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和出发点之一。"口"是人体的主要器官之一,它在构造概念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隐喻认知的理论以及人体隐喻化的三种类型,即:人体域到非人体域的结构映射,非人体域反过来到人体域的映射,以及人体域内部两个器官之间的映射为基础,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口"的隐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汉语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和解释汉语中"七情"学说的认知理据,即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点来解释汉语中的"七情"系统。这一尝试不仅能够合理地解释我们祖先对情感心理的基本认知模式,同时也有益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促进汉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原型理论、象似性、语法化、主观性等方面讨论了助动词的词性归属和助动词的短语结构问题.认为助动词是典型动词和典型副词的中间状态,但是更接近于动词范畴,又因为助动词大多从普通动词语法化而来,所以应该归为动词的小类.“助动词+动词”结构也应该接近于动宾结构.  相似文献   

4.
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流动着的符号象征,它敏锐地反映出时代舜口社会心理的变迁,对其研究具有深刻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不折腾”是最近在网络媒体和社会上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语。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该词语流行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今后流行语个案研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试图从汉韩两国语言习得不同的认知角度入手,分析认知方式的差异对对韩汉语初级阶段教学的影响,以期对趋向补语的教学做一点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6.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以汉语中的来/去和英语中的COME/GO为例,从认知的角度来考察汉语和荚语的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两对空间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自身的构造使得人类感受空间时不对称,这种不对称的感受投射到语言平面自然是不对称的。汉语与其他语言在这一点上表现基本一致,但是汉语也有其独特的地方,本文重点讨论汉语在表述空间概念时反映出的比较独特的认知观。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语用角度来看,图式范畴化理论、语用因素和语言习得造成"美轮美奂"词义变化,使其修饰对象由建筑物扩展到一切美好事物。其中语用因素包括礼貌原则、面子理论、关联理论和词汇语用学中的语用充实。这些因素造成了诸如"美轮美奂"这样的汉语形容词词义的扩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发布近五年的《汉语新词语》以及国家语言监测中心BBS语料库最新数据中的日语借词为考察对象,从语言接触角度对汉语新词语中日语借词的地位、借用词源、造词功能等方面作一个全面的总结分析,以期明确新时期汉语中日语借词的地位,从客观上理性地认识由语言接触带来的日语借词的回流现象对汉语语言以及汉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角度看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负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认知角度出发,探讨英语学习中汉语负迁移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机制,同时指出我们必须承认汉语负迁移的客观存在,了解汉语负迁移的基本机制及产生条件,运用认知科学与对比语言理论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  相似文献   

11.
从语用角度而言,笑话是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基础上的会话含意的导出或是会话含意的取消;而从认知角度而言,则是对读者心理期待的颠覆和和对其心理图式的更新。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的角度看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负迁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时,不能只注重外语的特点,还应考虑到汉语(母语)的负迁移,我们不赞成那种希望完全脱离母语而直接“用外语思维”的主张。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承认母语负迁移的客观存在,了解母语负迁移的基本机制及产生条件,运用认知科学及对比语言理论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  相似文献   

13.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内,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是改变人们隐喻观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1]。  相似文献   

14.
自从Lakoff和Johnson(1980)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派把隐喻研究引入到思维领域后,隐喻研究的视角不再唯一指向其修辞功能,取而代之的是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重视和探求,本文力图通过与隐喻认知研究的对照,针对传统汉语比喻分类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为汉语比喻分类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英语学习者犯中式英语(Chinglish)错误的原因很多,如环境影响、文化差异影响、心理素质影响等。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努力提高学自身的英语素养。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学生出现中式英语错误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李巍 《语文知识》2008,(3):94-96
“吃饭”由“用餐”义引申出“维持生计”、“生活”义。这其间有着复杂的认知过程。文章尝试着从意象图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对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7.
18.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而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词义引申本质上是一种隐喻现象。认知语义学研究认为,支配着一词多义意义关系的原则是语义的隐喻性。从认知的角度对"口"的本义及引申义进行分析,就得出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英语热和汉语危机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热议的话题,但汉语危机这一概念本身仍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我国过于重视英语学习并不能导致汉语危机,英语学习和汉语学习不应处在对立面,相反,英语应该成为中国人向世界表达自己民族身份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汉语流行语“蚁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蚁族"一词一跃成为网络及各大媒体中的流行语。"蚁族"一词的迅速传播,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并试图揭示语言变异与社会经济、心理特征之间存在着的密切关系,以期通过语言的变异看到时代变迁的痕迹与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