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最近常有高三学生常问我,《蒹葭》中"蒹葭凄凄,白露未晞"一句中"凄凄"一词的字形写法,到底是"凄凄"还是"萋萋"。或振振有词说是这个"凄凄",或理直气壮说是这个"萋萋"。我想,区分和识记是"凄凄"还是"萋萋",并不难。一、从课用的教辅资料看记得以前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听过一节《蒹葭》。老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欣赏到"蒹葭凄凄,白露未晞"一句  相似文献   

2.
"蒹葭,是离爱情最近的草。它比玫瑰平易……是东方人的爱情证物。"一位评《诗经》的女子如是说。我想,蒹葭确切地说是古代人的爱情证物吧。我不知道现代的女孩还有没有爱恋芦苇的——站在湖边清风拂过青衫净眉,感伤的也只  相似文献   

3.
乡味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的家乡是盛产"蒹葭"的.如果这样说,村上的人们大多是不太懂的.他们一定会用迷茫的眼神看着你,不知所云何物.若说苇子,那就都明白了.儿时听那首婉转动听的《在水一方》,心旌摇曳,却不知道是从《蒹葭》演化而来的,更不知道苇子曾这样高雅地存在. 家乡的洼塘比较多.如果是小池塘与河...  相似文献   

4.
正我是湖南衡阳人,那个地方开始上学的年龄比较小,一般是六岁,叫做"发蒙"。我还要更早,五岁就上学了。一二年级我都住在家乡农村,学校名叫"萧族小学",校址就是当地的萧族祠堂,与私塾相比,算是"新式学堂"了。妈妈受过中师教育,算是乡村中的"知识分子",在学校当了近十年的校长。所以,那座祠堂既是学校,也是我的家。我对老  相似文献   

5.
《诗经》被分为"风","雅","颂",其中"风"的释义采宋人郑樵之说为"风土之音曰风"。秦地人勇武善战,秦风亦多激昂豪放之语,但《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幽婉朦胧有别,是秦风中的"异类"。而正因此,《蒹葭》题旨值得更多的关注与辨考。本文将《蒹葭》还原到"秦风"的大风格之下,对《蒹葭》题旨的"祭歌说"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6.
《蒹葭》是我国千古悲秋之母题,多次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其中所暗涵的美学思想,诗篇的创作文风,对于我们后人的教育意义是不可言喻的,但是《蒹葭》的教学主旨往往局限于男女思慕之情,即使现在的教学中将"伊人"的定位提升了一个高度,但其依旧多停留于企慕情境之中,王国维先生所提及的"风人深致"一说在课堂教学之中的体现少之又少,《蒹葭》所体现出的"风人深致"对于中学生了解《蒹葭》以外的周代人民的生活以及培养学生正确鉴赏不同时代的作品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将从"风人深致"角度探讨《蒹葭》中别样的语文教学主旨。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祠堂     
正这些年里,我一直笃信: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在那里,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都能寻找到我们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无疑,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  相似文献   

8.
张云骥  戴利 《新读写》2020,(2):61-62
三年前的春天,我们家族的祠堂正式落成了。作为后辈,我与父亲义不容辞地来到祠堂落成的现场。在祠堂内,我不仅感受到了家族历史带给我的厚重感,更重要的是,我终于有机会直接去了解我那些前辈的辉煌故事。其中不仅包括唐代著名爱国诗人——张九龄,还包括我的太爷爷和爷爷。  相似文献   

9.
<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耳畔时时回响着《蒹葭》之韵,其言语、意境、情感之美总引起我对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语文高效课堂中美丽的"伊人"到底在何方?我们如何才能正确把握方向去追寻她?打造高效课堂,对教材准确而有效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正>本次杏坛杯的主题叫作"人在课中央",这是一个颇具诗意描述的命题。这个命题让我联想《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的最后两句话还是蛮有嚼头的:你顺着水流找下去,追随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道阻且长";倘若你逆着水流找过去,她就在水中央。这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当教育大潮里面出现各种各样概念、理念、标语、口号的时候,你如果跟着这样的潮流走的  相似文献   

