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乃至汉简、石碑、敦煌抄本等出土材料中的字形入手,分析"杨"字的繁体——"楊"当从"昜",而非"易"。甲骨文、金文形体中",楊"均为从"昜";战国文字形体除秦系文字外,仍本自金文;秦系文字中开始出现二者相混的情况。虽有《说文》保存正确的小篆形体",易""、昜"二字之隶定形体仅一横之差",易""、昜"二字相混的现象仍相当常见。"杨"作为姓氏乃源于国名,国灭又为采邑名,食采邑者以其为姓。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字形入手,分析"野"字的繁体──"壄"之从"矛"当为"予"字之讹。甲骨文、金文形体均为从"林",从"土","土"亦声,战国文字形体则叠加"予"声。"矛"、"予"二字古文字形体相去甚远,但已有相混之例。而"矛"、"予"二字之今体仅一撇之差,故易混,传抄古文及石碑、墓志铭、敦煌俗字中多有例证。文章亦提及"野"之本义。  相似文献   

3.
释"舍"     
"舍"字的金文形体由两部分构成,其上方为甲骨文里的"余"形,下方为"口"."余"的本义为房舍义,"余"在卜辞里已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这样"余"的房舍本义则是通过另造新字"舍"来表达."舍"的形体下方加上的"口",作为同源分化字的造字手段,用来表示该字读成上方部件的语音.  相似文献   

4.
周坤 《文教资料》2007,(36):48-49
许多人认为"介"字本义为"疆界、界限"。但通过对其甲骨文、金文形体的研究,我们发现,其本义作"甲士"更为合理。从这个意义出发,随着"介"字所涵盖意义范畴的扩展,词性相应地也就发生变化,量词性质应运而生。"介"字的产生时间要早于"个"字。"介"字在传抄过程中讹化出来"个"字的形体,并最终由"个"字承担了"介"字所具备的量词意义。  相似文献   

5.
殷墟甲骨中有关于"蔑"的若干卜辞,对该字的考释历来颇多争论。早期其字形的某些部分或从"人"、从"戈"、从"女"、从"■",相配使用。第一期之后其字数量不多,可见形体似渐趋稳定,在商周之际及西周的金文中有不同的用法与含义。该字在商代卜辞作先臣名、微茫小雨、攻灭击杀使用,商周金文中则与"历"字相配,表懋勉嘉美之义,为铭文常用语。  相似文献   

6.
释"器"     
文章分析了"器"字的金文形体,其形体为犬从的会意字,表示犬吠之义."器"一词在造字时采用了和本义相关的事件来表现.因为是有价值的器物,所以器物拥有者便养犬来看守,如遇外面生人接近或图谋不轨,则家犬就会狂吠.<说文>对"器"的形体分析不确.  相似文献   

7.
扫射     
"扫"本来写作"埽"。"埽"字在甲骨文、金文里还没有发现它的形体,但在周代的著作《诗经》、《周礼》等书中,已出现了,可见渊源甚古。《说文解字》说"埽,弃也。从土从帚(图1篆、图2隶书)。"帚是扫把之类的清洁工具(甲骨文·金文"帚"字作像倒立的帚形,上面是清除污垢的部分,为柄,是放帚的架),土指尘土,是以扫帚除尘之意。所谓"弃也",就是去除的意思,从手从帚的"扫"字不见于小篆,隶书里才有它,到六朝时已广泛使用,唐代以后,它便取代了"扫"字,"扫"字盛行而"埽"  相似文献   

8.
"五月五日,龙舟竞渡。""竞"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竞"字的上部像两把刑刀,而金文"竞"字的上部皆讹变为"言"。小篆"竞"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相似文献   

9.
释“迹”     
对"迹"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简体楷字的形体演变作了梳理,并对异体字产生的原因进行阐述。对"迹"字的异体字字形以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并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乃至汉简、石碑、敦煌抄本等出土材料中的字形入手,分析"杨"字的繁体——"楊"当从"昜",而非"易"。甲骨文、金文形体中",楊"均为从"昜";战国文字形体除秦系文字外,仍本自金文;秦系文字中开始出现二者相混的情况。虽有《说文》保存正确的小篆形体",易""、昜"二字之隶定形体仅一横之差",易""、昜"二字相混的现象仍相当常见。"杨"作为姓氏乃源于国名,国灭又为采邑名,食采邑者以其为姓。  相似文献   

