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语中的授受关系表达,对中国学习者来说是一个习得上的难关.而在口语中使用的频率高,特别是"Vてください"的使用频率极高,但是很多学习者却不能正确地使用.母语的影响和教材的提出方式对学习者存在一定的影响,文化对语言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是从这三方面阐述"Vてください"的用法,以便广大日语学习者有效地掌握和运用"V てください".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5,(99):16-18
由于中日文化背景的不同,日语母语话者和中国日语学习者在进行各种语言行为时,意识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主要利用politeness理论,从配虑度、委婉度、亲近度三个侧面分析中日助言行为中的意识差。通过分析得出,在同样的场景下,日语母语话者的配虑度、委婉度都有比中国日语学习者偏高的倾向,而亲近度则偏低。并且对方是[上]的关系时,两者意识上差异不明显,比较近似,而对方是[下]的关系时,意识上的差异有变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4):87-88
作者以明确在中国生活的、母语为中文的日语学习者在日语会话中使用"拒绝"这一会话策略的特征,以及与日语母语话者使用特征之间的差异为研究目的,对上述学习者和母语话者两组调查对象进行了谈话完成任务(DCT)形式的测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使用的"拒绝"策略的"含义公式"的种类和频度方面,两组间存在相似之处,但在对具体公式的运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在学习者组内可见日语学习年数长短对策略运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赵丹丹 《考试周刊》2014,(38):97-98
在日语日常对话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终助词在促进对话顺利进行和提升人际交流的顺畅度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终助词「ね」和「よ」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是日语初学者经常接触到的终助词,虽然其意义和用法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但是还是有日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容易将其混淆。本文着重分析了「ね」和「よ」的不同用法,以及其在同一句子中的表达含义,目的是明确如何在日语口语中正确地使用「ね」和「よ」。  相似文献   

5.
李冰 《考试周刊》2009,(7):45-46
本文从中文与日语的汉字对比角度出发,以中国日语学习者的一些实际日语误用例为基础,分析说明了在中文与日语当中存在着母语干涉现象。同时也分析说明了造成这种错误使用的原因,除了母语干涉之外,还有对日语汉字学习不足等原因。因此,作为日语教学者。应该在日语教学当中,以中国日语学习者为对象,专门针对日语和中文当中的汉字,深入准确地分析其用法、意思、区别等,并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才能避免母语干涉,更加正确地帮助中国日语学习者学习日语。  相似文献   

6.
被动句在日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很多汉语中用主动的句式在日语中都会用被动表达.在日语的被动句中,[に][にょって]及[ご]都可以用来表示施动主体,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使用场合又有何不同?笔者从含义和具体使用场合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日语教学者提供一份参考.同时也对广大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复合动词具有的表达细腻、表述合体、表意严谨的特点使之在使用时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比单体基础动词更具优势,在日语语言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复合动词的教学目标、讲授方法、评价标准、教材开发,及学习指导系统构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长久以来广大日语学习者一直为复合动词学习项目所困扰。研究以中国中高级日语学习者和日语母语者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运用卡方检验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明确了日语学习者关于出现频率最高的近义复合动词[~始めち][~さす]的使用状况,考察了日语学习者与日语母语者关于[~始めち][~さす]范畴体系的异同,并分析了产生异同的原因,以期对日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三组不同受测对象实施了谈话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了数据对比和分析,考察了中国日语学习者关于感谢表达的习得情况。考察结果如下:(1)与日语母语者相比,中国日语学习者更倾向于采取感谢型感谢表达方式。(2)中国日语学习者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感谢型表达方式,但也会少量使用道歉型感谢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日语谈话中终助词总是被频繁使用,而交际者双方的信息量、身份、地位差异直接关系到其选择。中日语言学者对终助词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但绝大多数研究均围绕语义学展开,语用学方面少有涉及。鉴于此,以日语终助词中使用率最高的"よ""ね"为中心,从Brown and Levinson礼貌理论角度出发,分析其各自的礼貌性功能。对日语非母语的学习者而言,了解并掌握日语终助词的礼貌性功能,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还有助于和日本友人建立良好关系。  相似文献   

