都有分布。AA式重叠是各方言中最基础的结构类型,结构上最为能产,数量上最占优势,使用上也最为稳定。在很多方言区,AA式与AAX式同时存在,AAX式晚于AA式出现,这在汉语方言中有所验证。在汉语里,重叠不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构词手段,而且是汉语双音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浙北吴语是吴方言的次方言 ,嘉兴话是浙北吴语的重要一种。嘉兴话的声韵调系统中 ,有声母 31个 ,韵母 42个 ,声调 9个。对嘉兴话的声韵调系统进行描写分析 ,不仅可以明确嘉兴话的声韵调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 ,而且有助于方言研究和推广普通话。  相似文献   

18.
入声演化三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入声在现代汉语各方言中的舒化演变是汉语语音史上最重要的音变之一。我们从田野语音学和演化音系学的角度探讨了三种入声演变途径:开化路、长化路、变声路,并利用我们新调查的吴语、粤语、闽语、赣语材料为这些演化途径中的不同阶段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19.
《国语·吴语》对于吴国史事的记载不如《左传》丰富,也有较多的歧义,与《越语》所载亦有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在黄池之会主盟者、夫椒之战发动者、越王勾践战败后如何遣使求和等问题上,这些歧义和不同体现得更加突出.近年问世的与吴国史有关的出土文献印证了《吴语》所载近乎历史的本真.《吴语》虽非典型的“语”体文,但有其独特的史料价值,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浙北吴语是吴方言的次方言,桐乡话是浙北吴语的重要一种.桐乡话的声韵调系统中,声母有27个,韵母有38个,声调有8个.对桐乡话的声韵调系统进行描写分析,不仅可以明确桐乡话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面且有助于方言研究和推广普通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