11.
祠堂文化是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文化遗产。通过对祠堂文化建设历程的梳理,认为将祠堂文化产业化运作是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的有途径,并提出祠堂文化产业化不应局限于资源型文化产业的"文化+旅游"模式,而应该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科技"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诗经·秦风》多充满粗犷奔放,同仇敌忾,充满了杀伐气氛,然而《蒹葭》以其高逸出尘、婉转缠绵而独树一帜,最得风人深致。《蒹葭》虽然情节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创作年代久远,社会大背景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且作者不知是谁,身份不明,创作意图不明等原因,历代对于《蒹葭》的主旨,存在许多争论和不同的诠释。本文从"刺诗"说,"情诗"说,以及祭祀水神的"镇魂歌"说,等不同角度对诗旨进行了解读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待对读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3.
"企慕情境"是钱锺书在考论《毛诗正义·蒹葭》时首次拈示的一种文学情境。此种文学情境以"在水一方"为象,寄"可望难即,欲求不遂"之意,表达"慕悦益至"的普遍情感。《蒹葭》课例探讨了如何运用"企慕情境"说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在水一方"类文学作品,兼及其对于语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诗经·国风》中占最多数的是属于恋爱和婚姻的诗歌,而《蒹葭》更是写尽相思之苦。文章以《诗经》中的爱情诗为切入点,以详实文献为依据,首先对《蒹葭》进行了文本分析,进而重点讨论了抒情主人公苦苦追寻的"伊人"形象和那个可望难即的"在水一方"的含蓄朦胧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正>夕阳西下,席地而坐,在舒缓的肖邦钢琴曲中,一手香茗,一手书卷,我觉得自己俨然是一位女王。我早就与书卷约定:今生要做最好的朋友。书卷,宛如老友,邀我同游上下五千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情景,令我神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让我思考;曹操那"烈士暮年,壮  相似文献   

16.
初三那年,有一位女老师代我们语文老师上一堂课。那一天,她讲的是《诗经·蒹葭》。在她的引导下,许多同学用很短的时间就背了下来。她拿着名单,叫到了我的名字。有人笑出声来。我想,老师应该明白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学生了。"不会背。"我说,声音不大但底气十足。这样的回答从初一后半学期就开始了,那以后,老师渐渐不再为我浪费时间。而我,也自认为不是学习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游韶山     
今年暑假,我去了长沙.那里比西安热,但美丽、繁华,还有许多名胜古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韶山. 韶山是毛主席的故乡.我们首先来到了祠堂.这是一座砖木结构、青砖青瓦白墙的建筑,面积约为668平方米,共有三进.祠堂正中大书"毛氏宗祠",左右平列"韶灵"、"毓秀"四个大字,字体清朗俊秀.祠堂的第一进是戏楼,戏楼中部是戏台,两侧是化妆室.戏台上可以容纳数十人.看着戏台,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以前正在表演的场景:戏台上有数十个演员,他们穿着花戏服又唱又打,台下一片喧哗,好不热闹.第二进是中厅,中厅有红木柱子和屋顶.墙是雪白的,右边悬钟,左边架鼓.这里是全族祭祀和摆酒设宴的地方.第三进是"敦木堂".它和中厅很相似,只不过墙是黄的,墙上还有照片,堂中是摆放历代祖宗牌位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上老师讲《诗经》,提到蒹葭就是水边的芦苇时,我忽然明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的是清寥空寂的深秋之景了。而秋似乎总和落叶有关,一阵秋风,无边落木萧萧下,等到秋叶铺满地,触景伤怀,不禁感到落寞吧。  相似文献   

19.
小学一到三年级,我在本村的祠堂里上学.教我们的是村里的一位民办教师,他叫钟隆俊.学校有三个年级30多人,以祠堂天井为界,前厅坐一年级,后厅坐二、三年级.有的学生还要背着弟弟妹妹上学.条件虽然艰苦,但钟老师却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蒙教育.所以,至今我还记得那时在祠堂上学的日子.  相似文献   

20.
<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不经意间拾起一片落叶,夹在《诗经·秦风》的那一页,点点新绿焕发着青春的希望,细看它的脉络,我突然好奇树叶为什么是心形的呢?"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这段旋律曾拨动多少人的心弦啊。现在,我终于明白树叶为什么是心形的了,因为叶感恩给予了它生命的根,这是落叶对根的情谊啊。仰望明亮的天空,阳光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