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琳 《小学语文》2013,(1):102-103
《杨氏之子》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为了把《杨氏之子》上成一节扎扎实实的古文课,我下了很大工夫。  相似文献   

2.
<正>在"语文主题学习"的探索之路上,我做过单元整合、主题丛书整合、文本与拓展资料整合等不同的尝试,下面我就《杨氏之子》一课来谈谈我在主题学习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收获。一、提炼主题确定方法《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通过对杨氏之子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聪慧。因此,这节课的主题确定为"感悟人物语言的智慧"。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孩子们难  相似文献   

3.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相对而言,文言文较难理解,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本课教学的重难  相似文献   

4.
《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时,我着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这样的故事必能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正>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诸如《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文言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也很少,在常人眼里可谓简单易学,但是小学生毕竟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启蒙阶段,况且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当代小学生阅读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有着迥异的区别,更何况,文章所写的人和事等与当代小学生的生活相距千年甚至数千年。因此,学生对文言文既不感兴趣,学习时更感到困难重重等,便在情理之中了。鉴于此,下面笔者以《伯牙绝弦》为例,  相似文献   

6.
磨即研磨。磨课是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梳理教材,设计方案,共同探讨,反复推敲,最终生成优质课程的过程。磨课的过程,是与文本再次对话的过程;是与同事智慧碰撞的过程;同时也是打造一节好课不可缺少的过程。《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第十课,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章通过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一次对话,为我们展示一个聪慧过人的小孩。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洁。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其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发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乃至读出文言的韵味?  相似文献   

7.
<正>《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但故事风趣,语言睿智,人物鲜活。一、揭题释义、激发兴趣师揭示课题:请齐读课题众生:杨氏之子。师:平翘舌音读得很准。有谁明白课题的意思吗?(一生举手)师:在这种场合能够主动举手展示自己的同学都是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我们共同来听听这位同学的想法。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文言文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随着时代的变化,教材也在不断进行调整、改革,编选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精选了大量的文言文。《杨氏之子》就是其中一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岁杨氏之子身边发生的事。这篇文言文内容短小,却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2022年教育部组织编写、审定、推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增大,文言文教学也越发被重视。认识统编教材文言文编排特点,探讨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基本范式成为中小学教师当下研究的重点。文章从《杨氏之子》教学实践探索出发,深入思考,以期能认识其中的深层链接,更好地服务小学文言文教学。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代书面语。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安排文言文,分别是《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和《两小儿辩日》。学习这四篇文言文的目的是要做好小学和初中课程的衔接,让我们对文言文这种特殊文体有所感知和熟悉,并能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从而顺利过渡到第四学段的文言文学习。  相似文献   

11.
<正>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小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时,我们是把教学目标定在学懂某篇文章,还是让他们对文言文产生兴趣,达到启蒙的目的?我以为是后者。所以,当别人问我上什么课时,我不回答"上《杨氏之子》",而是说"文言文入门"或"启蒙"。下面以《杨氏之子》为例,说明这一道理。  相似文献   

12.
罗小燕 《辽宁教育》2010,(1):108-109
[设计意图]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编者选编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意思,读懂人物特点,读出文言文味,感受文言文带来的兴趣,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以后的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课,应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根据文后注释、联系上下文、网络查询等方法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  相似文献   

14.
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科书编者只是在第三学段中安排了3篇文言文的课文,分别是第十册的《杨氏之子》、第十一册的《伯牙绝弦》和第-f‘二册的《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相对于现代文的出现频率,教材中这些文言文的数量是很少的,但是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文言文,不仅要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并为中学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设计思路】《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是以感受"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编者选编《杨氏之子》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利用工具书、通过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问题的巧妙,初步感知文言文,能正确、流利  相似文献   

16.
想要更有效地链接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让文言文教学起点更准,过度更稳,需要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合作交流,更需要在教学中以人为本,多为学生着想,依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枯燥的文言内容变得灵动,使呆板的文言课堂活跃起来。以《杨氏之子》和《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言文为例,探析中小学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周涛 《山东教育》2009,(3):29-29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位九岁男孩,面对客人的笑问,机智应答的故事。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语言风趣幽默,颇有趣味。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品读,练习文言文基本的朗读方法,  相似文献   

18.
【教材解读】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历史小故事《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都是以语言艺术为主题的  相似文献   

19.
新教材在五、六年级分别安排了四篇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与《两小儿辩日》,这在教材的编排上是一个突破。文言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语言凝练,意蕴深远,又不乏形象生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  相似文献   

20.
[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历史小故事《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都是以语言艺术为主题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