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残卷《唐太宗入冥记》是敦煌小说中较重要的一部,内容极富创意,充满了动态感、戏剧性,在题材上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古代,关于"太宗入冥"一事有多种记载,如张鷟《朝野佥载》、吴承恩《西游记》中都有不同的叙述。同一件事情,而在不同的时代、作家手下有着完全不同的记载。在这种表象之下,掩藏着文学发展的一种普遍性规律。  相似文献   

2.
周素贞 《文教资料》2009,(19):40-41
本文以<周氏冥通记>为研究对象,对书中量词的使用情况进行细致的描写与分析,旨在展示<周氏冥通记>中的量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使用情况.<周氏冥通记>中大多数量词与名词搭配比较固定,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量词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3.
从敦煌写卷《唐太宗入冥记》到明代《西游记》中"唐太宗地府还魂",冥界演变之迹甚为明显。而敦煌写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阎罗王授记(十王)经》、宋代《玉历至宝钞》、明代《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等作品对考察这一阶段的冥界演变具有重要文献价值。从上述文献的年代、与说唱艺术的关系以及冥界演进来看,冥界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要变化,说唱艺术中的"看图讲故事"是唐宋以来冥界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17,(1):149-151
《宣验记》《冥祥记》中观音故事主要通过诵念《观世音经》、设观世音斋、诵观世音名号等方式体现,其观音形象的描写较为简单。小说主要借救苦救难宣扬观音慈悲、借观音送子宣扬其灵验、借道教徒信佛、崇佛以扬"佛"弃"道",最终实现为宣扬佛法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释氏辅教用书《冥祥记》记载内容较真实,文中记载了死而复生的事件,从中可见当时人们对死亡的看法;同时还保存当时的殡殓习俗,反映出晋宋之际殡殓时间通常较短,但很多时候因身暖而多日不殡殓,而殡殓仍用棺含之具;再者,文中提供了死后还魂方式以及人死后要设斋转经等习俗;最后简要介绍了葬法。这些内容简要勾勒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信仰。  相似文献   

6.
《我的失恋》并非主要传达鲁迅对部分青年的失望,对一种消极现象的不满;也非讽刺"诗哲"徐志摩。鲁迅在该诗中运用的"猫头鹰"等"不常见的名词",在语义指趋上与"百蝶巾"等造成奇特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而且这些"不常见的名词"有冷然、怪异、鬼灵、荒诞甚至于为世俗所讨厌憎恶这一共同特点。在四节诗中的每一节都反复出现的"从此翻脸不理我"等句式,在俏皮新异之下也具有一种"反讽式"的意趣。这都表明:鲁迅的审美理想发生了迁移和变化,一种与典雅、对称、和谐、中庸和崇高的古典审美理想迥异且具有现代特性的新的审美理想出现,昭示着在美学观念上从古典向现代的某种转换。这种新的审美原则在《野草》中已经作为一种主导倾向而存在着。《野草》的写作,起因于鲁迅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和全面认识,是其思想处在大搏斗大分裂的冲突状态下,寻求一种新的大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艰难痛苦的关于自我的审视和寻找过程中,由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所构成的现实关系始终是鲁迅关注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现实关系在鲁迅此时的意识观念中又具有了一种崭新的形态,它与自我始终处在一个互为制约、互相冲突的关系中。《立论》并非对某些思想意识的批判,而是鲁迅对这一现实关系重新观察的产物,是鲁迅再次观照自我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试验和探索,在其中深蕴鲁迅悲苦沉厚的人生体味和感受  相似文献   

7.
《我的失恋》并非主要传达鲁迅对部分青年的失望,对一种消极现象的不满;也非讽刺"诗哲"徐志摩。鲁迅在该诗中运用的"猫头鹰"等"不常见的名词",在语义指趋上与"百蝶巾"等造成奇特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而且这些"不常见的名词"有冷然、怪异、鬼灵、荒诞甚至于为世俗所讨厌憎恶这一共同特点。在四节诗中的每一节都反复出现的"从此翻脸不理我"等句式,在俏皮新异之下也具有一种"反讽式"的意趣。这都表明:鲁迅的审美理想发生了迁移和变化,一种与典雅、对称、和谐、中庸和崇高的古典审美理想迥异且具有现代特性的新的审美理想出现,昭示着在美学观念上从古典向现代的某种转换。这种新的审美原则在《野草》中已经作为一种主导倾向而存在着。《野草》的写作,起因于鲁迅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和全面认识,是其思想处在大搏斗大分裂的冲突状态下,寻求一种新的大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艰难痛苦的关于自我的审视和寻找过程中,由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所构成的现实关系始终是鲁迅关注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现实关系在鲁迅此时的意识观念中又具有了一种崭新的形态,它与自我始终处在一个互为制约、互相冲突的关系中。《立论》并非对某些思想意识的批判,而是鲁迅对这一现实关系重新观察的产物,是鲁迅再次观照自我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试验和探索,在其中深蕴鲁迅悲苦沉厚的人生体味和感受。  相似文献   