11.
“是”字最早见于金文,未见于甲骨。它的金文形体为“(?)”,到周的晚期简化为“(?)”,篆体亦同。隶为“是”。 一、古汉语中“是”的本意。 它出现时,本意为指示代词,贯穿在文言始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这个”、“这样”。如: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说文》中的指事字。 讨论《说文》指事字,应以《说文》所列字头为对象,同时参照甲、金文。这是因为: (1)《说文》所列字头,绝大部分是小篆。它与隶变以后以基本笔画为构件的今汉字比较,结构上根本不同。与甲、金文比较,它虽然在本质上同它们一脉相承,保持着由象形构件组成的结构特点,但是并没有字字沿袭甲、金文的形体结构,有些字已经发生了变化。如“箕”宇,甲文作“H”,系象形字;小篆作“箕”,从竹其声,系形声字。 (2)小篆由于“引长书写”的原因,同甲、金文比较,有些字的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只是由于笔势变化较大而造字本意被湮没了。后人未见甲、金文,又据篆体臆说,难免错误。  相似文献   

13.
一、汉字的形体先后经过了哪几种演变?各种汉字的形体有什么特点?汉字从产生到现在,经过了一个由繁到简的发展演变过程,按由古至今出现的顺序,先后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字体。甲骨文通行于商代,因为它是用刀刻在龟骨或兽骨之上,所以叫做甲骨文。它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写法没有定型,同一个字常有几种写法;笔画线条细瘦,字形瘦长,大小参差不齐。金文是周代使用的字,刻或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所以叫金文(古代“金”泛指金  相似文献   

14.
“豕”是个象形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体有许多形体,我们把“豕”字横过来看,真能发现它清晰地保留着猪头、长鼻、猪身、双脚和猪鬃的影子。甲骨文中另有一个“豕”字,系与“豕”为同一体,仅在腹部多一短画,这短画表示雄性生殖器。故豕豕同义,“豕”为公猪,“豕”为母猪。两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15.
印象     
古代的好多文字是形体的正反含义都一样的。"印"字就是一个例子。比如图1和图2的甲骨文,图3和图4的金文,(?)或(?)一正一反,可都是"爪"的古文,都是作为"手"出现的。(?)或(?),为跽字的古文。整个字像用手把人按跪下的样子。《说文解字》对"印"字解释说:"印,执政所持信也。从爪卩"。其实只是秦汉以后,人们把它假借作印章的名称(先秦时代公私印章都叫作"鈢",音玺)。许慎把它当作所谓符节一类的信物,因而认  相似文献   

16.
释“舍”     
“舍”字的金文形体由两部分构成,其上方为甲骨文里的“余”形,下方为“口”。“余”的本义为房舍义,“余”在卜辞里已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这样“余”的房舍本义则是通过另造新字“舍”来表达。“舍”的形体下方加上的“口”,作为同源分化字的造字手段,用来表示该字读成上方部件的语音。  相似文献   

17.
光明     
"光"和"明"都是会意字,两字经常连用,成语便有"光明磊落"、"正大光明"等等。"光"字甲骨文(图1-图2)和金文(图3-图9)的形体都很多,大都是人头上亮着火光的样子。《宰宙簋》的"光"字(图9)是从"火"从"女"的,女也是人嘛,古代有些字就是从"人"与从"女"同义的,如"侑"与"?!《说文解字》说:"光(图10小篆),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跟甲骨文、金文的结体完全合拍(图11-图12隶书)。许慎  相似文献   

18.
繁简字是从汉字生产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的。甲骨文,金文存在大量的异体字,记录一个词的字有的多达十几个,几十个形体;这么多的形体不可能繁简度同等,必然有的字“笔画”多些,有的字“笔画”少些,这样就构成了繁简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大连大学学报》2020,(4):51-60
甲骨文"徝"字从"彳""直"声,表巡行义,为本字用法;传世文献中这一用法或假借"陟"字。"德"字从"心","徝"声,其正字本作"徳",西周早期金文已见,"德"为其俗讹体,产生于东汉;恩德、道德为其本义,训"升"为假借用法,训"升"这一用法的本字或为"陟"。"惪"为"德"省"彳"的省简异体。先秦时期"德""惪"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时代与地域互补性,战国时期■字形的使用大致具有地域互补性。疑"直"所从的■或与臬、圭表有关。  相似文献   

20.
说“莱”     
殷周金文中有*字,曩不识。根据甲骨文和金文的"鶆"字可知此字当是"莱"的象形初文,乃蔓华之象形,也被假借为"鶆"。殷周金文中均用为国族名,即莱国,不过这个"莱"和东夷的莱国无关,当是与殷商同姓的子姓莱(来)国,本是为商王负责捕鹰养鹰以辅助田猎的部族,其地当在今天的安阳附近。东夷的莱国当是鷞鸠氏,乃是以鶆为图腾的东夷部族,为少皞族之一支,它很可能也是嬴姓或偃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