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创始人、浙江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承绪先生。记叙了王承绪先生在学术上取得的丰硕成果,重点叙述了王承绪先生在学术人生中表现出的高尚人格魅力——学而不厌,澎湃的福流;谆谆教诲,诲人不倦;平和平易,如慈父般的师爱。认为王承绪先生的人格魅力,为研究生导师的有效指导提供了可贵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王如 《科技文萃》2004,(8):34-38
当我的导师王东教授哽咽着告诉我,"先生去了"时,我无法相信,但面对着在先生病床前守候了一夜的导师,我又不得不接受这个噩耗.一个月前,我还拜访了先生,先生给我写了字,并签了名.这一段时间,北大、清华、社科院等单位,正紧锣密鼓地准备为先生95寿辰暨从教75周年召开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张心科 《师道》2023,(5):48-50
<正>2013年12月28日,我专程抵京看望导师郑国民先生,也向老师汇报自己未来的学术规划。郑老师提到他最近和北师大化学材料学院院长、中科院新科院士方维海先生讨论一个人成功的条件,结果有三:一是跟着一个好导师;二是所从事研究的学科被重视;三是个人的天资、努力和人品,其中人品往往更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在人的一生中,能够遇到一位或几位好导师,应该是他(她)一生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从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对其导师的内心尊崇与终身感恩来印证这一点(我猜测,"恩师"一词就是这样发明出来的)。幸运的是,在我个人的求学生涯中,我遇到了一位难得的好导师——曹文轩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被告知我的导师是曹文轩先生。曹文轩老师  相似文献   

5.
关于自己的导师,达是研究生们最喜欢谈论的话题之一。我的导师——丁(忄敬)教授,大家都习惯称他为丁先生,现任北京工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爆炸与冲击”杂志主编等职。他是我国爆炸力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我慕名投师,1985年考上丁先生的博士研究生,经过两年的接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已不再是导师的名望、地位和众多的头衔,而是导师的政治素养、思想品德、学术造诣、治学方法和为人之道。  相似文献   

6.
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埏先生是享誉学术界的著名经济史学家。早年曾师从张荫麟、钱穆、吴晗等大师问学,毕生从事经济史的研究,被学术界誉为“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名学者。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先生撰写和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著。这些论著,立足于唐...  相似文献   

7.
<正>我虽是黄先生93届的博士生,但在我成为先生门生之前,就早已被先生的学识与人品深深地感动了。在学识方面,先生是学界公认的泰山北斗级学术宗师。先生所著《教育哲学初稿》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教育哲学教材,其后先生持续勤奋地在这一学术领域深耕细作,到《教育哲学通论》的出版,先生为我们建构了一个严谨完善中国教育哲学思想体系。于建福师弟的文章,《耕耘在教育哲学的田野上——黄济先生的教育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学术动态     
<正>河西学院举办"纪念贾植芳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4月25日,由文学院主办的"纪念贾植芳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举行。河西学院校长刘仁义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郭国昌教授,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权绘锦博士应邀出席研讨会,贾植芳研究中心的所有研究人员和文学院部分教师参加了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主要涉及贾植芳研究的四个维度、贾植芳与俄国文学家的关系、贾植芳小说创作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在北京师范大学教学论基本原理研究队伍中,我是后学晚进。1995年,我到北师大跟随裴娣娜教授攻读教学论硕士学位时,王策三先生已不再承担硕士生的教学工作,但依然承担着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在博士生的开题答辩过程中,硕士生们偶尔也能领略到先生的学术风采。王先生一直关注裴娣娜教授主持的主体教育实验,所以她的研究生能不时地见到王先生。一对王先生学问和治学要求的初步了解,是在参与导师裴娣娜教授主持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正应我校历史系邀请,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知名主讲人孙立群教授于6月28日下午莅临我校,在学术报告厅作了《以史为鉴,启迪智慧——认识兴亡周期律》的学术报告。沧州市社科联主席邢树军以及我校领导和师生共500余人一起出席了报告会。所谓兴亡周期律,即"王朝循环"理论,是历史学家根据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的现象总结出来的理论。1942年,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在延安的窑洞与毛泽  相似文献   

11.
目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基于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导师负责制的特点,利用导师对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示范、管理作用,从加强导师队伍自身建设,建立学生学术行为与导师连带责任制,同时赋予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过程中更多权利等方面入手,解决这一学术失范问题,净化研究生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12.
海内外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钱宗武先生,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汉语史专业.现担任中国汉语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文化语言学会理事、江苏省语言学会副会长、湖南省语言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扬州市语言学会会长等职务.目前同时任扬州大学中国古典文学博士生导师及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导师.他的教学特色及教育思想充分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作为他的学生,我深刻感到应该将先生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并发扬光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丰富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3.
光阴荏苒,三年的研究生时光转瞬即逝,心中不免涌起阵阵不舍,尤其舍不得离开我最敬爱的导师王寅先生。蓦然回首,与先生相处的日日夜夜都记忆犹新。他教会我如何"吮吸"知识的甘露,引领我步入学术殿堂,使我爱上学术研究,赠予我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他的治学之道  相似文献   

14.
幸福之旅     
无疑,我是幸福的。因为在"小语人生"的旅途上,我拥有两位敬爱的导师——周一贯先生和汪潮教授。这种幸福从有幸成为他们的学生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甚至还在继续……它真真切切地包围着我,激励着我。  相似文献   

15.
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期间的三位导师,用他们的言行阐释了为师之道。乌丙安先生对我的影响是“美”,他的神情和妙语让我记忆犹新;黄淑娉先生带给我的是“真”,她的严谨和自律令我刻骨铭心;沙莲香先生带给我的是“善”,她的责任和使命让我懂得学者的社会担当。通过现身说法,呈现了导师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也在研究生教育的期待中揭示了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与使命。  相似文献   

16.
李扬 《老年教育》2013,(12):4-5
著名红学家、文学史和文化史研究专家冯其庸先生90岁了,虽然步履不似从前那么矫健,精神却十分矍铄,像年轻时一样,每天仍工作到深夜。他的夫人夏菜涓说,冯老80岁以后,即便在病中,即便在深夜一两点钟,只要想到什么学术上的问题,他也会披衣下床查书、查资料。  相似文献   

17.
文章围绕冯其庸先生的《瓜饭楼丛稿》的出版展开访谈,重点对冯先生在红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做了梳理。  相似文献   

18.
蔡澄清先生是我深为敬慕的一位学者、导师。从教以来,我一直追随导师从事点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特别是近年来我有幸在他的身边工作,在近距离的观察、交谈中,我常常涌起一种强烈的感受:他40余年的教学实践与理论仿佛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这条河,在我们心里是那样的壮美、奇丽,那别样的风景常令我思接千载,放歌人生。  溯流而上:理论的源起与创立由中央教科所课程研究中心主持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第一辑中,蔡先生的研究专著——《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名列中学语文学科之首,是惟一的一部以人名命名…  相似文献   

19.
我很荣幸,能够在语文教育界"三老"的先后指导下工作近二十年.叶圣陶先生、吕叔湘先生先后指导我,教育我,我不敢称导师,只敢怀念、感恩.张志公先生指导我,教育我,还领导我,我称他为导师,感恩他的提携教导.  相似文献   

20.
漱石论梦含英咀华──冯其庸《漱石集》读后感王湜华冯其庸先生的《漱石集》,是继他的《红楼梦》研究论文集《梦边集》之后的第三部《红楼梦》研究论文集,近日已出版问世。笔者有幸先睹为快,通读一过,获益之多因不待言,其痛快、其激动,也难以三言两语说得清,憋在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