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艺术命名者"的身份和职能研究,分析出艺术命名者的身份为"艺术家"和"艺术史论家"和"特权机构"组成的"话语共同体"。艺术家作为艺术命名者,因为其艺术家身份和艺术实践性;艺术史论家对艺术的命名具有学术性和知识性;"特权机构"对艺术命名主要体现在"决定艺术在场"和主导"艺术的商业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双重视角,对"变"一词的由来和涵义、"变 文"之来源和形成作一思考探究,提出变文之命名当是文化合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教师课堂话语作为高校课堂语境的重要组成成分,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文章引入"叙事"理念,认为教师应该注重课堂话语的可述性、评价判断和多重视角讲述,对高校教师课堂话语宏观理论探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口语中常用的"这么说吧",具有话语标记的作用,其基本功能是标示解释。当说话人意识到听话人可能不能理解或难以理解自己所说的话语时,会使用"这么说吧",让听话人更容易、更准确地把握所传递的话语信息。"这么说吧"和"这么说"作为话语标记,外在形式虽然相似,但"这么说吧"语义后指,从言者的视角进行解释,"这么说"语义前指,从听者的角度进行推测。  相似文献   

5.
"问责"与"反思"是二战后德国文学中的两大关键词,但这种自我批判的态度也并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它总是受到时代历史话语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记忆话语"的视角为德国战后文学清理出一条线索并将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通过对这三个阶段重要作家和作品的简要分析勾勒出德国战后文学的图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关于"柴静雾霾纪录片"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化话语研究法,从话语内容和话语的历史、文化关系两方面进行宏观剖析,梳理出美国媒体从外媒视角对这一环境事件的关注点,探讨其背后影响环境话语的社会历史原因。结果表明,美国主流媒体通过构建完整的话语主题和联系有历史文化共鸣感的环境事件,反衬出不同话语主体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正>"儿童视角"本来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小说作者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相对于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在观察、描摹事物,讲述和理解事件时,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因此,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8.
克劳德·香农提出的信息论与解构主义文论对文本信息的关注有所共鸣。在N·凯瑟琳·海耶斯提出的"信息视角"的研究范式下,香农和魏佛在信息论中提出"噪音"理论与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米歇尔·塞尔的文本"噪音"的理论形成关联。该视角试图跳出传统研究"科学与文学"关系的纵向模式,采用"文化同构性"的横向理解方式,揭示信息论和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从不同角度对"混沌和秩序"这一时代话语的回应,发掘信息理论现在的人文内涵以及解构主义批评对信息论的反思和推进。  相似文献   

9.
运用知识考古学方法对"文学起源于民间"的观念进行分析,可以展现此命题中包含的矛盾和裂缝,从而证明"文学史"的本质是一套现代知识话语的建构,思想‘启蒙、文化革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学的现代定义以及进化论的历史观是促成其诞生的三块基石.虽然今天的研究者正逐渐抛弃用意识形态的观念而倾向用审美价值作为评判文学的标准,但很少对构成文学史话语的全部基础进行彻底反思.所以与前人相比,我们只是将这套知识话语编织的更加圆熟,而并没有更加接近所谓文学发展的"真正"规律或者文学的"真实"面目.现存的文学史能够为理解文学发展提供一种视角,但同时也有可能遮蔽更加丰富的文学史实,因此有必要在文学史研究中对这门学科本身抱着清醒的反省精神,寻找理解文学史的多元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从"话语场、说话者、听话者互相依赖关系"这一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不适合使用"~のだから"句的情况和适合使用"~のだから"句的情况。同时对"~のだから"和"~から"的区别使用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のだから"句的有效教学法及习得方法提出一个新的视角,减少"~のだから"句的误用。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专业"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话语乃至意义争夺的"战场";在西方教育学术界,不同的研究视角透视出"教师专业"的不同意蕴。特质论关注教师的专业特质,冲突论聚焦教学专业的区隔,情境论审视教学专业的生成,关系论则围绕教师"去专业化"和"再专业化"的议题见仁见智。有关教师专业话语情境性、建构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本土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局部语法路径,以"例举"话语行为为例,考察其局部语法型式在语言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和物理学学术论文中的实现型式及其差异,进而探讨语言使用与学科文化的潜在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例举"话语行为在纯理、应用以及软、硬学科四类学术论文中的使用不尽相同,大致与各学科文化特征相符,但也呈现出动态变化,这说明语言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科文化的制约但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方法论上,本研究表明局部语法分析能有效量化话语行为的实现型式,从语篇语义视角揭示不同学科语言使用的特性和异同,为学术话语研究,尤其是探讨话语行为和学科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5月11—12日,"中国特色话语翻译与传播研究论坛"在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师范人学等全国20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4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孔子故里,探讨和分享中国特色话语翻译与传播的新视角、新方法和新发现。论坛开幕式由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秦洪武教授主持,曲阜师范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辛杰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  相似文献   

14.
评论家习惯说"80后"是缺乏历史感的一代。在描述、分析、梳理"80后"及其思想状态和生活方式的评论里,"叛逆"、"无底线"、"颠覆"是一些不易忽视的关键词语。但是在我看来,用"叛逆"、"无底线"、"颠覆"来规定一代人多少有些知识强权的话语色彩,因为这些命名很难涵盖20世纪80年代人的全部。因为作为一个群体的这一代人内部也有分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事件越来越受世界关注。英语话语常以异域的视角叙述中国事件,多采用模糊化表达、解释性表达和类比性描述等关照英语读者的叙事策略。将叙述中国事件的英语话语"回译"成汉语可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西方世界对中国事件的态度,翻译时可采用总体保留异域叙事视角、模糊话语具体化、浓缩或删减冗余话语、直译类比性描述、近似原文复现等策略,以充分关照汉语读者的阅读期待和文化情感。On China的汉译本《论中国》尽管忠实于原文,语言流畅,但因在"回译"中国事件或元素时未能充分关注汉语读者的阅读期待而略显不足。  相似文献   

16.
“新诗”的命名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它既接受了晚清维新派诗人“诗界革命”的启示,也从西方文学资源中汲取话语活力。“新诗”的命名暗含如下逻辑预设:“新诗”是“进步”的、充满希望的;而“旧诗”是腐朽的,死气沉沉的。在“新诗”的命名过程中,“旧诗”也相应地得到命名。这种命名行为获取一定话语空间之后,是更为展开的关于“新诗”观念的演绎。对“新”的价值的刻意强调,是这种演绎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天平一度在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间徘徊,与之相对应的"公众话语"与"个性话语"就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中两大重要的议题。"公众话语"所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必然是阅读教学所要传递的内容,但个性化阅读、开放性的理解也是学生发挥"个性话语"的关键。如何找到"公众话语"与"个性话语"的平衡点,是语文阅读教学价值取向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8.
边界和领土问题一直是各国之间最敏感的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目前中国仍与相当多的国家地区在边界领土上存在争端,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相关矛盾。本文旨在译语话语权的视角下重新审视他国与中国有争议领土英文地名翻译,并从译语话语权中译者主体性方向上透视命名现象背后表现出来的"话语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19.
一段时期以来,"格局"一词在时政话语里频频出现。本文以"格局"的语用为视角,辅以近期官方媒体关于"格局"的翻译案例,探讨对外传播中如何针对其不同语用意义进行翻译处理。  相似文献   

20.
用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对房地产广告文本进行解读,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初步解读房地产广告的话语特征,并重点揭示出在文化消费时代房地产广告话语在进行自我书写时所采用的具体修辞技巧:楼盘命名修辞、国际化修辞以及欲望叙事修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