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向学生鞠躬     
众所周知,鞠躬,作为一种礼仪,内涵丰富,"尊敬"与"感谢"应是其中最基本的两个要义。晚辈向长辈鞠躬、学生向老师鞠躬,可谓天经地义,反过来,则可以说十分罕见。而集诗、词、音乐、书画、篆刻、戏剧于一身,25岁就创作出传世经典名曲《送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的大师李叔同,在其为时五年的教学生涯中,曾多次向学生鞠躬。是李叔同做错了什么事情,须向学生道歉?还  相似文献   

2.
吕爱军 《生活教育》2010,(12):47-48
读了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深有感触。李叔同,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他给学生上音乐课必早到,端坐在讲台上,铃响时,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下课铃响了,他立起来一鞠躬,表示散课。上课时,有一个人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吐痰在地板上,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两个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  相似文献   

3.
向学生鞠躬     
<正>鞠躬,作为一种礼仪,内涵丰富",尊敬"与"感谢"应是其中最基本的两个要义。晚辈向长辈鞠躬、学生向老师鞠躬,可谓天经地义,反过来,则可以说十分罕见。而集诗、词、音乐、书画、篆刻、戏剧于一身,25岁就创作出传世经典名曲《送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的大师李叔同,在其为时5年的教学生涯中,曾多次向学生鞠躬。  相似文献   

4.
正我曾读过一篇名叫《从李叔同的"三鞠躬"说起》的文章,它写道,李叔同先生在上音乐课时,发现一个学生在偷看别的书,他没有立即点破。等到下课后,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才用轻而严肃的声音,温和地对这位同学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说完,微微一鞠躬,表示拜托。又一次,一个学生上音乐课时,趁先生不注意,把痰吐在地板上。李叔同看到了,暂不作声。下课了,他把这位学生叫住,单独对他说:"下次不要把痰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又是  相似文献   

5.
我曾读过一篇名叫《从李叔同的“三鞠躬”说起》的文章,它写道,李叔同先生在上音乐课时,发现一个学生在偷看别的书,他没有立即点破。等到下课后,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才用轻而严肃的声音,温和地对这位同学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说完,微微一鞠躬,表示拜托。又一次,一个学生上音乐课时,趁先生不注意,把痰吐在地板上。李叔同看到了,暂不作声。下课了,他把这位学生叫住,单独对他说:“下次不要把痰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又是微微一鞠躬。还有一次,下音乐课时,最后出去的一位学生无心中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响声。李叔同走出门来,满脸和气地把他叫回去,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温和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上门。”说完又一鞠躬,然后把学生送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上了。  相似文献   

6.
最早接触李叔同先生,源于他根据美国奥德威的曲而编作的儿歌《送别》,当时初中历史教材中就有,而且先后被电影《早春三月》、《城南旧事》选做插曲或主题歌,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本文笔者分析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给广大教师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时伟 《现代教学》2009,(4):21-21
语文拓展性阅读应如何把握拓展的方向发挥拓展的效益,这是当前我们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校语文组组织了《丰子恺》《叶圣陶》《琴心剑胆李叔同》等系列语文校本拓展课程。下面结合我自己执教的《琴心剑胆李叔同》一课,谈谈如何在拓展性阅读中达成孕育“立达情结”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2013年11月6日至8日,笔者有幸观摩并点评了四川省第十四届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研讨会的六节习作指导课。张君执教《我们的姓名》,何建华《美丽的秋天·美丽的四季——总分结构片断训练》,余苓洪《修辞的训练》,李明镜《让表情更精彩》,文霞《让人物鲜活灵动——动作描写》,周新韵《怎样写好作文的开头》,这些课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作文的外功——作文的招式,把作文当作一种纯技术活,以为学生掌握了这些技术、技巧、方式、方法,就万事大吉,其实未必。笔者在会上试着以"学生心"  相似文献   

9.
据报载,近日沈阳某中学将“向学生回敬鞠躬问好”写进了修订后的《教师守则》中,师生见面时互相尊重鞠躬问好使整个校园气氛更为和谐。看到这则报道,笔禁不住要为这一举措叫好。  相似文献   

10.
王红灯 《云南教育》2007,(7X):40-40
据7月5日《重庆晨报》报道,在3日晚上巴蜀小学举行的六年级毕业典礼上,校长廖文胜亲自为486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并向毕业生深深鞠躬祝福。面对校长的一次次鞠躬,竟然没有一名学生道谢。  相似文献   

