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国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结构从差序格局向团体格局过渡的背景下,仁爱作为产生并适应于差序格局人际交往结构的道德教育核心价值逐渐失去了合理性与正当性。适应于团体格局人际交往结构的正义逐渐取代仁爱成为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这是由于正义具有以下三项功能所致:调整同质性的人际关系、平衡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关系以及表征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主导境界。  相似文献   

2.
核心道德价值是个体安身立命之本,是社会根本的伦理指导原则,道德教育选择何种价值作为核心道德价值受社会条件制约。仁爱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自董仲舒倡导“独尊儒术”以来,仁爱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表现于道德教育培养目标、道德教育内容诸方面。道德教育核心价值的选择与人际交往结构相一致,仁爱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与农业文明下的人际交往结构和集权政治统治的需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刘祖云教授撰著的《从传统到现代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一书于 1999年 12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从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或范畴出发 ,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探讨 ,是该书的初步尝试和一大特色。该书共分 11部分 ,各部分题目依次是 :社会变迁、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与社会开放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 (上、下 ) ;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上、下 ) ;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 (上、下 ) ;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 (上、下 )…  相似文献   

4.
从规训到教化:当代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规训或教化是两种不同趋向的教育。道德教育由“规训”走向“教化”,意味着教育中人的由“物性”回归到真正的“人性”。教育回归于“人”,也就回归到了它的原点,返回了人生的原始命意。教化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的善。向善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不可逃避的责任。寻求和接纳回归人性的善的教化,是教育本然而应然的意旨,是教育“成人之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流行引语,顾名思义,它不是仅在极少数人之间使用的,而须是在一定数量的人群中流行开来的.流行语何时开始流行,流行的原因、流行人群、流行的时长和频度等值得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6.
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一书,是我国青年学者檀传宝博士继《德育美学观》之后的又一力作。在书中作者指出,人性固然是生物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但人的本质却是对于生命意义的精神性的企求。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有多方面的功能,但其本源的功能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现代人解脱了传统社会种种条规的束缚与禁锢,可能也必须独自面对世界——一个人们有了更多需要也有了更多满足需要手段的世界。在纷繁的世界面前,现代人也就有了更多无所执著的空虚与无所依傍的孤独。也正因为…  相似文献   

7.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对建国后中国文学的源流进行深入的梳理,对若干文学现象进行了全新的描述,并创造了一种新的编写体例,体现了主编者探索学术真理的真情投入和鲜明的个人理论风格。  相似文献   

8.
朱熹一生高度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写了很多儿童教育读本。《小学》是朱熹依据其“理气”哲学论和心性说编辑的,反映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和伦理价值观念的儿童教育教科书。《小学》一书内容丰富,其中所包含的道德教育目的论、过程论、规范论、方法论对于我们今天道德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扮演了属于它的角色,留下了不一样的历史价值。当代图书馆学研究范式正在向新图书馆学研究范式转变,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分析图书馆学研究范式的变化,了解图书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主要学科构成、价值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的变化,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员更好地为高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学校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况》一书,1986年12月由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共二十四万字。作者吴重阳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央民族学院副教授。本书共七部分:绪论和六章。绪论部分就民族文学创作的有关问题作了理论的阐发,具有总纲的性质。第一章至第五章是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具体论述,分别对诗歌创作(第一章)、短篇小说创作(第二章)、长中篇小说创作(第三章)、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立足于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清楚认识,而目前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及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认识仍很混乱,各种观点难以统一,这明显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继续发展.因而厘清这些相关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当前的核心价值应是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评介●孙素英周发增河北教育出版社编辑部与顾明远、白月桥、汪永铨、郭永福、鲁洁、游铭钧、滕纯等专家学者共同策划的《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含《教育哲学对话》、《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  相似文献   

13.
乡土,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素质之根本。抓住了乡土,也就抓住了一种文化存在的根基。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乡土情结”不但作为一种个体生命的心理意识而存在,而且它更渗透进~种社会文化的内容,成为一个民族群体的历史潜意识的积淀。也就是说,它已经归结成为某种观念、某种情感和情绪的原型,在人类文化史上、文学史上的反复地显现和衍变。这些观念、情感、情绪皆可归结到绵绵不绝的乡愁和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冲动,成为人类的一种灭性、一种生命本能。而寻找的办法,也就是寻找精神的乐土,寻找失去的家园,寻找遭受惩罚的原…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间,当代中国教育史研究,受到了学术界,尤其是教育理论界的关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出版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如《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八卷(王炳照、阎国华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共和国教育五十年(1949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八卷(李国钧、王炳照主编,  相似文献   

15.
要摆脱道德教育的低效状况,切实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道德教育就必须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施过程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变革。对于这一点,学者们已基本上达成共识。那么,如何将这一理论上的共识变为具体的行动呢?由王秀兰、庞学光主编的《儿童道德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在这方面做出了颇具创新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的《新理学》以自觉的道德反思意识为出发点,肩负着贞下起元的自觉使命,试图为处在国难中的中国找寻新的发展方向。这种对传统道德接续与重构的理论自觉在何怀宏的《新纲常》中也有集中的体现。从《新理学》到《新纲常》的理论创作,均充满了自觉的理论创造意识。这种理论自觉既有对社会道德根基的寻求,也有对道德传统的反思,既有对新道德伦理特点的理性辩证,也有对如何实施新伦理路径的详细考量。  相似文献   

17.
西方逻辑之父亚里士多德的伟大功绩是创立了推理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证明的科学。这位逻辑学的奠基人认为,三段论是推理的最佳形式,所以他在《工具论、前分析篇》中详细地探讨了三段论的各种有效形式,并对有效三段论的形式作出了严格而明确的规定。两千多年来。亚氏的这些成果经无数逻辑学家的整理、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正确无误判定三段论有效式的规则系列,这就是三段论规则。人们依据这些规则,在分属四格的总共256个三段论式中,得出了举世公认的19个完全有效式。迄今为此,世界各国的各种传统逻辑教科书,在讲述三段论时,大抵都要介绍这些规则,尽管在规则的数目和表述上不全相同,但基本内容皆不出其窠臼。  相似文献   

18.
19.
重视实践是陶行知研究的秉性。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以下简称“中陶会”)作为全国性的教育学术研究团体,自1985年9月正式成立以来,二十余年间,一个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就是,坚持“两手抓”: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并重。事实上,陶行知内容丰富的教育实验思想以及独具特色的教育实验实践,对于我们今天开展教育实验,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晚清重臣张之洞 ,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张之洞研究也是令人瞩目的课题。新近 ,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黎仁凯、钟康模的《张之洞与近代中国》。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该书以 2 5万字的篇幅 ,选择了张之洞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时期、重大事件中的言行 ,进行深入剖析 ,将张之洞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该书的特色主要有 :一、突破了传统人物传记的篇章结构。该书内容涉及张之洞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但并不平铺直叙 ,而是有重点地选择内容 ,以专题论述形式加以历史地概括和评析。章节之间有严密的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