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爱温柔似水,细腻如雨。我感谢母亲给了我生命,但是功过不能相抵,母亲的"罪状"我也要一一记录在案。小时候,我真是比林妹妹还"多愁善病",大病小痛是隔三差五地缠着我,这就注定了我的"肝胆"将长期与药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我"两次抱了母亲,但这两次抱的意义和作用完全不一样。第一次是因为护士要"换床单","我"抱起母亲,察觉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第二次抱是"报母恩",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显然,同样都是抱,母亲的反应却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一个字——爱。没有什么比母亲的爱更伟大,更无私的了!下面,我们就结合课文中的情节来认识母爱。  相似文献   

3.
<正>人只要不被困难打倒,就一定能打倒困难。——这是母亲以她一贯的坚强告诉我的。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读读王石的《我的父亲母亲》,你就明白了。我名字中的"石",是母亲的姓。虽然后来有人说,这个名字隐喻了我未来要爬山的命运,其实非也。我的名字来得简单却郑重,将父姓和母姓集于一身,是一种由衷的宠爱,更是一种无言的期待。我父亲生在安徽大别山地区,后来在那里参加了红四方面军,他不善交际,沉默  相似文献   

4.
<正>母亲与家是串在一起的。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诉我,家就是家,没有什么可以取代它。她的规矩挺怪。比如说,我进门前要喊一声"爸爸"或者"妈妈",招呼他们出来,自己才能进去。我不习惯,总是忘记。于是每次母亲非要我大叫爸妈,否则无论如何也不让我进屋。还有,她说在家就别谈其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农村女孩,自小调皮,经常闯祸,被人称之为"野丫头",也许母亲和我前世有债,我是母亲前世最大的债主,今世注定要偿还于我。母亲很勤劳,虽只读过初中,但懂得的知识和道理不知比我多多少,我便在母亲的那些谚语和其他的一些道理中慢慢长大。"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母亲经常跟我说的。母亲的那双生满茧的手托起了我的人生,农村里的人,一般没有什么固定收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上看幽默的产生、演变与发展最清楚了.婴儿出生是不会说话的.他学习语言开始第一课是"妈妈".这可说是世界语,中国和许多外国都一样,是母亲教的.第二课是"奶奶",或别的两个"音",是吃奶的意思,然后是"嘘嘘"之类表明撒尿的意思.以后课程多了,会说:"我饿了"、"我要撒尿"、"要拉屎"、"我还要"……都直言无隐,想什么就说什么.  相似文献   

7.
<正>窗前一盆康乃馨在风中摇曳,这让我想到母亲。步入五月,母亲将迎来她60岁的生日。年初母亲便说:"今年我的生日刚好在周末,到时候你们都要回来啊!"我们欣喜地答应了。母亲是美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小时候就常听奶奶说:"你母亲是嫦娥,这辈子被天蓬元帅给娶了去。"其实,父亲生得不丑,但与自小"欹枕江南烟雨"受熏陶的母亲相比就略显"磕碜"了。  相似文献   

8.
读书如熬粥     
<正>(1)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我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2)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粥拼的是米,是米本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  相似文献   

9.
我母亲是一位退休的中学教师,我的小侄女上学前几乎每个暑假都是在我母亲家里度过的。每天晚上小侄女听完故事和奶奶说"晚安"后,都要搂着她心爱的小毛毯才能入睡。面对这种现象我母亲百思不得其解,终于打电话来问我:"这孩子离了小毛毯就难以入睡,甚至哭闹,她是不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梦     
佚名 《家长》2014,(5):47-48
正母亲的梦想,就这样,从我,一直延伸到我的儿子。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经常对我说:"我苦一辈子就算了,就是希望你要好好读书,上一个好的、大的、可以成为公家人的学校,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对于母亲,或是对我而言,这应该是母亲关于我的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梦想吧。母亲的梦想,着实激励了我多年。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职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一次作文课上,十多岁的郭刚写下了自己的理想——做一名理发师。老师提醒他,"要有点志气",同学们笑话他,"郭师傅!没出息的郭师傅!"他哭着问母亲:"我是不是比别人傻?"母亲笑着告诉他:"我的儿子是最聪明的。""那……理发师是不是没出息呢?"母亲想了想,肯定地说:"理发也会有出息。""可是,他们为什么笑话我?"母亲拉着儿子,让他看芝麻中那一粒饱满出众的米,"好儿子,你和他们是不一样的——就像这一粒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师应该构建和谐生态的课堂,倡导"我学习,我快乐,我收获"的幸福体验.今天我就以《母亲的恩情》课堂鲜活的实例,来阐释我是如何构建和谐生态课堂的.《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表达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课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不管是"文"还是"诗",处处都洋溢着母爱的光辉和游子的感恩之情.  相似文献   