11.
张晓蓉 《考试周刊》2014,(75):128-129
说课不仅是评价和鉴定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内容,更是常规教研活动的有效形式。为了让历史说课更有条理、更生动,需要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力图实现由"模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在此,作者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为例,做出创新说课形式的示范。  相似文献   

12.
李叔同在其艺术教育活动中,以"器识为先"作为其艺术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以一系列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写下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造就社会有用人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正】主动向孩子鞠躬,把六一节做成"七天乐",一方面,李奇极敢创新。另一方面,她却十分"跟不上潮流",坚决不给孩子开识字课,坚守自己的教育底线。天津市河西区第一幼儿园(以下简称河西一幼)是天津市首批示范园之一。这所幼儿园有一个"怪现象",就是老师要给孩子鞠躬。每天早上七点半,入园音乐响起时,当班老师得在门口站两分钟,此...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12月16日中午,笔者有幸参加了本市第三届"名师"评选活动。下面是笔者整理的现场说课稿———【说课展示】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鞠躬)我说课的题目是《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同时板书课题与作者)《项脊轩志》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  相似文献   

15.
李琼 《现代教学》2015,(5):57-58
八年级第二学期下册书本中,有"祖国在我心中"的爱国主义专题教育单元,从《最后一课》到《向中国人脱帽》,无不激荡着学生对祖国母亲的深爱。在诵读教学设计中,我特意选择了《满江红》这篇典型的爱国主义教学篇目,希望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岳飞的爱国情感,并激发学生的爱国心。本节课设计以"听-读-思-悟-志"为主线,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和规律,循序渐进,这种模式能有效地将学生的习得不断内化为深刻的记忆,有利于认知框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我儿子早上在学校门口值勤,见到老师都敬礼喊‘老师好’,我注意观察过,基本上老师都是面无表情地走过!"日前,网上一位家长一则《大清早校门口对老师又是敬礼又是问好,老师却很冷漠》的帖子,引发了网友们对教育问题的讨论。这样的场景我们也并不陌生。现在有很多中小学校都安排学生在校门口轮流值勤,学生或者向教师问好,或者敬礼,或者鞠躬,按说这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强化学生文明礼仪行为教育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聚焦基础教育日语课程标准,针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实验稿)》[1](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2](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的相关内容描述作了文本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课标实验稿》与《课标2011年版》所体现的教育观念整体上没有改变;其次,《课标2011年版》的内容描述有充实与完善,所体现的教育观念有进步、有与时代同步的发展,并且其关注"学"的这一教育观点更加鲜明。可以认为,从《课标实验稿》至《课标2011年版》,基础教育中的日语教育在教育观念上已经完成了由以往单纯重"教"到更加关注"学"这一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8.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亦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新的教育理念能否真正作用于学生,新课程改革能否真正被践行、被落实,都与教师文化极为相关。课堂是解读教师文化的最佳场域,教师的文化样态可以从教师的文化批判力、文化智识,教师的课程观、学生观等多方面察析。通过观察、透视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肖家芸《向生命鞠躬》一课的教学,可以体察教师的教育智慧,可以解读蕴含于其中的教师文化。而无论是"尊重教师生命,关注教师个性",还是"尊重学生生命,尽显人文关怀",都是"好的"教师文化的显性表征。前者可以帮助我们体认教师的文化批判力和文化智识,后者可以帮助我们体察教师文化中的尊重、平等、全纳、民主等特质。它们直接作用并影响课堂文化品质,进而作用并影响学校文化品质、教育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9.
<正>日本儿童的礼仪教育日本人从小学习礼仪。幼儿摇摇晃晃开始走路时,第一课就是学习尊敬父兄。孩子要给父亲鞠躬;弟弟要给哥哥鞠躬;女孩子则不论年龄大小,要向哥哥和弟弟鞠躬。鞠躬有详细的规矩和范例,比如,要知道向谁鞠躬,还必须懂得鞠躬的程度。鞠躬的方式很多,从跪在地上、双手伏地、额触手背的最高跪拜礼,到简单的动动肩、点点头。一个日本人必须懂得在哪种场合该行哪种礼,而且从孩提时就得学习。  相似文献   

20.
据7月5日《重庆晨报》报道,在3日晚上巴蜀小学举行的六年级毕业典礼上,校长廖文胜亲自为486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并向毕业生深深鞠躬祝福。面对校长的一次次鞠躬,竟然没有一名学生道谢。小学是人生重要的启蒙和身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