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理解"是"运用"的基础,没有"理解","运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离开了"运用","理解"就可能浅表化,甚至误入歧途。阅读教学可以从"理解意思和理解形式兼顾""语用方法和语言功能兼得""语用形式和语用品质兼具"这三个方面实现两者并重。  相似文献   

2.
田羽 《辅导员》2014,(12):88
正课程标准修订后,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聚焦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其中,"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割裂开来。理解是运用的基础,没有理解,运用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反之,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检验、体现,离开了运用,理解就可能概念化,浅表化。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理解"常常被狭义化,仅仅指向于读懂文字。不仅如此,"理解"还经常被窄化成弄懂文中词语,概括主要内容,归纳段落  相似文献   

3.
田羽 《辅导员》2014,(8):88-88
课程标准修订后,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聚焦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其中,“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割裂开来。理解是运用的基础,没有理解,运用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反之,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检验、体现,离开了运用,理解就可能慨念化,浅表化。  相似文献   

4.
顾琴 《语文知识》2016,(6):25-29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点明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然而在教学中,由于理解不到位,操作有偏差,片面追求单纯的"语用"效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两种值得深思的场景场景一:月亮和小船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理解了比喻句的妙处之后,说:"谁能将‘月亮挂在天上’改成比喻句?"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主要任务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习"理解"文本语言承载的含义和语言表达形式的密码,即言语发现;二是学习在听说读写活动及文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即言语表现。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运用以下策略在高段阅读课堂展开以"语用"为指向的教学,使  相似文献   

6.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历来是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出人意料的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却去掉"理解"只留"运用",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意味着"理解"不重要了?这样的变化将给语文教学带来怎样的启示和影响?我们有必要作一番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笔者认为,"语言文字运用"主要指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运用"应有两层意思:一是能正确、规范地运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它是课文内容作为依托,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它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材料,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然而,在信息技术被引入教学以来,一些教师把初中语文课上成视频展示课或"文学鉴赏"课,完全脱离了语文课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的原则。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具有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这是因为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旨在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语言运用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对象。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2.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理解的表现和证据。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不是简单相加,也不是来回循环,而是在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相互融合中不断地交替上升。语文素养提升的关键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则体现在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语文新课程倡导整合学习,就是将情境合理地整合到学习要素中,以“理解-运用”为根本导向,提升语文素养。指向“理解-运用”的高中语文可以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四个方面开展整合学习。  相似文献   

13.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总的理念、目标与要求,具体到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哪些语言文字,要从中理解什么,运用到什么地步,都要在语文本体性目标的观照下,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和课文的特点,做出具体的选择和确定。  相似文献   

14.
正2011版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确,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不仅仅是某个道理的举例,它是一个语文全息图。[1]转型中的语文教学,"变化中的不变"就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因此,"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始终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言意双盈"始终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语文课堂的核力就应该聚焦语用,追求言意双盈。如何聚焦语用,找到言意双盈的"交切点",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5.
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言语内容,二是言语形式。语文课与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目的,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必须侧重于"言语形式"。  相似文献   

16.
我们要引导小学生以"词语"为抓手,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对语言文字进行"舍弃、重组并去粗取精,转化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样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一、抓住关键词语,把握主要内容理解课文首先要"把握"全文,力求在心中对课文形成整体印象,能概括课文的基本大意或主要情节。在学生初读课文、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引导学生运用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对  相似文献   

17.
伴随《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小学阅读教学的取向开始从"理解内容"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落实这一取向有四条基本途径: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本内容、理解文本的语言形式、运用语言形式表达阅读感受、迁移文本语言形式进行表达实践。  相似文献   

18.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科的基本要义,文本既是理解的对象,更是运用的基础,如何透彻地把握文本是学生获得阅读素养的关键,宋代的陈善对进出文本的机制进行了相当完备的论述,展现出相当的科学性,本文拟对此作出阐释,以求匡正阅读教学中的混乱现状。  相似文献   

19.
语文就是"语"和"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对语言的积累、感悟、理解、运用的能力、方法和习惯是语文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内容。语文课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让语文课回归语文的本色,具有"真语文"味。笔者将从何谓真语文、何谓"真语文"味的课堂、如何使语文课有"真语文"味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5,(78):32-3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教学练笔能有效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要求。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课堂随文练笔中把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能反哺、深化教材文本理解,还利用文本丰富的题材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练笔空间,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