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我曾看过这样一句话:"我没有故事,只有实实在在的生活."当时我的感觉是朴实,直白,很像自己.  相似文献   

2.
虽然我的年龄很小,读的书不够多,但是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中,在爸爸妈妈给我讲的故事中,在我自己读的书、看的电视节目中,我知道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生活。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的日子里,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更加明白了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3.
虽然我的年龄很小,读的书不够多,但是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中,在爸爸妈妈给我讲的故事中,在我自己读的书、看的电视节目中,我知道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生活. 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的日子里,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更加明白了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讲述自己的少年时光,我翻开了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的自传,想从诗人的话语中找到讲述自己故事的方式,发现自己的故事太过简单,甚至都够不上"故事"的名义。我已经太久没有写作了,我的工作是研究别人的作品:那些作家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是我所关心的,却越来越少地自己去写。我曾经有过一条通向"写作"的路,那是属于我的"未选择的道路"。现在是我讲述那些冲动的实践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5.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苹果,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缺口,特有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充满力量,它是我们生生不息的希望。记得以前同桌和我谈她的童年,谈她的家庭,最后她歪着头对我说:"看我这么安静,没想到我有很多故事吧?我的生活可是有很多波折的,不像你,一看就很平静。"我笑了笑。谁没有故事呢?只是谁又愿意把这些故事随时放在嘴边呢?后来又换过几任同桌,玩得熟了也会一起分享故事。只是多数人喜欢挑着无足轻重的事向别人诉说,  相似文献   

6.
清华,你好!和你的故事要从头说起,虽然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开头可言。2008年,我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被清华降分录取。夏天自己拎着大包小包来学校,报道的地点已经有媒体围追堵截,要求我畅想校园生活,我那时说"记录生活的日子结束,生活开始了。"——奋不顾身飞蛾扑火,有"时间开始了"的自我感动劲儿。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位来自雪域高原的藏族女孩写的文章。发表在"自己的故事"栏目中,其实文中并没有多少故事,而是着力写了在家庭遭遇变故、爸妈"失踪"后,自己独处偌大的空旷宅子里的孤寂和种种思绪。这是内心活动的真实表露。温馨快乐的家庭生活远去了,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对生活的理解深沉了。面对"一时的不顺","心不应疲惫,不应失落,更不应苍老。因为,旧梦凋零的地方会有一个美丽的新开始"。表达了小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小作者还自喻仙人掌。"心里是绿色的泪珠","仙人掌的花语是坚强,我也是一个好强的人"。她在写给编辑的信中也坦露了这种心迹:"我不要别人的同情,我要靠自己的能力。"活脱脱一个自信、自强的女孩!文章结尾写道:"我没有理想,但我有梦想……"小作者不是没有理想,只是在眼前的特殊境遇下,梦想更强烈罢了。她梦想"爸妈回来","我不要钱……我只要爸妈","我14岁的生日快到了,你们两个一定会回来,对吗?"这亲情的呼唤,令人感动。文贵情真,有了真情,自然会打动人的。把家里人去楼空的大宅子喻为"广寒宫",非常贴切,用在标题中更觉新鲜。少年朋友,读一读这篇佳作吧。欢迎把读后的感想写给我们。  相似文献   

8.
陈金莲 《生活教育》2013,(3):115-117
初学习作,三年级的学生还说不上喜欢写,但是,他们喜欢说,喜欢说自己的生活,尤其喜欢说自己的故事。我用"说故事——写故事——评故事"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习作,激发了习作的兴趣。一、说故事因为童心、童真,孩子们乐意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只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贴近孩子们的心思,孩子们就有话可说。第一课时,说故事,设计能引起兴趣的话题,让孩子们动心,动口。  相似文献   

9.
非常喜欢"奇奇的故事"。这个故事也在编辑部引起一次小震动。我自己突出的感受就是,钱老师有点像心理咨询师,整个过程像"时间的艺术"——没有时间这个重要维度,很多问题似乎都看不到端倪;也是"系统工程"——不启动  相似文献   

10.
虽然我的年龄很小,读的书不够多,但是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中,在爸爸妈妈给我讲的故事中,在我自己读的书、看的电视节目中,我知道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生活。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的日子里,作为一名小学生,  相似文献   