13.
一篇经典、一段赏析:荔枝开篇第一句话就点明题目"荔枝",随即提到家中"孤零零的老母",而这两点也成为了本文的两条主线:明线是"荔枝",暗线是"老母"。文章表面看是写"荔枝",实则是写"母亲"。"荔枝"是描写"母亲"的一种衬托。看到"荔枝"就会想到"母亲",这是作者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抒发。我们通常把这叫"睹物思人"。  相似文献   

14.
在我的照片簿里,珍藏着一张已经发黄的黑白照片.这张照片是我在小学三年级春游时和母亲一起照的.每当看到这张照片,就有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房. 那时,我还是一个小姑娘,母亲是我所在学校的校医.春游那天,我只顾着高兴,胡乱梳理了一下头发就准备出发了.母亲看我拿的吃食太多,骂了我一声"小馋猫",便把我准备好的装满好吃的的旅行包放到了她的自行车上.  相似文献   

15.
我的语文史     
<正>一我两岁的时候,和母亲一起咿咿呀呀地背古诗。她说"锄禾日当—",我就挥舞着手臂大声地接"午"。当然,这是母亲告诉我的。后来,我背着小书包上学了。这是个以背古诗为特色的小学校,一群小孩子人手一本《诗海泛舟六年行》,囫囵吞枣、争先恐后地背古诗的样子,现在回想,真是  相似文献   

16.
[主编评点] 母亲"缝制"对我的爱,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题目和景象啊!作者通过对母亲缝布鞋的行为描写、语言描写,描绘了这一温馨的景象,也较好地表达了这一温馨的题目和内容.习作的不足之处是,"我"对母亲"缝制"的爱究竟是怎样感受的,记叙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在"记得有一次考试"后,为什么看到新布鞋就会"所有的不愉快和痛苦都烟消云散了",表述不充分,让人觉得有些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7.
台阶     
作者善于找到寄寓自己对生活感悟的载体,所写的载体同"所悟"十分切合。此文还可锦上添花:将"父亲"改为"母亲",将"因为我总记得父亲的话,登得越高,看得就越远"改为"因为我要为了我们的'母亲',登得越高,看得更远"(此句中的"母亲"务必加双引号)。改动一词,提升境界。  相似文献   

18.
阳台上栽了一棵丝瓜,转眼间,它的藤便蹿上了架。一天,我发现藤上绽放了两朵粉黄色的花,引来蜜蜂和蝴蝶。我想,不出一周,它们定会结出嫩生生的果,可母亲却不由分说要将这两朵花摘去。母亲说:"它们力不足,长不大。"母亲所谓的"力",指的是营养。我大惑不解,说:"照此推理,岂不后面开出的花都没有结果的希望了?"母亲说:"藤蔓再往后攀,开出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名字     
母亲的名字叫"洋娃",我感觉到母亲的名字很好听。这是我小时候一直认为的。母亲从小积劳成疾,染上了肺病,早早地离开了我们。母亲去世后,舅舅给我们讲了母亲名字的来历:  相似文献   

20.
一品文意: 师:请同学们选出一个课堂"热词",并说明理由. 生:"背"字,课文中多次出现它. 师:课文中有两个"背"字,名词的"背"和动词的"背",词性不同,读音有异,你选哪一个呢? 生:我选的是动词的"背",文章多次写到了"背".作品中的我提及母亲,"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还有"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些句子为"背"母亲做了铺垫.然后有下文"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样一个细节,一个"背"字把全文情节紧串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