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刀疤》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虚构集》子集《杜撰集》的一篇短篇小说。本文借助经典叙事学研究成果,从悬念设置、叙事策略、人物塑造等方面探析《刀疤》的叙事艺术,揭示小说家使用的特异叙述方式及人称转换对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这一分析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及其精湛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2.
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学界普遍采用"线性流动"的模式来研究叙事的主体间性,叙事参与者身份模糊,权力关系混乱。立足于"交往行为理论",从"立体"的视域来考量叙事的主体间性,建构、形构、解构过程中的叙事参与者不仅身份明确,而且呈现出来的是局部交往整体联动的叙事权力特征。  相似文献   

3.
拉尔夫·埃利森早期短篇小说描写了美国黑人的经历,逐步展现了埃利森的艺术才能。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叙述视角和人物内心思想表达方式)探讨它们的叙事特点,揭示埃利森如何逐步完善小说的叙事策略,使之与小说探索黑人身份的主题紧密结合,同时揭示了埃利森早期短篇小说创作为《看不见的人》作了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4.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作品叙事独特而女性形象丰富,风格清新而主题隽永。本文以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起风了》作为研究对象,立足叙事学理论,通过人物眼光与不可靠叙述的关系论证人物眼光而非叙述者视角的不可靠,由此探析其张力对人物性格及主体意识的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冰山"原则的积极践行者,海明威的作品中无不渗透着"冰山化"的叙事痕迹,诠释着"极简"与"至美"的美学转化。本文将以海明威的经典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叙事学理论,分析阐述小说在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述空间上所采用的"冰山化"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开播已有将近十一年的时间,本文从叙事学及传播学角度对其叙事结构建构进行了探讨.文章从"框架性叙事"和"被包含叙事"说起,之后分别对二者的结构建构进行分析.对叙事学领域的若干经典理论及观点的意义拓展,并将其应用于电视新闻领域,运用到《新闻调查》这样的电视深度报道中,是本文最具价值之处,希望能够为《新闻调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将原型批评置于叙事学语境之下,从文类批评角度入手探讨原型批评的语义叙事维度.这一维度更为关注文学意义的实现,和经典(符号)叙事学注重句法结构的分析方式有很大差异.这恰好补充了经典叙事学阐释力度的不足,也在后现代叙事的多维语境下保持了肯定阐释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西方叙事学视角理论出发,对奥地利作家S.茨威格的经典短篇小说《家庭女教师》进行了文本分析,指出该文本采用了文本外的叙事者加文本内的儿童视角的双重视角叙事策略,紧接着论述了这篇作品在儿童视角叙事方面的典型性和成功之处,最后从文本的独特的叙事策略自然推及至作家隐喻其中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认知叙事学作为经典叙事学的跨学科延伸,致力于建构叙事阅读的普遍理论,读者对人物的认知过程研究是认知叙事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重点介绍三类人物认知理论,即人物思维风格的认知研究、人物思维的认知过程及综合的人物认知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们既可用认知理论来深入研究人物的思维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叙事交流的效果,也可以用认知理论来研究读者对人物及其思维的认知过程.前一种方法是对修辞叙事理论的丰富,后一种方法则是认知诗学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叙事批评在中国和西方有各自的发生发展历程.在西方,叙事学诞生之初,注重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叙述者的作用和叙事作品的构成体系.经典叙事学是一种基于结构主义理论的纯形式研究;后经典叙事学则以阐释具体作品为主要目标,着眼于具体作品的意义.自觉的叙事批评经过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将文本的叙事分析和文本之外的历史文化分析结合起来,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中国的叙事批评大致经历了文史不分的叙事批评、感悟式的文学叙事批评、有理论自觉的叙事批评三个阶段.叙事批评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运用叙事理论,对文本进行叙事批评;在叙事理论研究领域,拓展研究内容;叙事批评和其他批评方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小说叙事中的人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心理性"人物观着眼于人物的心理可信性,"功能性"人物观侧重于人物在情节中的作用."心理性"人物观着重分析了福斯特的"扁形人物"和"浑圆人物","功能性"人物观着重分析了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人物观,"心理性"人物观和"功能性"人物观都表明叙事人物身上含有叙事主体的某种评价态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经典叙事学家热奈特关于叙事作品的三分法,对电视谈话节目的叙事流程进行了初步探讨。该类节目通过多种媒介的同时参与,并采用后经典叙事学中的同步叙述、不可靠叙述、伦理取位等概念形成了一种"多重声"版本的故事讲述方式。电视谈话节目的制作有机巧妙地运用了新叙事学相关理论,不但让电视这一媒介的叙事方式更耐人寻味,而且促进了叙事研究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3.
从形式主义到现在:意识形态叙事的谱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叙事的理论探徽要求把叙事学的开端追溯到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叙事学把形式结构与意识形态对立起来,后经典叙事学对两者的关联性给以足够重视,在这一转变中巴赫金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巴赫金不仅对叙事的意识形态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还提供直接的工具和切入点,其"话语"理论以"声音"为指称或直接或修正的进入后经典叙事学,显示出巨大的意识形态阐释能力.  相似文献   

