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璇 《现代语文》2010,(5):43-45
副词"难道"常用在反问句和是非疑问句中,表达反诘、疑惑和揣测的语气。通过具体例句的分析可以发现,"难道"在话语中的作用独具特色,具有强调、改变疑问句的性质、作为假性疑问句预设触发语以及限定指称这四个方面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
东晋译经《摩诃僧祇律》中的"VP不"疑问句涵盖正反问句和是非问句两大类型,其中"VP不"正反问句数量庞大,反映出它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特征。部分"VP不"正反问句句末的"不"字开始虚化,转变为是非问句,体现为三种:一是表否定的句子;二是带表确认事实类语气副词的句子;三是由"是"字判断式构成的句子。  相似文献   

3.
语气副词"还"具有多种功能,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直接来源,其语法化机制亦有所不同.语气副词"还"源于运行动词"还",进入连动式的V1位置和前后小句意义相对的复句是其语法化的句法基础,它的语义基础是"方向上相反--与心理预设相反"的转化,从语用角度来看,语气副词"还"的产生是为了加强言说者的语气,表达言说者的主观倾向.  相似文献   

4.
《论语》共有疑问句326句。其中特指问64句,是非问44句,选择问7句;反问句共有183句;测度问句共有28句。反问句的数量大、形式多样,是《论语》疑问句的一大特点。是非问句句尾都有语气词来帮助表达疑问。在测度问句中,多用语气副词“其”来配合。  相似文献   

5.
《论语》疑问句的研究,主要存在如何准确辨别《论语》中的疑问句以及正确分析疑问句句法结构的问题。在《论语》中,"乎""与(欤)"等语助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疑问句的辨识,但在不同语境中却可标志感叹句、反问句、测度问句等句式,故同时也要考虑表揣测语气的"其"、表反问语气的"岂"等语气副词的作用,才能准确辨别疑问句,从而正确理解句意。疑问代词"何"具有作宾语、状语、定语等多种语法功能,以"何"的句法地位分析为例来剖析疑问句的深层结构,这是辨别疑问句的一个方法,同时也能更准确地理解语意。  相似文献   

6.
"的确""实在"是近义语气副词,在句法环境、语义背景和语气上存在差异。句法环境上,"的确"可以单独使用,在句中可以灵活位移,可以出现在是非问句中,而"实在"不可;二者都可以出现在转折复句中但在句中的位置不同。语义背景上,二者出现的语义背景并不完全相同。语气上,"的确"侧重于[确认],"实在"侧重于[强调],此外"的确"还可以表示委婉语气,"实在"还可以传达表示退而求其次以及表示几经努力达到极点的语气。  相似文献   

7.
赵长才先生在《上古汉语"亦"的疑问副词用法及其来源》一文中介绍了"亦"表疑问语气的用法,并认为表疑问语气的"亦"是由它表类同的"也、又"义在疑问句特定语境中直接虚化来的,①这使我们对"亦"的意义用法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但笔者在赵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先秦文献疑问句特别是对较早出现"亦"的疑问语气用法的《论语》和《孟子》的考察,对疑问副词"亦"的来源,有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8.
在《元曲选》宾白疑问句的是非问句中,根据疑问手段的不同可分五类,以带疑问语气词“么”为主要形式。是非问句中疑问语气词有“么、来、那、哩、也、乎”六个,表测度义的疑问副词十一个,有敢系、莫系、怕系、恐系。疑问副词“可”在是非问句中起纡缓语气和搭衬语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前人对句尾"了"的语法意义所做的概括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通过对句尾"了"用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句尾"了"其实可分为两个不同的"了",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现实性的变化义,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真实性的确认义。事态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具有一致性,所以句尾"了"的变化义与确认义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中间地带,某些变化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确认义。  相似文献   

10.
论《金瓶梅词话》的疑问句及疑问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词话》中的疑问句分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以及反诘问。其表达语气有三种手段——语义关系、疑问词和固定句式。《词话》的疑问词分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和凝固结构。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句尾"了"的语法意义所做的概括还不够全面和严密,通过对句尾"了"用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句尾"了"其实可分为两个不同的"了",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现实性的变化义,另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真实性的确认义。事态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具有一致性,所以句尾"了"的变化义与确认义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中间地带,某些变化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确认义。  相似文献   

