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宏观背景下,基于勒弗菲尔的操纵理论,分析意识形态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理雅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操纵。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已被译成多种语言。《诗经》的英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理雅各是系统英译《诗经》的第一人。他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思想具有一定历史时期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理雅各《易传》的英译体现了其经传分译的原则,体现了其独特的易学思想,在翻译《易传》时,理雅各采用合儒的翻译策略,寻找基督教与儒家的相似之处,采取思想对思想的方法,力求翻译原文的本意。  相似文献   

4.
在众多英译《诗经》的翻译家中,英国的理雅各、阿瑟·韦利和美国的埃兹拉·庞德都是杰出的代表人物。本文从《诗经》的首篇《关雎》为切入点,从叠词、韵律和意象三个方面比较他们翻译的理念和风格,展示三者各自翻译的特色、译作之魅力。他们译诗的理念不同,风格迥异,但都技巧娴熟,各有千秋。正是其翻译的差异性以互补的形式丰富了《诗经》的英译,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构成了西方读者所认知的《诗经》。  相似文献   

5.
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是牛津大学第一任汉学教授(1815-1897)。他执教期间撰写的《〈离骚〉及其作者》一文是《离骚》英译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后继译介者影响很大。通过历史考察与文本分析,发现他对《离骚》本身评价不高,出于教学需要才对其加以译介。他主要采用了评介、翻译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译介策略。译文虽有少许误译之处,但在研究的深度与迻译的准确性方面,都已经达到当时西方汉学界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科幻小说发展迅速,为了宣传中国科幻,我们有必要借助翻译理论指导中国科幻小说的翻译实践。本文基于目的论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探讨了科幻小说《北京折叠》的英译策略,译者灵活运用了增译和省译、调整语序、合并句子、转换句式、直译和意译等翻译策略,使译文通俗易懂,在忠实于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的同时,实现了宣传该小说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操纵理论,分析了理雅各《孝经》译本的特点,即细腻精确的文本理解、措辞准确的语言表达、详尽细致的文本注释,并探讨了意识形态操纵理论如何影响理雅各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政治外宣英译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西方人对中国政策方针的认识和中西方的互动交流,其利害关系,不言自明。故本文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从目的论出发对其中典型的翻译现象进行解释,尝试挖掘目的论指导外宣翻译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吴雨缙 《文教资料》2012,(31):23-24
作为意象派代表诗人和翻译家的庞德于1915年出版了轰动西方文坛的《华夏集》。本文将翻译目的论作为研究视角,对庞德《华夏集》中的选材、编排和翻译方法的目的性进行分析,由此可见庞德的《华夏集》是结合时代背景,为了改革当时诗歌风格的译作。  相似文献   

10.
对原文理解准确而细致、再现原作的风格、详尽的文本注释是理雅各《礼记》英译本的特点,意识形态操纵理论对理雅各的影响体现在其对翻译材料及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11.
张峰瑞 《现代英语》2023,(22):106-109
现如今,中国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让国内优秀文化走出去,将国外优秀文化引进来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基于奈达(1993)[1]所提出的目的论三原则,结合《论语》中各篇章节的内容,将理雅各译本(1893)[2]、辜鸿铭译本(1898)[3]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翻译进行对比,从而探讨出更加适合文化外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企业简介对于树立企业形象、推销企业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简介的英文译本存在诸多错误,其根本原因是译者缺乏明确的翻译目的,没有把译者放在第一位。文章从目的论出发,探讨企业简介英译的误译现象、原因以及可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公示语是一种公共场所的用语,它的英译是为了方便在我国境内的外国友人。本文试从目的论的角度对公示语的翻译进行了探讨,指出公示语的翻译应以归化翻译策略为主,遵循简洁性、规约性、互文性等原则,并提出了三种翻译方法:直接借用法、间接模仿法、解释意义法。  相似文献   

14.
京剧字幕的有效翻译是京剧走向世界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文章以目的论为指导,结合戏剧文本的二重性,从译文的可读性、可表演性以及译文中出现的问题三方面对国家大剧院新编京剧《赤壁》的英译字幕(范守义译)进行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5.
理雅各和韦利是19世纪和20世纪英国汉学界的阶段性代表人物,标志着英国“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的历史过渡。从翻译生态伦理的综观视角,细读两位汉学家的《道德经》译本,主动把握传播中国文化的诠释权与话语权,实现典籍英译研究历史性与现代性的交互嬗变,在弥散性与散点式的翻译生态链中,促成“译者—译境—译文”的融合迭新,在新文科背景下合理拓展《道德经》英译的研究边界。  相似文献   

16.
邓媛 《现代英语》2021,(7):48-50
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模因论则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根据模因论文本运用图式,包括概念词和典故在内的源语模因库准备是理译本模因传播的首要环节,而译本一经完成并发行,姓名模因和"仁"模因便经历了第二阶段——目的语中的模因传播.在该理论指导下分析《论语》的理译本,为今后模因文化的研究和拓展提供了宝贵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和我国文人辜鸿铭所翻译的《论语》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反映出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经典翻译的不同风格,即理雅各的严谨、细腻以及对原文的忠实和辜鸿铭译文的别出心裁。从翻译理论上证明不同翻译风格的译作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仁"在《论语》中内涵丰富、用法灵活,对其理解和翻译见仁见智。在众多的译本中,理雅各与辜鸿铭的英译本影响较大、广为人知。本文立足于"仁"的基本内涵,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为例,分析对比两译本中"仁"的英译,认为"仁"的翻译还是以音译"ren"为好。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十九世纪以来,欧美和中国本土《诗经》英译的重要译家和译表进行了扼要的评述。指出了这些译本在翻译上的不同风格,兼及欧美诗经学的发展变化。从而表明《诗经》英译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本文选取林语堂先生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案例,从目的论的角度对其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翻译方法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