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体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最近.我们深入到课改实验学校听课调研。新课标理念下的一堂堂语文课.宛如一阵阵春雨.驱散了隆冬的沉闷,给人以清新、奋发之感。下面列举某校一位老师的一节讲读课——《乡愁》.看看她是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  相似文献   

2.
<正>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教师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古诗教学实践中,笔者将绘画引入课堂,用画激趣,借画入境,以画悟情。一、绘画解诗意《草》是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歌。它通俗浅显,却寓意深刻。诗人抓住野草的生长规律,对野草的顽强生命力给予热情的赞美。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而言,要想理解一岁一枯荣并非易事,说教式的讲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体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最近,我们深入到课改实验学校听课调研.新课标理念下的一堂堂语文课,宛如一阵阵春雨,驱散了隆冬的沉闷,给人以清新、奋发之感.下面列举某校一位老师的一节讲读课--<乡愁>,看看她是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体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最近,我们深入到课改实验学校听课调研。新课标理念下的一堂堂语文课,宛如一阵阵春雨,驱散了隆冬的沉闷,给人以清新、奋发之感。下面列举某校一位老师的一节讲读课———《乡愁》,看看她是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5.
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颜色词既是名词,又是形容词,常被看做兼类词。颜色词能给人一种视觉形象,常引得诗人的高度重视。在文学的殿堂里,诗词是最美的奇葩,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色彩入诗,诗情画意更浓,让大自然更富有灵气,使诗更加有声有色,使人物形象更动人,给人想象更丰富。色彩入诗,使诗歌呈现出万紫千红的局面,能把学生带进一个繁花似锦、五彩缤纷的诗歌王国。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文明史上,牛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人们种田靠牛,拉车靠牛,甚至连人的名字、姓氏、属相也与牛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牛是人类的朋友,数千年来,留下了许多关于牛的传说和赞美牛的诗文。当我们翻阅咏牛诗作时会发现,憨厚的老牛,一旦进入诗境,竟然也有那么多的谐趣、韵味。  相似文献   

7.
夏日纳凉,其乐融融。我国古代诗人写下了不少的纳凉诗,这些纳凉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妙趣横生。古人没有电扇、空调等降温设备,只好利用自然环境,近水的亭台楼榭、池塘、桥畔,自然成了纳凉的好地方。唐代涛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中吟道:“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  相似文献   

8.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么几个看来简简单单的数字,竟然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魅力,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作,令人回味不已。人们耳熟能详的“数字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短短的20个字中,就有10个数字,寥寥几笔,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由于这首诗明白如话,朴实有趣,朗朗上口,不少人都教自己刚开始学话的幼子背诵。明朝布衣才子徐文长有过一则数字诗趣闻。有一年冬日,他踏雪孤山,见放鹤亭内一群秀才正在借酒赏梅,便上前求饮。秀才…  相似文献   

9.
苏轼认为:“街谈市语,皆可入诗,但要人熔化耳。”(周紫芝《竹坡诗话》)他写《诗颂》:“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轨。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即俚语俗话正是诗的妙处。且读苏东坡被贬黄  相似文献   

10.
浓墨淡彩总相宜———记著名画家李凌云●罗唐当今社会,到处都可以听到“书法家”、“画家”、“艺术家”之类的头衔。有些“家”在社会上名气“如日中天”,但在艺术界却无人知晓、无人肯定;也有些“家”们在社会上默默无闻,但在艺术圈子里却得到充分的肯定。居京多年...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丰子恺以漫画家、散文家、书法家、翻译家著称于世。郁达夫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认为丰子恺首先是位散文家,他说:“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于他的画笔之上。”无论是《缘缘堂随笔》,还是《缘缘堂续笔》,丰子恺散文以其鲜明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以超脱世俗的亲情给人以真挚的情怀,更以淡泊、朴素的笔墨,在童话般透明而自然的描述中,汩涌出作家返朴归真的性灵,显露出隽永的情致和腴厚的风华。读丰子恺散文,其淡在其色,浓在其味的独特韵味,呈现给我们的是炉火纯青、新颖深邃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正>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他认为诗歌是用言语表达性情的艺术。学习鉴赏古诗词是探寻真、善、美的历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引领学生走进这座神奇的殿堂,努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效促进其思维发展,情感丰富,素养提高,境界升华。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家。自古以来,许多诗人都喜欢以数入诗。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柳宗元的“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都是脍炙人口的以数入诗的佳句。至于陈沆的十“一”诗“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以及无名氏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那简直是诗的数学游戏了。数字虽是干巴巴的,但以数入诗,用得恰当,便情趣横生。以诗入数的现象也很普遍,翻开《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古代算经,定理、法则、算题很多都是诗歌形式。“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这就是以诗歌形式表述的有名的孙子定理。“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  相似文献   

14.
老一辈的读者,大凡还都记得丰子恺先生曾与弘一法师等诸多文化名流合作出版过《护生画集》,然而对于大多数青年读者来说,或许对此还比较陌生。其实,在丰子恺六十余年的笔耕生涯中,他居然为了此书的完成,历经了四十余年的沧桑岁月。  相似文献   

15.
以画教诗     
“言约而意丰”是古诗的一大特点。它少有故事性,缺少时空的连贯性,因而对于初学的小学生来说,就难免感到晦涩难懂,抽象乏味,从而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改进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积极创新,采用融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于一体的教学方式,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我就以《山行》 (小学语文第七册 )的教学为例,谈一点自己的创新尝试。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明了诗与画的关系十分密切,且小学生对于画的感知能力要远比文字强得多。因此,在教古诗时,我便采用了“引诗入画,以画解诗,由诗为文”的教学步骤。具体做…  相似文献   

16.
《同学少年》2012,(9):23
淡,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清雅。淡,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淡,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是世界上最浓的色彩。清代画家朱耷以画鸟闻名,大幅的宣纸上,  相似文献   

17.
趴在井底,看得到天空却看不到大海;蜗居一隅,只见狭小而难寻博大.兴许你身边风景如画,于是有人远道而来,只为一睹你司空见惯的美景.你是否如人家一般,也向往千里之外的绝美景致,也愿不辞劳苦,寻幽览胜?  相似文献   

18.
服饰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最为直接的实用艺术之一。社会发展到今天,服装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当初的范畴,而是一种品位,一种境界,最能体现出一个人对美的追求和感悟。各行各业部几乎对服装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要求和限制,而作为一名教师,服装打扮是否得体,就显得大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9.
正现今农村入学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古诗词的接触较少,积累的古诗词的量也就寥寥可数。教师可以将"诗"和"画"结合起来,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农村低段小学生在乐趣中进行古诗启蒙。一、以画引诗——得趣学习一事,以趣为先,以画入诗,给孩子开辟一方思维、创造、想象的空间,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古诗学习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学写作中的固定句式,宛若句子之楷模,便于材料的组织,便于视觉的彰显,便于语义的表达。基于写作实用,重点在于对那些结构稳定、个性突显、形象鲜明的句式的熟稔和运用。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文学写作个性化运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