12.
曲阜话语气副词具有较强的语气表达功能,依据分布描写的方法,探讨语气副词在句法和语用中的作用及地位,对其特点进行解释。按语法意义的不同,曲阜话语气副词划分为功能和情态两大类,分别表达强调、疑问、关系、祈使和感叹语气,以及揣测、意愿、醒悟、料定、侥幸和巧合语气,有些副词使用时可以移位或独用。除了从词汇意义方面入手外,还可以从句法分布角度对曲阜话语气副词进行描述。曲阜话语气副词除了具有增减语气的功能外,在语用上还具有表述性功能、评价性功能和强调功能。  相似文献   

13.
宁武方言中的副词“可”使用频率很高,作为语气副词,除了用于一般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和复句中表示强调语气外,还与普通话中的“恰好、恰巧”相当,多指客观情况与实际需要相符;“可”兼属程度副词,表示程度加深或程度减轻、变弱等意义.  相似文献   

14.
疑问副词"复"是来源于表"又、更、再"义的频率副词"复",这是符合类化机制的。疑问句语境是频率副词"复"虚化为疑问副词的句法环境。疑问副词"复"开始表示询问语气,后来主观性增强,具有了反诘语气。由于语言的"择一原则"和优胜劣汰机制等原因,在竞争中"复"的疑问或反诘用法处于劣势,并逐步被"又、还"所取代。  相似文献   

15.
汉语方言句末“着”的类型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言句末助词“着”有两个意义:语气义和事态义。“着”在祈使句末尾和疑问句末尾表示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着”在陈述句末尾是个事态助词,表示末然的事态,包括即然、先然和将然。方言和近代汉语的事实显示,“着”的事态义是在祈使句这个语境中形成的,其前提是含“着”的祈使句祈使语气要弱化。事态助词“着”是从表祈使语气的语气助词“着”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6.
"倒"作为语气副词,在不同的语境下能够表达多种语气。学界有不少文献对"倒"的语法意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料,对"倒"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倒"的表述功能体现在对当前事实(与预期不一致或相反)的表述,而"倒"的评价功能是用来表达对当前事实的态度:积极或消极,肯定或否定。"倒"还具有加强语气和舒缓语气的功能。在副词"倒"的教学中应该紧密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除了语法、语义的讲解之外,还应重视"倒"的语用功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复(復)”本为动词“返还、返回”,受语义和句法的双重影响,它由动词虚化为累加副词。然而,它的语法化过程并未就此停止,两汉之际,受疑问代词“谁”“何”的组合影响,加之副词“又”的类推同化,“复”由累加副词再度虚化为一个语气副词。作为一个新兴的语气副词,“复”不仅用于疑问句中,表示反诘或疑问,同时也用于否定句或肯定句中,表示强调。不过,自从产生以后,语气副词“复”的虚化程度和使用频率并不太高,受同一形式的词尾“复”的冲击和制约,以及同一意义范畴内副词“又”“还”的排挤与压制,唐宋时期,“复”的使用已呈明显衰落趋势;元明时期,在语言文字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语气副词“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8.
"怪道"和"嗔道"是两个只见于近代汉语文献中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语气副词,表示确认和强调的语气,义为"难怪、怪不得"。前者始见于宋代,使用范围涵盖北京官话区和部分方言区;后者出现于元代,只在山东方言中使用。"怪嗔道"是"怪"与"嗔"作为语气副词并列后附上虚化成分"道",凝合成与"怪道"和"嗔道"语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三音节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19.
中古汉语选择连词“为”的来源及演变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古汉语选择问句中连词为的来源及演变过程进行讨论,在承认选择连词为的源头是系词的前提下,认为为由系词发展到选择连词,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具体体现为:当系词为不再联系两个名词项以表明二者之间的同一或类属关系,而是出现在动词性成分之前时,为表联系的功能就会弱化,只表示对动作或行为事件的认定、确认或推断,从而由系词虚化为表认定或推断的语气副词。而出现在中古各类疑问句中表探究、测度、反诘等语气的副词为又是从其表认定或推断的语气副词进一步引申发展出来的。在选择问句的语境中,为原有的探究义会受到抑制,乃至完全被语境所消弭,进而只起到关联选择项的作用,才最终真正演变为选择连词。  相似文献   

20.
"其"是高中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它属于多义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极其灵活。采用穷尽式的调查方法将其用法主要归类为代词和副词。将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复指代词。副词主要分为:表委婉的推测语气副词,表反问的疑问语气副词,表希望、祈使、命令的语气副词和表假设的语气副词。与此同时,还对"其"的用法和词组进行了归纳总结,对虚词"其"的简析,对高中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