10.
因受印欧语系的影响,被动句在日语中的使用比汉语更广泛、更繁琐,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在学习和运用日语被动句时经常出现译文因母语干扰显得生硬。当教材对日语被动句的翻译、解说不够清楚,例句不十分恰当时,更容易给日语学习者造成理解和运用上的困难。通过研究日语教材中关于日语被动句的翻译、解说以及列举的例句,发现其问题所在,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各阶段的二语学习者区别于操母语者的一大特征就是,二语学习者在某些词的使用频率上要远超操母语者,反之亦然.这直接影响学习者语言运用的质量.对于动词超用的原因研究能有效反映出学习者中间语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以动名搭配为切入口,基于中国学习者和操母语者语料库的对比研究揭示了操母语者脱离语境学习词汇,母语影响及同义词混淆是我国二语学习者动词的超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各阶段的二语学习者区别于操母语者的一大特征就是,二语学习者在某些词的使用频率上要远超操母语者,反之亦然。这直接影响学习者语言运用的质量。对于动词超用的原因研究能有效反映出学习者中间语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以动名搭配为切入口,基于中国学习者和操母语者语料库的对比研究揭示了操母语者脱离语境学习词汇,母语影响及同义词混淆是我国二语学习者动词的超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日语学习的不断深入,日语学习者会发现日语中的省略现象越来越多,尤其是主语的省略,比汉语中的省略现象多得多.由于母语汉语的影响,日语学习者在日语表达中存在很多不够地道的地方,这一直困扰着很多日语学习者.就汉语和日语中各自存在的省略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对比其不同之处及其体现出的文化特点,以便帮助日语学习者正确把握日语中的主语省略,更加地道地运用日语进行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14.
复合助词「に対して」在中上级日语教育中是必然会出现的语法点。对于非日语母语话者来说,因为母语和日语在用法、意义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这一语法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中国日语学习者中间显著存在的误用类型有用复合助词「に対して」来替代格助词「を」「に」和复合助词「にとって」「について」「に向かって」的误用。本文通过进行问卷调查来了解中国日语学习者在复合助词「に対して」上的误用特点,找出中上级学习者在这些误用特点上的异同点,并分析出现这些误用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L2语义知识分为产出和理解。本研究以"穿着"类动词为例,对中日母语者和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进行了产出实验,从实验对象所使用的动词种类数、使用频度最高动词等角度,来对学习者是如何使用区分穿着类动词及他们是如何学习目标语言的进行分析。其中,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是影响学习者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产出实验的数据来看,即使是习得程度高的学习者也容易产生母语迁移。本研究将通过产出实验来考察穿着类动词的习得状况。  相似文献   

16.
日语中自动词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他动词。由于中日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很多日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在进行日语自动词翻译时,往往会出现误译现象。本文拟在阐述日语自动词概念的基础上,探讨日语学习者在进行自动词日汉互译时陷入的翻译困境,寻求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日语的日常会话中,[文末表现]是相当丰富的,对于发话者表达自己的意图起到非常微妙的作用,[けど]注1)往往也被用于句尾来表达发话者的某种特殊的含义.通过观察发现,日语学习者在使用[けどの文末,表现]方面存在一定的误用,本文利用KYコ一パス注2)中出现的日语学习者的[けどの文末表现]实例来简单地分析一下学习者在回答要求提供信息的提问中所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杜双成 《考试周刊》2012,(78):108-109
母语迁移对语言学习者有很重要的影响,在日语学习中.母语迁移会给学习者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本文简单分析了母语迁移在日语学习中的各种情况,以求对日语学习者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谢好 《考试周刊》2009,(10):36-37
在汉语当中没有和日语的授受动词相对应的表现形式,所以授受动词的正确使用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难点。此外,正因为汉语当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尽管学习者在语法上能正确理解授受动词,但是在结合语境正确应用上却很困难。特别是在“依赖表现”当中,更容易忽略或误用授受动词。本文通过对比汉语和日语当中“依赖表现”的异同来分析日语学习者在“依赖表现”中误用授受动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因为中日文述语的形态变化、时态和动词体的体系、述语的时态和动词体机能等方面存在差别,而人们学外语往往受母语影响,所以中文母语者学日语时容易说中国式日语。本文通过对日语学习中时态和动词体的一些误用现象的分析.帮助日语学习者正确掌握和运用日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