11.
<正>李镇西老师在一次讲座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一间教室如果没有故事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只有故事方可创造一间教室的奇迹。"那时的我还不懂这句话的意思,更不知道怎样去编织自己的教育故事,创造自己的教育奇迹。然而今天的我在校长和同事的指导和帮助下,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实践、教育理论的支撑下,深深地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是教育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何峰 《大学生》2013,(9):41-41
正"故事"有时是一种局限,比如有被害者心态的人,会错过与别人真诚交流的机会。但"故事"也可能是一种解放和动力,比如当孩子因为自己的努力而被鼓励和认可,从而更加相信成功和认可都是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故事"中。我们甚至不能够选择我们要生活哪一个"故事"。我们脑中的"故事"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一遍一遍地回放着,不断被强化。我们通过这"故事"去理解世界,决定如何行为。对我们来说,"世界就是这样"。我们就像生活在水中的鱼,浑然不觉水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我带孩子们复习《幼儿画册》上的故事,因为我自己没有教科书,就和往常一样,顺手拿了坐在我边上的乐乐的书。我开始讲述故事,小朋友们也认真地听着,一边的乐乐忽然嘀咕起来:"我明天不来了。"乐乐是我班最小的孩子,是个心里藏不住话的孩  相似文献   

14.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当我还不认识字时,爸爸妈妈就给我买了许多小人书、连环画,读故事给我听。我被书中有趣的故事情节和漂亮的图画吸引了,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比吹泡泡玩和看电视更有趣的事情啊!于是我经常自己翻书看图画,并根据爸爸妈妈讲的情节去猜字,我还照着书本描画,甚至还仿照书中人物的发型把自己的头发搞得一团糟。那时,我和幼儿园的几个好朋友经常围在一起看《迪加奥特曼》、《幼儿智力世界》之类的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连蒙带猜地读。有时,"异想天开"读成了"导想天开","奇思妙想"读成了"可心少心","佳肴"读成"土有"。  相似文献   

15.
良知未泯     
看渔人三辩而置呼救于不顾,说实话,这样的情节并没有给我的心弦以重击;虽然他们的理由牵强晦涩,但亦可自我安慰:就算出海相救也未必有果.然而,在故事最后出现的"不安",让我知道,至少良心还在撕扯他们的灵魂.我把"不安"归为良心未泯,这说不上褒贬,只是对于这种"不安"想到了很多,想到自己深陷的社会泥潭,想到人们所戴面具下的善恶纷争,想到媒体、网络的世风日下,想到自己那微小但挠人的良心质问:我是否坚信良知未泯?人应该向善的理论是否会在这个时代崩塌?也许这会是一篇没有引用、没有题记的文字,因为我无法找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时期来比拟,也不会再有名人的至理之言让我借用并一语中的,只因为这仅是生活于当下的我所经历的.  相似文献   

16.
当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说法:学生在作文中编故事、叙事苍白、缺少真情实感是由于他们没有"生活".有的老师喜欢引用朱子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回答学生作文虚假、空洞的问题.但是,正如鱼生活在水里一样,学生难道不是生活在"生活"中吗?我认为,关键不在于学生没有生活.  相似文献   

17.
每次高段接班,我都会让孩子写第一篇作文《我》,引导学生描写语文学习中最怕的故事?很多学生会写自己写作文时想美词的痛苦,凑字数的悲哀。我发现学生怕写作文是"动听"在作怪,"动人"在作秀,"动情"在作对。学生没有看重"平常"生活,而在刻意追求"优美"的写作素材无从下手。通过调查,我也看到作文课堂教学三大现状:1.作文教学如同"缝扣",希望一次成品;2.作文教学如同"挖地",希望层层好泥;3.作文教学如"割草",希望永久巩固。  相似文献   

18.
我园曾经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落实状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很多教师在口头上都能说"必须关注幼儿的个性特点",但是在行为上却并不一致。有的教师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是自己认为幼儿会感兴趣去选择故事;有的教师较多地考虑"我希望让幼儿从故事中发现什么",而没有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有的教师较多地考虑如何把教学活动设计得新颖、生动,而较少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等等。这就表  相似文献   

19.
正《自己去吧》(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语言富有童趣,故事内容能激励学生自强自立,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本课时,学生对"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能够理解,但是在联系自己的经历时,却找不到事例。他们说得最多的是:妈妈帮我、爸爸陪我、姥姥带我,可见家长对孩子呵护备至,孩子生活在一个过于封闭、缺少自主活动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幼儿园老师每天都在扮演多种角色--魔法师、小丑、故事大王,甚至断案的“法官"。“老师,他打我。”“不是,我没有,是他先打我的。”“老师,谁又打谁了。”“我没有打他,他打我,我才还手的。""老师,X X把垃圾扔地上了。”一件"官司”接着一件"官司",严重影响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清官难断家务事,断多了也会没有耐心,直接说“以后别告状”,可也只能维持半天甚至很短的时间。幼儿园老师们如何不当“法官”,有没有办法让幼儿自己学会处理同伴矛盾、不计较一些小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