8.
《水浒》在其数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内容或增、或减、或改,是十分复杂的.在演变中围绕着变化的中心是思想内容,是这些思想内容所体现的倾向性,版本的变化只不过是这些内容变化的形式,所以,《水浒》的演变是《水浒》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研究中当是把思想内容的演变作为考察的主要矛盾面.《水浒》产生的深远影响引起封建统治阶级的极端仇视,斥之为“水浒诲盗”,甚至恶毒咒骂作者子孙三世皆哑以为口业之  相似文献   

9.
《窦娥冤》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对之的研究也非常多,但仍然还有些问题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如对作品的第三桩誓愿应该怎样认识,桃杌太守究竟是不是贪官?对这些细节的不同理解,会影响到全剧的意义解读。其实,‘有些不同意见来自解读方法的偏颇,完全可避免不必要的纷争。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历史事实和艺术创造的问题在分析《长恨歌》中李杨形象时,让历史人物李隆基和杨贵妃,来代替文学作品《长恨歌》中的李杨艺术形象,确属不妥。把历史与艺术完全等同起来,等于抹杀了艺术本身的特性。分析艺术人物形象时,应该完全从作品本身提供的艺术人物形象和故事出发,实事求是地作细致具体的分析。作为文学艺术中所描绘的具体可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历史事实和艺术创造的问题 在分析《长恨歌》中李杨形象时,让历史人物李隆基和杨贵妃,来代替文学作品《长恨歌》中的李杨艺术形象,确属不妥。把历史与艺术完全等同起来,等于抹杀了艺术本身的特性。分析艺术人物形象时,应该完全从作品本身提供的艺术人物形象和故事出发,实事求是地作细致具体的分析。作为文学艺术中所描绘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往往渗透着作家的思想情感,是作家所创造的独立的全新的艺术形象,他们的性格、思想、命运是作家赋予的,逻辑上符合现实,但绝不一定等同于现实。  相似文献   

12.
《艺槩》研究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根据古籍整理的原则,今人整理的清代学者刘熙载所著《艺概》,应该定名为《艺》,而《文槩》的条目数则应该是三四○条。  相似文献   

13.
《立论》最先发表于1925年《语丝》周刊第35期,后被鲁迅收入散文诗集《野草》。关于它的主题思想,卢今认为:“《立论》不仅讽刺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的人生世相,更重要的是.作品对圆滑世故的中庸主义处世哲学及其赖以寄生的社会展开了无情的揭露与朝弄”。这段话基本上可以代表当前学术界的共识.鲁迅在其他文章中也多次谈过与之相似的内容,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等。笔者在这里只想就《立论》的体裁和艺术问题提出两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立论》不是寓言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认为《立论》是用散文诗体写的寓言,如孙玉石认为,“《立论》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散文诗”。日本学者片山智行更干脆地说:“《立论》应该说是具有讽刺性的寓言作品。”笔者以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吾丧我”涵盖工夫与本体两个层面,其含义是“唯丧我才能见道”,又是“见道后的自然解脱”。庄子“大木”的形象是丑的,但“大木”意象是美的,“大木”的本质是庄子对个体生死意义的独到领悟,又是一种超然而可求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5.
一、贯穿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漫步",另一条是"难以排解的忧愁".先看第一条线索.作者先写披衣出门,继而写小路踱步,再写伫立观赏,后写小路徘徊,直至推门进屋.这条线索明晰可见,使全文显得条分缕析,结构严谨完整.再看另一条线索.作者先写"心里颇不宁静".接着写寻求摆脱胸中积忧的办法,然后写"到了另一个世界"、再写"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精神得以暂时超脱,最后写"我什么也没有"、忧愁重新都积到心头.这条线索也很清楚,向读者展示了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仅有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它的构思独特,思想深湛,在那一时代反映同类题材的众多作品中,《伤逝》是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篇。五十多年来,发表过许多研究《伤逝》的文章,但对作品所表现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何在以及如何看待作品所反映的个性解放思想等问题,至今还有不同看法。本文拟就此谈一谈个人的浅见,希望得到评论界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当户""当窗"--《木兰诗》的炼字艺术《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回乡时,写的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我们读这段诗时,主要是读它的排比和对偶。但是,对"当户理红妆"也应该提  相似文献   

18.
一、怵然为戎,视为止,行为迟.“怵然为戒”,高中课本未注解.“视为止,行为迟”,高中课本注解:“目光集中在一点,动作缓慢下来”.这里只是意译,对“为”字未加解释,使人容易误解它是句中助词,无实义.王力同志主编的《古代汉语》对这里的“为”的解释是:“为,  相似文献   

19.
“凿冰冲冲”《诗·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里就“凿冰冲冲”作一疏释。先说“冲冲”。陈奂《诗毛氏传疏》:“韩诗云:‘冲冲,声也。’”愚按:古注中“声”或“××声”即所谓“声辞”,相当于现代语法术语的象声词。以声论,“冲冲”即“冬冬”:“冲”古读定纽冬部,而“冬”古隶端纽冬部,端定同属舌头音,二者只有清浊之分,  相似文献   

20.
曹禺的《雷雨》可谓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学课本的必选教材。人们阅读、欣赏、赞叹它,但长久以来许多人其实又在时代主流思潮的影响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曲解、误解、甚至肢解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