14.
"叙述者"是叙事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叙述者既不同于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也不同于故事中的人物。国外叙事学家热奈特区分了第一人称叙述中的叙述者与人物,并定义了小说叙事的叙述层;巴尔对小说叙事的叙述者、聚焦者、行为者进行了文本分析;国内学者基本上沿用了国外叙事学家们的理论和认识。实际上,叙述层的发现对于叙述者与人物的区分非常有用——同一个叙述层里,故事中的人物与叙述者不能混同。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的猫》文笔简练、寓意丰富,人物间的微妙关系也是分析其深层含义的一个重要突破点。本文旨从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出发,剖析人物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从而探析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陈菁 《快乐阅读》2012,(30):117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最杰出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她一生致力于现代主义的创作实践,作品形成了英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本文拟以弗吉尼亚·伍尔夫早期短篇小说《邱园纪事》为例,以现代叙事学理论为依据,从叙述时间和叙事空间的并置以及叙事聚焦等具体叙事元素入手阐释文本的叙事策略,挖掘作者所希望捕捉的人生"重要瞬间"。  相似文献   

17.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是小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以说,读懂了小说中的人物,就读懂了作者真正想要通过作品所说的话。选择叙事学中的人物叙事作为切入点,对余华的作品《一九八六年》进行分析,从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构建、主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连接、人物及人物关系的设置目的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技巧以及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8.
黄明星 《文教资料》2009,(18):100-102
本文力图从叙事学的角度切入,借助植入式叙事的方式,分析王蒙<青狐>中主人公卢倩姑及其他人物命运,透视性别叙事的分裂和"情一欲"的二元分裂中所包含的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19.
传统叙事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一直以来多停留在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因素上,难免陈旧单调.如果引入叙事学理论,也许能在过去阅读的盲点中发现新的艺术焦点,从而更新和丰富传统叙事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不妨结合教学实例从将叙事学引入文学作品教学时所采用的不同教学方法的共性的角度来探讨,即无论采用什么具体的教学方法都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们是:文本比较、角色体验、提供互文性文本.  相似文献   

20.
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认知叙事学旨在构建一种普遍的阅读认知理论,即读者对人物和人物对人物的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既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的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维特征,更好的体现叙事的交流效果,而且还可以更为深入透彻地了解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思维过程.运用认知叙事学理论对莫里森新作《慈悲》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品中人物对人物的认知以及读者对人物的认知过程由于受到了外界“刺激物”和“图式知识”因素的影响,都经历了一波三拆的“再图式化”,之后才建立起各自的认知模式.而这些不顺利的认知过程不仅清晰地呈现了人物的思维过程,彰显了叙事的交流和认知作用,同时人物对人物的情感和读者对人物的情感也随着这些认知过程得到了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